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这是国家赋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重大历史使命。

自2019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立以来,吴江作为示范区中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经济体量最大的区域,始终聚焦规划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一体化示范区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如今,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里,已累计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48项向全国复制推广。

“没想到真的不用去现场,就能顺利获得营业执照。”近期,身在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的沈先生在收到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寄来的营业执照后,对这一便利的服务赞不绝口。

原来,沈先生计划在盛泽镇开设一家纺织品贸易商行,在媒体上听说可以跨区域办理业务后,他便就近前往了王江泾镇便民服务中心,通过“跨域通办·云综窗”终端机,与盛泽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视频交流,上传所需材料,完成了个体工商户的开业登记。他的营业执照通过快递服务直接送达到了沈先生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只是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制度创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这块“世界级料子”上,跨域发展的宏伟蓝图徐徐绘就。这块“试验田”里,栽种的创新之树已硕果满枝。

打破区域行政壁垒

彰显要素流动活力

沈先生的经历是跨域通办便利性的生动体现。

跨域通办服务的推出,不仅破解了异地办事难题,还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企业和居民无需再为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而往返多地,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同时也降低了办事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吴江区在跨域通办方面的创新,并不仅限于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而是聚焦企业群众异地办事方面的需求,升级打造“跨域通办·云综窗”,高质量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和长三角“一网通办”试点工作。如今,打开“跨域通办”事项清单,社保、医保、户籍等众多企业、群众高频办事需求一一在列,所跨区域范围版图也日益变大。

区数据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负责人姚卫飞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各地受理系统和业务标准不尽相同,异地办事往往办理周期长、流转部门多、审批效率不高,跨域通办对接,实现了跨地域政务服务大厅“协同办”“联动办”“远程办”,为企业群众提供“同频、同质、同效”的办事新体验,示范区营商环境得以持续优化,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吴江区已初步建成辐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联通多省市的云综窗服务体系,完成与上海、浙江、安徽等6省份16地区443项高频事项跨域通办。

受行政藩篱制约,不同省市间,职称资格互认往往存在壁垒,人才评价标准不统一,成为人才资源跨地区交流的一大阻碍。而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这样的束缚被逐步挣脱,得益于人才“跨域、互认和共享”机制,人才、数据等要素正在加速自由流动、高效集聚。自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互认机制实施以来,青吴嘉共400余名二级建造师实现跨省域职业资格互认,由于青浦二级建造师需求量大,已有浙江80余人、江苏280余人在上海进行跨省注册,跨省互认进一步扩大到二级造价工程师、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等。

除此之外,在要素流动领域,吴江着眼于畅通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不断助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破题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五年,青吴嘉三地实现购房“零门槛”、异地医保刷卡免备案、市民持“交通一卡通”享有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苏州市区交通出行同城待遇……越来越多“跨域无感”的城市体验正全方位融入市民生活。

共护河湖碧水清波

擦亮生态最亮底色

一湾鼋荡湖,见证共治路。五年前,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播下的种子,已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大地上呈现一篇盎然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已建成的沪苏湖高铁与慢行桥穿鼋荡湖而过。(吴斌 摄)

冬日暖阳下,风光旖旎的鼋荡湖上,慢行桥犹如一条蜿蜒的绸带横卧水面,联接青浦吴江,秀美怡人的独特风光,引得附近居民和游客啧啧称赞。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河道淤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得益于两地共同实施的生态修复和岸线贯通工程,克服了以前因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带来环境治理责任划分不明晰等问题,通过水系联通、清淤疏浚、整治岸坡、涵养水源,现下,鼋荡湖口断面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与沪浙跨界河湖近50个,而鼋荡湖的“脱胎换骨”,只是众多蜕变河湖中的一个。

沈晓华是汾湖高新区(黎里镇)汾湖湾村党总支书记、太浦河村级联合河长,每天沿着太浦河巡查成为了他的巡河日常。他告诉记者,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立后,太浦河实现了从“三不管”到“合力管”的转变,太浦河畔三地1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形成了治水“朋友圈”,数据共享、机制共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目前,吴江已与毗邻县市区累计共聘联合河湖长300余名,区域内所有交界河湖实现联合河湖长制全覆盖。联合河湖长制有力打破了治水区域的行政壁垒,建立跨界河湖共治共享新局面,推动跨界河湖面貌从清到美、从美到优,为一体化制度创新作出了有益探索和典型示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年内,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领域先后探索形成了跨域统一生态环境准入制度,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统一量化评估机制,跨界饮用水水源地共同决策、联合保护和一体管控机制,重点跨界水体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及生态共建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尤其在省际联合治水、共治共享方面的有益尝试,受到了全国广泛关注,前来学习交流的地区络绎不绝,以联合河湖长制为抓手,一体化制度创新在共护河湖碧水清波方面的经验不断被复制推广,跨区域协同治水的“涓涓细流”正流向全国各地。

敢为人先解除桎梏

协同保障项目建设

有了一体化制度创新这把“密钥”,越来越多“紧闭的大门”被打开,“难解的桎梏”被解除。

从空中俯瞰,上海、江苏、浙江的交界线在太浦河汇于一点,它被称为“长三角原点”,方厅水院就坐落在这个原点上,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核心中的核心”。作为全国首个跨域跨省的房建项目,特殊的地理位置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一道又一道“坎”。

以项目审批为例,跨省域项目存在区域间审批流程不统一、标准不一致、要件材料不同等难点痛点,诸多问题横亘在前。

为此,由示范区执委会牵头,借助水乡客厅开发建设指挥部协调平台,会同三地主管部门,建立联合工作专班,探索形成了跨域项目立项、审查、招标、审批、监管“五位一体”的一体化审查新模式,梳理形成了示范区跨域建设工程项目一体化审查审批管理实施机制,把“多个文件多个章”变成了“一个文件一个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厅水院成为建筑跨三地、审批“一张证”的首例。

2023年底,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发布会上,方厅水院探索跨省域项目审批新模式”作为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在方厅水院项目中,一体化立项、一体化审查、一体化招标、一体化审批、一体化监管的“五位一体”审批新模式,发挥了“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示范效应,探索了跨省域、跨行政级别组建项目推进平台的示范路径。

在今年三季度的制度创新成果发布会上,一体化示范区聚焦规划管理领域,重点发布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共编联审机制、跨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机制、跨省共建区域总规划师制度等3项成果,为长三角其他地区和全国有条件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共编联审机制,有效解决了跨行政区空间定位不一致、规划建设标准不统一、空间治理难协同等难题,促进了规划、土地、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强化了国土空间规划对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作用。

体检评估机制则围绕高质量、生态绿色、一体化、国土韧性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一套体检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完成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报告编制并发布。

总规划师团队紧紧围绕共建区域建设管理需求,与政府部门、项目公司等方面密切协作,对跨省共建区域内规划、设计、选址、建筑等方案开展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为自然资源管理等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如今,一项项制度创新成果,正在新一批项目建设中持续释放效应、加速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