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20可能真的不用有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补完解放军战略打击能力的最后一块拼图,也因为其代表攻势作战的意义而备受瞩目。可近年来随着各种大型隐身无人机、高超音速飞行器和临近空间飞行器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事实上已经达到了代替轰-20的效果,特别是这次中科院“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开发的高超音速宽域飞行器,几年来完成了5类9次试验,率先完成全球首次临近空间发射航空器的跨域机动和着陆返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很明显看到MD-19的标识)

高超音速飞行器毫无疑问是航空、科研和军事的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中科院就这么不声不响地来到了引领高超音速飞行器发展的第一梯队,不但意味着领先地位,而坏处就是“摸着鹰酱过河”这个玩笑,以后可能就不能说了,因为前方一片空白,再也没什么可以借鉴的了。

12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与湖南卫视联合拍摄制作的系列宣传片《以先辈之名 立时代新功》播出第一集,结果上来就整了个大的,节目表示“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自主研发的宽域飞行器在六年时间里,完成了9次飞行试验任务。

相应的内容也很敞亮,直接就是标着MD-19的宽域飞行器进行飞行测试的实拍画面,高清程度简直“令人发指”,明明白白地把如此先进的真家伙亮出来给人看,实在让人有一种“过于落后可以展示”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该是MD-19上的摄像头拍摄,可以看到V型尾翼和打开的减速板)

临近空间一般指的是海拔20公里到100公里之间的高度,不过这个标准并不统一,美国的定义就是20公里到120公里范围。临近空间的高度超过传统航空器的最大升限,又低于人造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标志着临近空间有着大气密度低、温度变化剧烈和高强度紫外线辐射和宇宙射线辐射等特点,设计制造可以在临近空间活动的飞行器,首先如何保证发动机正常运作就是难点,其次为了保证能量需要携带大量燃料,反过来会增加全重,影响飞行器的飞行性能,对材料、能源、导航和空气动力等诸多方面都是巨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