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零年,周恩来因为领导学生运动,被南开大学开除了。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因为在国内无书可读,这才开启了周恩来的欧洲留学之旅。当年底,在严范孙的资助下,周恩来和李福景等人一起远渡重洋,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漂泊,来到了法国马赛港,随后开启了他的欧洲之旅。直到一九二四年九月,周恩来奉命回国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然而,他在欧洲的三年半时光,并没有在哪个大学读书深造。那么,他究竟在欧洲忙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周恩来在法国

一、在忙着学习和调研,通过思考和观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周恩来的信仰是共产主义,但他也不是一下子就信仰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科学,周恩来认定了这个主义的科学性,才把自己的毕生精力交给这个主义。周恩来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初步认识阶段,也就是周恩来在日本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时候。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向世界各国送去了马克思主义。

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了。第二年正好是马克思诞辰一百周年,世界各地都举行了相应的纪念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的李大钊zhāo)等人,开始在北京研究、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当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思潮也比较活跃,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比中国要早。那里的产业工人,也就是无产阶级,也比中国多。

而当时,周恩来正在日本留学。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周恩来初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虽然当时的他还不太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全貌,但已经隐隐约约地感到了光明和希望。

正如他在新诗《雨中岚山》中写的那样: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这一点光明,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雨中岚山》石刻

但周恩来已经没有时间在日本研究马克思主义了,当时正处于五四运动前期,国内的救亡运动非常红火,有志青年都急于回国,周恩来也不例外。

2、了解认同阶段,也就是在国内领导学生运动入狱的时候。

周恩来回国的时间是一九一九年四月,他先到东北看望伯父,回到天津的时候已经是六月。

六月二十八日,留法学生和华工包围了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代表被迫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五四运动

虽说严格意义上的五四运动已经基本结束,但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正方兴未艾(ài)。

周恩来当时在天津学生界已经非常有名望了,因为他在南开学校(中学)期间,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所办社团人数众多,主办刊物“文名”鹊起,是天津学生圈的风云人物。

还不仅是学生圈,当时的周恩来得到了严范孙发自肺腑的赏识,十五六岁的周恩来成为了严范孙的座上宾。而严范孙曾经是清朝的副部级官员,现在是民国的知名教育家,所交往的人,很多都是党政军学界的要员,周恩来在天津的社会圈也是混了个脸熟。

一九一九年,二十一岁的周恩来从日本回国后,旧日的老师、同学、朋友纷纷拜访,严范孙更是在家设宴给周恩来接风,坐陪的有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及日后的南京政府教育总长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严范孙塑像

随后,周恩来担任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之后又参与发起觉悟社并主办觉悟社的社刊。也就是说,他很快就成为了天津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

周恩来领导天津学生抵制日货,带领数千学生请愿,并带头强闯直隶公署,遭到逮捕后被警察厅关押了六个月。在狱中,他和被关押的进步学生一起学习讨论马克思主义,从思想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但当时对于如何实现这个主义还不是很清晰。

3、坚定信仰阶段,也就是周恩来到欧洲学习、调研阶段。

周恩来出狱后,在严范孙的资助下乘船到法国。当时,苏联成立了共产国际,共产国际给自己定的任务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消灭阶级剥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欧洲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也是无产阶级比较壮大、阶级剥削比较普遍的区域,所以共产主义思潮在欧洲非常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周恩来留学的目的就是寻找改造中国社会的良方,他知道当时的中国社会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对于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还没有系统的认知。

他刚到欧洲的时候,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阅读,广泛专研马克思主义著作,经过慎重的思考,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周恩来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后,更加关心社会变革和救国救民,对自己能否读一个大学已经不在意了。

此时的周恩来,虽然只有二十三岁,但是已经完全具备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没必要非得坐在教室里当学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青年时期的周恩来

但不读大学,不代表不学习,周恩来在欧洲及以后,始终坚持大量的阅读、讨论和研究,其实质是在不断地学习。也正是因此,他才具有领导革命和建设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

二、在忙着领导和参加学生运动,在运动中锻炼提高了工作能力

周恩来在欧洲组织学生运动?对,因为当时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多,特别是法国。

1、留法勤工俭学热潮。

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零年是赴法勤工俭学的高潮,周恩来到法国的时候,大约有一千六百多留学生在法国,而且其中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里昂。里昂的面积还不到五十平方公里,也就是说,绕里昂走一圈,也就是大半天的事。因此,当时留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接触是非常紧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留学生在马赛合影

为什么这么多留学生在里昂呢?这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向欧洲派出了大量劳工,从事运物资、挖战壕等工作,中国主要是因为这个成为战胜国。

中国劳工在法国比较多,法国因此同意退还庚(gēng)子赔款,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huī)等国民党元老提出用赔款建立中法大学,北京一个,里昂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蔡元培

因为他们早年都有法国留学经历,认为年轻人应该到外面学习知识、开拓视野。所以他们建了华法教育会,组织国内青年赴法勤工俭学。

现在,有了资金支持,他们一边筹建中法大学,一边积极动员进步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

在一九一九年之前,也是可以留学法国的,但费用高、难度大。

现在情况好多了,从费用上看,华法教育会给补助,而且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大量青壮年男性死亡或伤残,缺少劳动力,打工补贴学习生活费用比较容易。

从入学上看,华法教育会在国内组织了一些法文学校,为赴法学习做好了相关准备,而里昂中法大学也承诺,可以让勤工俭学的学生免试入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华法教育会欢送勤工俭学生

于是就形成了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

2、留法学生的困境和周恩来的处境。

但现实并没有想象的这么美好、这么简单。法国战后重建工作进展缓慢,里昂提供不了那么多就业岗位,仅有的岗位都特别辛苦。

大家到了法国之后,一边学习(主要是学法语,里昂中法大学当时还没建好),一边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吃不上饭,遭遇了严峻的生存危机。一多半的学生,只能靠着华法教育会的补助维持生活。

周恩来的情况比绝大部分留学生要好,因为他有严范孙的资助。说起资助,因为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比较大,所以一直是有贵人相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周恩来在法国

周恩来十二岁到铁岭、沈阳读书,是靠伯父的支持。

十五岁入读南开后,经老师的帮助和个人的努力,成为免费生之一,还经常到校董、校长家蹭饭吃。

十九岁南开学校(中学)毕业后,得到于树德的帮助才能到日本留学。于树德并不是周恩来的校友,而是天津学生运动中的战友。他凑了钱准备留学,获得公费留学名额后就资助了周恩来。

赴欧则是得到了严范孙及李福景的帮助。周恩来、李福景和吴国祯是南开学校(中学)的好朋友,被人戏称为“南开三剑客”。当初,严范孙争取名额并出钱资助旅欧留学的一共两个人,一个是周恩来,另一个就是李福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周恩来、吴国祯、李福景

两人志向不同,李福景努力学习,周恩来则走上了革命道路。李福景在得到奖学金后,就将严范孙的两份资助一并给了周恩来。

同时,周恩来还通过给天津的报社写通讯赚稿费。所以,周恩来的生活,没有其他留学生那么惨。

3、留学生的斗争和团结。

虽然周恩来的日子过得去,但他并没有偏安一隅,他是以家国天下为己任,所以,他跟其他留学生紧紧地站在了一起,在一九二一年,领导并参与了三次学生运动:

第一次是反断供。在留学生很难找工作的情况下,华法教育会却宣布不再提供生活补助,于是留学生们就奋起反抗,到使馆请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华法教育会同仁合影

这次斗争取得了一定效果,学生们要求政府每月发四百法郎,最后政府同意发一百五十法郎,也就是每人每天五法郎,能保证基本的温饱。

第二次是反借款。北洋政府向法国借款三亿法郎,说是救灾,实际是为了购买军火、扩大地盘,于是留学生们召开大会抵制借款,并通电国内揭露军阀嘴脸。

这次斗争取得了胜利,借款活动被迫取消。

第三次是反毁约。北洋政府在借款挫败之后,很快就对留学生进行了报复,一方面是不再发放每天的五法郎生活费,另一方面是违背之前关于里昂中法大学让留学生免试入学的承诺,宣布了新的考试招生政策,还要从国内招生。

面对没饭吃、没书读的困境,留学生发起了占领里昂大学运动。结果法国警察先把学生抓了起来,随后又把蔡和森等人遣送回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蔡和森

周恩来参与了三次斗争活动,发挥了组织和领导作用,并对相关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使国内也及时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在占领里昂中法大学活动中,周恩来等人负责组织后援队并处理善后工作。学生入狱后,大家多方营救,但只有赵世炎逃了出来。

虽然总的来看,斗争的效果并不如意,但通过三次斗争,赴法留学生达到了团结。

最初,赴法留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争取资助,另一派主张勤工俭学。两派的分歧既有对现实问题的看法,也有对理论问题的思考,意见针锋相对,互相之间也不太来往。

周恩来作为第三方,奔走于两派之间,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在三次斗争中,面对北洋政府和法国警察的压迫,两派终于实现了团结。

此时的周恩来已经展现出了超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在忙着入党和建团,逐渐成为职业革命家

在一九二一年三月,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是张申府刘清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赵光宸、周恩来、刘清扬张申府

1、旧相识介绍入党。

张申府生于清末,从小接受良好的私塾教育,也在中国最早的新式学校读过书。张申府从北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因此结识了李大钊。他常帮李大钊做事,成为李大钊的助手,也是毛泽东的领导。

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建立共产党,陈独秀和李大钊、张申府商量,三人组成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在北京的就只有李大钊和张申府。不久之后,他俩发展了第三个党员张国焘tāo)。

张申府还成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秘书,蔡元培是清末进士、国民党元老、民国教育总长、知名学者,开现代教育之先河,毛泽东称赞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

一九二零年底,张申府随蔡元培到法国,同行的还有刘清扬。

刘清扬生于一八九四年,是天津女学生会的会长,与周恩来、邓颖超等人联合创办了觉悟社。

为了社员的安全,周恩来建议大家以代号为名发表文章、彼此联络。刘清扬代号念五(廿五即25)、周恩来代号伍豪(5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觉悟社

觉悟社的成员有二十人,十男十女,他们都是天津学生运动的领袖。当时女性刚刚可以走出家门读书,实行的是男女分校,平日更是要遵守男女授受不亲的礼节。觉悟社破除封建约束,男女共社,受到了李大钊的称赞。

觉悟社没有社长,周恩来担任社刊主编。后来,觉悟社骨干纷纷赴法留学,为旅欧共产党、共青团的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张申府赴法前,陈独秀请他到法国秘密发展留学生党员。当时从上海到马赛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张申府在轮船上向刘清扬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到了法国后,张申府迅速把刘清扬发展成了党员,刘清扬也成了张申府的妻子。

周恩来和刘清扬同为觉悟社成员、学生运动领袖,比较熟悉。和张申府也有过接触,一起探讨过问题。因此,他俩到巴黎后,周恩来经常去找他们交流学习工作情况,探讨社会革命问题,被两人发展为中共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张申府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共产党没有对党员的信息进行系统登记,直到一九四五年党的七大召开前,才要求党员自己填表确认入党时间。

周恩来填写的是一九二二年七月,直到在他去世九年后,经相关当事人的回忆和中组部的查证,才确定为一九二一年。

难道周恩来记错了?当然不是。在七大召开前,毛泽东和董必武填写的入党时间都是一九二一年七月,也就是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周恩来则把入党时间往后写了一年。

到了党的八大召开时,秘书告诉周恩来,毛泽东和董必武的入党时间都改为一九二零年了(也就是加入共产主义小组的时间)。周恩来却说,我的党龄不能和主席和董老比,他们都参加了党的一大,是党的创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周恩来和董必武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讲,周恩来和毛泽东一样,是我党、我军(领导南昌起义)的创始人。

2、为党和留学生工作。

周恩来入党一个月后,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张申府是负责人,成员有刘清扬、周恩来和赵世炎、陈公培。

赵世炎出生于一九零一年,从小接受了比周恩来还好的启蒙教育,一九一五年考入北师大附中,主编进步刊物,后来加入李大钊的少年中国学会,以学生会干事长的身份领导北师大附中学生参加五四运动。后来,赵世炎拿着陈独秀的介绍信,到法国找到了张申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赵世炎

陈公培的情况与赵世炎类似,一九二零年五月,他和赵世炎一道赴法勤工俭学。

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重要工作就是要把在法国、德国等地的中国留学生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向他们宣称马克思主义,扩大党组织,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难。

一九二二年初,周恩来来到了德国柏林,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成本。当初,周恩来刚到欧洲时,是想在英国生活的,因为当时他的英语比较好,而法语基本不会。但是英国的生活成本比法国高很多,而且留学生大多在法国,于是周恩来就回到了法国。后来发现,柏林的生活成本比巴黎还低,于是就到了柏林。

另一个原因是工作需要。留学生在法国工作难、入学难,所以在党的帮助下,很多进步青年被送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而在法国,很难申请到苏联的签证,于是党组织就派周恩来到柏林帮助转苏学生办签证,这样周恩来也就留在了柏林。

一九二二年十月,朱德孙炳文来到柏林,向周恩来提出了入党申请。通过多次交谈和详细了解后,张申府、周恩来介绍两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朱德也从此,走上了新的革命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朱德(右一)在德国

当年,根据中央指示,整合旅德和旅法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了共产党旅欧支部,主要由张申府和赵世炎负责。

3、参与组建旅欧共青团。

经过前期的沟通联络和认真准备,一九二二年六月,成立了旅欧少年共产党,后来改称共青团。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李维汉负责组织。

随后,李维汉回国向中央汇报情况并留在国内工作,赵世炎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周恩来被选为书记。

旅欧共青团有三十多名成员,后来很多都为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包括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开国元帅聂荣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蔡畅、副总理李富春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邓小平在法国

共青团创办了刊物《少年》,周恩来任主编兼主要撰稿人,邓小平则负责刻板、印刷、装订工作。《少年》的编辑部就是周恩来入住的小旅馆,两人因此常常接触。他们夜以继日地学习、工作,办刊物常常是忙到深夜,邓小平因此常在这里打地铺,成了周恩来的室友。

邓小平曾说,在法国,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