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迫击炮是敌我两军装备程度最高的火炮了。
战争刚开始时,国军主力部队的迫击炮甚至能装备到连一级;我军当时的迫击炮一般装备在团一级,当然数量也不太多。
在战争中,随着我军缴获数量的越来越多,己方装备的迫击炮数量也越来越多。到了后期,一些主力部队的迫击炮装备水平堪比战争刚开始时的国军主力部队。
尤其是打胜仗越多部队,己方的装备就会更好。
比如在之前的电影《长津湖》中,第7穿插连有个炮排,装备的是6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长津湖之战的主角是原先第三野战军的王牌部队,在跟国军的交战中,这些王牌军缴获了不少美械武器,因此自己的装备程度就上来了。
由于在赴朝参战前尚未来得及更换苏械武器,因此所使用的装备就依然是以之前缴获的武器为主。
我们注意到,在赴朝参战的志愿军中,60炮的装备级别已经下沉到了连级,每个步兵连都会有一个60炮排。
一般情况下,这个炮排的装备量是3门。像电影中那样执行尖刀任务的连队,一般还会得到营级火力的加强。电影中设定的是将60炮的数量增多,在实战中实际是将营级的81或者82毫米口径迫击炮下放。
电影有艺术化创作的考虑,所以未必跟史实一一对照,这个大家要理解。不过对于历史上部队的武器装备程度,最好也能有个补充了解。
当然了,能有这个程度的装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打出来的。
在1947年华东野战军编成的时候,当时规定60炮是装备在营一级,具体的装备数量是3门。
之所以能有如此装备,当然也是得益于作战缴获。比如在鲁南战役和莱芜战役中先后歼灭了国军好几支装备美械的部队,因此能有相当数量的60炮缴获,最终使得野战主力军的装备有了着落。
而在不久之后,就连号称是国军头号王牌的整编第74师也被华野全歼了,而歼灭该部又缴获了183门60炮。
按照之前华野规定的野战军每个步兵营配置3门60炮,这个缴获量可以装备61个步兵营。
由于我军当时采用“三三制”的基本编制,这61个步兵营就是整整20个步兵团,足以让将近7个步兵师,超过2个野战纵队实现60炮的编装。
看到这里的话,大家不难发现,整编第74师是军级部队,我军的野战纵队当时也是军级。它一个整编师的60炮装备量,就能顶我们两个多野战纵队的标配。
实际上作为国军的头号主力部队,整编第74师装备的60炮数比我们缴获的还要多不少。
根据整编第74师之前的实力数统计,它的60炮实际装备量是251门。
按照当时该部3旅6团54连的计算,该部每个步兵连的平均装备量是4到5门。当然具体每个连的装备量应该是4门,其余的部分为警卫或者侦察分队所装备。
在孟良崮战役时,实际缴获的60炮装备量之所以少于该部的列装数,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整编第74师在之前的作战中,老兵骨干减员万人左右,60炮在此间也有战损,所以实际装备量有所下降;
第二:在战场环境下,有些武器会因炮火损坏以至于无法缴获;还有的可能被掩埋,故而也无法缴获到,因此一般来说实际装备的武器量都要大于缴获的数量。
但不管怎么说,能将国军的王牌部队消灭掉,然后再用其武器大大地装备我军,可以在物质层面很大地提升我军的战斗力。
甚至说在当时的战斗中,有不少解放战士在火线就参加了战斗,以至于缴到60炮后当时就能参加战斗。
比如在孟良崮战役时,被歼灭的也有整编第83师一部,其中有个叫钟金宝的解放战士非要要求用60炮轰击芦山上的蒋军阵地。营教导员批准后,这个解放战士连打了4炮,全部精准命中目标,此后钟金宝便成了我们解放军的60炮手。
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到,在1947年时我们野战军的60炮是装备到营一级的。
不过随着60炮的缴获量越来越大,后续这种炮也就下放到了步兵连一级,单独给步兵连编成了一个60炮排也便不成问题。
据我军统计,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全军缴获60炮的数量是2444门;在解放战争第二年,全军缴获60炮的数量是3188门;在解放战争第三年,全军缴获60炮的数量是13985门;在解放战争第四年,全军缴获60炮的数量是5434门;四年合计的缴获量是25051门。
在解放战争中,由60炮掩护步兵连冲击,轻机枪掩护突击组突击,这是非常常见的战术,也是我军最基础的步炮协同。
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最早入朝参战的各部队中,60炮也是非常重要的基层支援火力。
以长津湖战役参战的3个军来说,都是之前华野的主力部队,其中尤其以第20军和第27军战力较强。三个军装备的60炮数各有300门、303门、362门,装备总量达到了将近1000门,其中有些说不定就是之前缴获整编第74师的美械60炮。
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时美军的步兵连级也装备60炮,因此听到60炮声后,其实是分辨不出敌我的。
在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长津湖》中,能在武器装备配置中看到这种小炮,而且特别强调出沂蒙精神,也是很有深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