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抗战热情高涨,云南的龙云亦向南京发电“恳以6万至8万之数,组成建制部队”,开往前方御敌。

当时的云南部队,有常备旅6个及近卫第1、2团,直属炮兵团、工兵团、机关枪大队、交通兵大队、高射炮大队、护卫骑兵大队等,常备军兵力约36000人;此外另有21个保安营,兵力约在万人左右。

此前龙云曾表示滇省军队服从于国军整编,建议可编为第38军(注:滇军曾用番号)。不过因为第38军番号当时已由陕军占用,因此给滇军的番号是第60军,即以现有滇军常备部队率先编为此军,以开赴前线抗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时任第182师师长的安恩溥将军回忆:

以第1、2旅组成了第182师,番号改为第539旅和540旅;

以第3、5旅组成了第183师,番号改为第541旅和542旅;

以第7、9旅组成了第184师,番号改为第543旅和544旅;

上述各旅均下辖2个步兵团,全军合计有12个步兵团。

至次年初又有3个补充团出发,并编组为了各师工兵、辎重营,并充实了野战医院,故当时第60军全军兵力约4万人。

第60军编成后,老蒋便一再催促出兵,最初计划在九国公约会议之初将该军使用于淞沪方面。

不过第60军尚在湖南时,沪战即遭败绩;随后老蒋又计划将该军投入到南京保卫战中,也未能成行。随后,第60军又被调到了武汉,不久又开往孝感、花园、武胜关一带整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4月中旬,第60军接到命令归属第一战区序列,北上参战;在部队尚在车运途中,又接到急令,转隶第五战区指挥,并输往台儿庄方向。

频繁的指挥转隶,足见当时抗战形势之危急,但也可见国军高层指挥混乱之一斑。

第60军军长卢汉尚准备于4月21日到第一战区长官部报到,至前一天午后接到电令,因此又不得不转赴徐州见李宗仁,并受令第60军需部署于台儿庄以东地区集结待命。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第60军其实是没有任何适应时间的:

4月19日从驻地上车;20日到达原定地点却未能下车;21日转运徐州;22日即与南下日军接战。

以往谈及第60军在台儿庄以东作战的文章中,多未提及这一节内容,让人们误以为第60军是在早开入战场的情况下,以预设阵地迎击日寇,其实并非如此。

第60军跟日寇的初战是相当仓促、被动,甚至于出乎预料的,这让该军在作战初期招致了重大损失。

为何会出现不期而遇的遭遇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述国府高层对第60军的混乱使用在先,而战地指挥和友军不打招呼的迷惑后撤则紧随其后。

第60军军长卢汉在多年后,讲到了当时的情况。

在4月21日其见到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后,白崇禧称现在局势已经缓和,第60军在4月24日以前集结完毕即可;孙连仲则称第60军可集结于第51军于学忠部的右侧后,作为第二线部队待命。

卢汉认为,当时李宗仁说话比较直率,白崇禧、孙连仲则有些隐讳,未将实情相告。

实际上当时顶在第一线的第51军于学忠部及右翼的汤恩伯部已经开始后撤,前方出现了巨大缺口,而这些信息第60军却毫不可知。该军下车后,是按照在二线集结的命令前出展开的,因此在22日开进途中突遭日军,相当意外。

第182师师长安恩溥提到了当时的情形:

饭后,带着十来个官兵,背着地图,才过运河不远,183师师长高荫槐跟上来问:我的队伍呢?我说,你们的队伍我不知道,我们的我也没找到。高慌慌张张地向前跑了,过去几步我派在前头侦察的副官胡骅跑来报告说,183师已经和敌人打起来。

我说,你在乱说。胡骅说,我过了运河以后,竭力蹬单车跟上1081团(第183师先头团)团长潘朔端,到了他们打起来,我才留下带去的人先回来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率先打响的地方为陈瓦房,第183师潘朔端团的先头营在营长尹国华的带领下突遭日军后,即就地展开布防。日军南下的为配有坦克、重炮的野战主力部队,而且全部处于战斗状态。

第60军却是在原定的集结地突遇强敌,根本没有时间去构筑完善工事。尽管如此,尹国华营长还是率部以血肉之躯展开,以几乎全营牺牲为代价,争取了几个小时的宝贵时间。

期间第1081团团长潘朔端率一个营增援,也付出极大牺牲,潘朔端团长负伤,团附黄云龙阵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在邢家楼、五圣堂区域,同为第183师的陈钟书旅也遭遇日军。因猝然遇敌,部队伤亡很大,陈钟书旅长赴前线指挥时亦伤重牺牲。

第183师师长高荫槐在回忆文章中曾提到一节:后闻白崇禧对云南军队大加申斥,说对日作战不事先构筑工事,行持久抗拒,只知以血气之勇向装备优势之敌冲锋,何异灯蛾扑火等语,殊属可耻而又可笑。

事后我们回顾当时滇军初战时的情况,其实并非部队不知道构筑工事,而是原本上级通告的情况,当时当地并无敌情。第60军刚刚开入连熟悉战地环境的时间都没有就遇敌了,若非以血肉之躯死扛,后果不堪设想。

很显然,这是第60军以重大牺牲换来战线稳定的宝贵战果,怎么可以说云南兵连不构筑工事的常识都没有呢?

第60军初战牺牲,是非常重大,甚至于惊人的。4月22日正式战斗,4月24日时卢汉即发电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日与敌激战,高师(第183师)伤亡惨重,旅长陈钟书恐已殉国,团长潘朔端轻伤,营长尹国华、丁图远阵亡,士兵仅存四分之一;安师(第182师)团长龙云阶阵亡、杨炳麟重伤,士兵伤亡2000余;张师(第184师)伤亡数百。

接到卢汉的报告,龙云也极为惊诧,但依然保持了冷静,发电安抚并询问道:

此次津浦北段战斗,关系中日战争前途之得失,该军既经加入,牺牲之大,当为意中事。惟为时未久,高师牺牲如此之重,是否因初次加入情形不熟,受意外之损伤,或系受敌炮制伤亡,希即详复。

再,战斗之目的,不在牺牲之多寡,而在意志之坚定,务需从容整理,振作士气。后方补充,自当积极赶办,勿庸过虑为要。

卢汉随后回电道:

此间地形平坦,仅以村落为据点,敌人炮火甚烈,故牺牲最大。多数均在原阵地人枪埋没不能取出,仅以轻伤能运后方。自养(22)迄本晚(26日)止,除张师(即第184师)每团伤亡数百尚存四分之三外,高师(第183师)仅存千余,安师(第182师)仅存六七百,官长约伤亡三分之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云收到电报后再回电道:

突见伤亡报告,因不悉作战情形,故颇惊诧。顷证以感日所得之宥酉电,及今日所得之两漾电,藉知支持已数日之久,如此应付强敌,不但扼守阵地,且能出而反攻,似此忠勇壮烈,纵有任何牺牲,亦属光荣。惟恐各长官不无目击心伤,务望再激再励,振作士气,始终勿懈。

可见在龙云和卢汉的来往电报中,卢汉并没有提及友军的突然撤退给第60军布防造成的巨大危害。而我们现在研究当年的战史,却不能不提及这点。

因为在当时的对日作战中,参战部队之所以遭到惨重损失,主要是由于没有对日作战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当时拥有的空炮火力优势和步兵突击战术,各部此前均未见过。稍加不注意,即会遭到日军炮火的巨大杀伤。

如果能有一个适应过程,那么获取经验的代价是可以大大降低的,对于后续作战便大有裨益。

但由于门户和派系之见,再加上指挥上的高度混乱,使得当时很多部队在没有任何经验参考之下,猝然御敌。

各部以国内战争时期的经验与拥有绝对优势炮火的日寇交战,短期内的牺牲就非常惊人。

上述卢汉的往来电报中,因战斗激烈所提及的数据未必是确数,直到5月初时才汇总了各师确实伤亡数,其中:

182师自4月23日至27日,伤亡军官279人、负伤士兵6427人;

183师自4月22日至29日,阵亡军官54人、士兵2979人、马50匹;负伤军官119人、士兵1531人、马5匹;

184师自4月22日至5月1日,阵亡军官15人、士兵282人;负伤军官68人、士兵1081人;

另失踪军官1人、士兵244人、马1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述数字相加,第60军各师开战不过10日,累计战损即超过了13000人。而且在战损数据中,阵亡数颇多。

谈及这一点,其实也有些内容要说。

首先是当时第五战区给第60军下达的多为死命令,即某部必须死守某地如何。

而当时的阵地多为平坦地村庄,第60军又无太多时间构筑工事,故而只能死守到底。当时国军很多部队在执行命令上比较滑头,但第60军却是不折不扣,因此整营、整连折损于阵地的情况屡见不鲜,团长级军官亦连连牺牲。

卢汉在电报中提及的“此间地形平坦,仅以村落为据点,敌人炮火甚烈,故牺牲最大,多数均在原阵地人枪埋没不能取出”即属此点。

在防守作战中,第60军能死守到最后一刻;而在反击作战中,也是不折不扣地执行。

其实在当时敌我形势下,大规模反击的条件并不具备,而第60军却接令反击数次,此间折损也相当大。而且因为打得太猛,无论防守还是出击,很多单位都是全员牺牲,这就造成了第60军伤亡中牺牲远大于负伤的特殊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在整个战役期间,第60军参战人员总计35123人(注:各师工辎营及军山炮营留花园整训,未参战),牺牲13869人,负伤4545人,失踪430人,在总战损的18844人中,牺牲数即达73.6%。

在当时一般阵亡与负伤比是1比3,而在第60军中则是负伤与阵亡比为1比3,完全倒过来的比例,也足以相间当时的牺牲有多大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初第60军统计的伤亡即达13000人,而该军总战损为18844人。此间第60军继续在阵地上坚守了半个多月,并完成了随后的徐州突围。可见在后半段作战的伤亡数,是大大下降的。

这其实就是战斗经验所发挥的作用了,到第60军坚守禹王山时期,尽管各部建制残破不堪,但仗却打得越来越精妙。日寇精锐在大量重武器支援下,不仅短时间内冲不破第60军阵地,反倒被大量杀伤于阵前。

虽然说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还是会想如果最初对第60军的使用更好些,让该军能在知晓战场具体情况的状态下,投入作战。那初期折损必然能大大减轻,而在具有对日军作战经验后,保存下的更多老兵显然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

实际上由于第60军在禹王山一战骨干折损甚大,后期补充大量新兵是严重影响战斗力的,这些作战中的细节也希望今天的人们能更多地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