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赵博渊
近日,《青山映城:遇见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新书发布会在成都举行,这标志着成都生态文化步入新阶段。回首2024年,成都紧紧依循国家生态文学发展的指导方针,全力推动生态文学与城市文化深度交融,一路行来,成绩斐然,结出了累累硕果。
这一年,无论是在政策的宏观布局上,还是在实践的具体执行以及文化教育的深耕细作中,成都均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行动力,将生态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逐步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城市新貌。
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政策奠基:搭建生态文学发展平台
在政策规划的关键领域,成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年4月,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与文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意义重大。此方案旨在将生态文学融入成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激发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政策的有力引导下,成都积极鼓励本地作家深入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探寻那些隐藏在繁华都市与静谧郊外的丰富生态宝藏。
同时,成都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全力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为生态文学的创作与传播精心打造优质环境。例如,通过频繁组织各类高水准的生态文学研讨活动,邀请国内知名的文学专家、生态学者以及一线作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生态文学的创作趋势、主题内涵以及传播路径,在思想的激烈碰撞中为成都生态文学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些务实且有效的举措,使得成都在全国生态文学与城市发展融合的进程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城市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实践深耕:充实生态文化实质内容
依托于扎实的政策基础,成都在实践层面的探索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其中,成都世园会以“公园城市 美好人居”为鲜明主题,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打造出一个生态文化建设的生动样本。
在生态建设板块,成都充分发挥本地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精心挑选适应性强、生态功能显著的本地植物品种,巧妙搭配,构建起一个个稳定且生机勃勃的景观群落。这些植物群落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抹抹绚丽的自然色彩,更重要的是,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繁衍之所,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在场馆设计方面,成都世园会的场馆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同时大量采用环保可降解材料,从源头上降低了能耗与环境污染。在能源管理领域,积极引入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通过先进的能源转换与存储技术,实现了场馆能源的自给自足,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例。而在交通体系建设上,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并运用智能交通系统对园内交通线路进行优化设计,有效减少了碳排放,为游客营造了一个绿色、便捷、舒适的游览环境。
与此同时,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精心策划并开展的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系列实践活动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自然保护区,让他们亲眼目睹大自然的神奇与脆弱,感受生态平衡的微妙之处;走进污水处理厂,直观了解污水净化的复杂过程,深刻认识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深入垃圾分类处理中心,亲身体验垃圾分类对于资源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积极意义。这些身临其境的体验活动,如同在学生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颗环保的种子,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环保意识。
此外,还通过举办生态主题绘画、征文、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们搭建起表达自己对生态环境独特见解和情感的广阔舞台,在创作与表达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些实践活动从多个维度丰富了生态文化的内涵,为成都生态文化的持续发展培育了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推动其向着更深层次、更广阔的领域不断迈进。
文化升华:塑造全民生态价值观念
文化融合与教育深化方面,成都生态文学创作成果丰硕,《青山映城:遇见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是典型代表。该书不仅描绘成都自然景观,更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通过此类文学作品的传播,生态理念深入市民心中,提升公众生态环保与文明素养。此外,市生态环境局与教育局联合举办的中小学教师生态环境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意义深远。活动促使教师提升生态教育水平,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如虚拟现实技术展示生态系统、组织社区生态调查、结合本地历史讲生态变迁等,将生态知识生动传授给学生,培养其环保意识与生态思维,为成都储备了大量生态人才。这些文化与教育活动,使生态文化在成都从外在形式内化为市民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培育了全民生态意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筑牢思想根基,也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成都样本”,引领城市生态文化迈向新高度。
2024年,成都在生态文学繁荣发展上多管齐下。通过政策引领搭建平台,实践活动充实内容,文化教育实现升华,打造出生态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成都正以自身独特方式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事,朝着建设美丽、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公园城市稳步前行,其经验与成就值得深入研究与广泛推广,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未来,成都将继续深化生态文化建设,探索更多创新举措,持续提升城市生态文化品质,让生态之美成为成都的鲜明底色与持久优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