我有时候在思考一个问题,文化入侵和文化融合的本质区别到底有哪些不同呢?我们要了解这个话题,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说白了就是一种习惯,比如你喝茶的时候为了增强口感用不同的水泡不同的茶,然后用不同的器皿和火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茶道文化。比如你给人看病喜欢望闻问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医术文化。可是有一天,有人有不同的方式泡茶,然后有个大夫不用望闻问切就能治病,那么我问一下这个可以吗?我想是可以的,因为你的习惯并不代表别人的习惯。
如果这样的茶更好喝,这样的医术更能治病,我们为什么何乐而不为呢?而文化的传播本来就具有先进性,换句话说,你会选择不利于自己的文化吗?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百姓喜欢那些压迫自己的文化吧。我就拿现在来说,有人喜欢和穆斯林一样用面巾遮挡起来吗?为什么在唐代时期流行胡服呢?因为相比于唐代出行不方便的袍服,胡服则显得更加轻便和舒适,因此在长安城中一度流行起了胡服之风,这就是文化的优胜劣汰。
同时文化的传播也有精神需求,比如节日的传播,人们在通过节日的狂欢,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这也是文化存在的意义,比如春节在唐人街盛行,很多人可能都不了解春节,但开心就足够了,再比如父亲节和母亲节,这就是我们的节日里对孝敬长辈和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才有了发展的空间。因此文化传播的本质就是取长补短,只不过当自己的文化四面漏风时,这种取长补短的文化便成了人们眼中的替代品,不是吗?节日的目的不是让人们非得记住某一天,而是让那些已经忘却的人们心中记得有这件事。
其次,为什么文化由兼容性变成了腐朽狭隘的载体呢?这是因为别有用心的人用文化做别有用心的事。比如从文化角度来说,哪个女的喜欢裹足呢?这就是对身体的摧残,那么为什么裹足如此盛行呢?因为它可以满足统治者三寸金莲的畸形变态审美,同时固化文化有利于统治者固化人们的思维,便于统治。我们纵观历史,越是文化固化的氛围,里面的人越是狭隘和极端。而这种狭隘和极端形成了一种东西叫短视,因此便促使一个民族开始固步自封,但这却非常适合统治者。
从古到今,男女都深受其害,对于女性而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婚姻制度,让爱情彻底成为了泡影,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牺牲者。对于男性而言就是阉割制度,每个朝代都有千万宦官牺牲了自己的人生。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悲的,可悲的是:他们从以前的受害者变成了后来至死不渝的守护者,然后一代又一代的屠刀打着文化的名义摧残人民的肉体和精神。举个例子,大清灭亡,最怀念的不是封疆大吏,而是皇帝身边的宦官,这个让自己成为宠物一般的罪魁祸首。
最后我们说下文化入侵和文化融合的本质区别,说白了就是是否符合统治者利益。因为对于百姓来说,谁会选择对于自己不好的文化呢?文化的传播会打破这种文化的固有性,开放人们的思维,这当然就是不利于君主统治的,但这样的君主都是昏庸无能的君主。比如都是胡服传播,赵武灵王却利用胡服便于骑射的特点让赵国一越成为强国。而我们纵观历史,但凡讲文化融合的王朝都是强盛的王朝,比如隋唐。
而讲文化入侵的王朝就是明清这样腐朽不堪的王朝,文化就像房子一样,它是人民的精神慰藉。而文化传播就像房子的缝缝补补,一个房子只有不断修补才能长久发展。相反,一个房子固步自封,即使它坚如壁垒,如果它后期不修补,那么这个房子最终也会变成断壁残垣,等到你想修缮时已经无力回天了。最终这个房子也会走向倒塌,并将彻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这就是文化传播并发展的意义,而在历史上并没有所谓的文化入侵,只有不断僵化的思维和固步自封的意识。
古往今来,哪怕是人口百万的民族,历史把它们彻底抹去也不会超过几百年。古代的巴比伦王国,古代的印度王国这都是当时盛名一时的存在。它们在强盛时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样照亮整个时代,可是伴随着它们的固步自封,它们被别的文化追上超过和取代时,它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的本身就是精神的载体,而不是精神的牢笼,换句话只要人过的开心和幸福,用什么文化其实都不重要,因为不管什么文化都会与独特的个人融合形成自己的文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