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月15日,我国两部门发布公告,对锑等物项出口进行了管制。
美方对中方举措反对无效,为赶上“中国快速发展步伐”,不惜打破关键技术封锁搞起了“技术共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又将造成怎样影响?
一 、两部发公告,限制锑出口
为捍卫我国利益、履行防扩散责任,8月15日我国海关总署和商务部发布公告,从下个月的这一天开始,对锑和超硬材料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卖给谁”“用在哪”,这些在申请报告里都得写清楚,最终还需要相关部门批复是否放行。
一时间,“锑”成了人们热议的中心。
很多人或许没听过锑,可“工业味精”的绰号足以说明它有多么的重要,它在军民领域应用范围广阔。
尤其是军用领域,小到弹药、夜视镜,大到导弹、核武器,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最关键的是,它的资源储量非常少。
人们说稀土稀缺,因为它只够使用四百年,锂更稀缺,只够使用两百年。
可是锑这种资源少到仅够全球使用24年。
用处多、储量少,还带有浓厚的军工属性,它自然也就成为各国眼中的战略性矿产资源。
而幸运的是,中国锑资源的储量和产量都比较高,目前全球有近一半的产量来自中国。
很多国家依赖我们,就连美国都不例外。
据相关报告显示,在2019-2022年间,美国进口的锑及相关物质有六成以上来自中国。
这倒不是说我国对美国有多“慷慨”,主要这种资源全球稀缺,我们稍微卖点,就占到它进口量的“大头”了。
也正因为它重要,所以此次中方一提出加强管制,西方媒体就一片哗然。
甚至有外媒指出,中方这么干或许是出于地缘政治目的,是对美国的反制与报复,毕竟美国也正考虑限制中国获取芯片和半导体制造设备能力。
法国媒体指出,中方此次的“限制性举动”影响的可能不只是美国,而是整个西方世界。
毕竟这种矿产太关键了,缺了它西方工业或会有大麻烦。
15日,我国商务部发言人接受采访时,对此做出了明确回应。
中方的做法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我们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地区,为的是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以及促进合规贸易发展,无论哪一方都不能借机闹事。
此次关于锑等物项的出口管制,不禁又让我们想起了去年末发布的“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目的都是一样的。
目录的调整也同样受到了美西方国家媒体热议和反对。
二 、调整目录,涉及稀土技术
就在去年12月下旬,我国两部发布公告对“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进行了调整。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稀土的提炼加工以及利用技术了。
有趣的是,稀土和锑一样拥有“工业味精”的绰号,而比锑更“难搞”的是,全球稀土精炼厂几乎都在中国。
在提取加工稀土方面,我们有着巨大的技术和实践优势,美西方国家想“迎头赶上”恐怕不是件简单的事。
美西方国家前几年就提出,要减少对中国关键金属的进口依赖,可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技术追赶费劲,二是这东西储量就那么多,而且不用不行,造F35战斗机和核潜艇的时候没稀土怎么办?
美国能做的,无非是“捏着鼻子”继续从中国进口。
当然,美国也可以“舍近求远”布局全球重新拼凑出一条供应链,问题是这样一来在各个环节的成本就大大增加了。
简单来讲,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稀土得运到马来西亚加工,紧接着加工完的矿石再送到日本生产磁铁……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从中国买磁铁呢?
无非是美西方国家把中国视为潜在的敌人,过不去心里那个坎。
路透社称美西方努力提炼稀土的行为是“挣扎”,BMI更无情地揭露现实——
在美西方拼命攻克轻稀土的时候,中国已经提炼了全球99.9%的重稀土了。
中方能够进行出口管制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说镓、锗以及石墨。
美方只顾着对中方搞限制封锁,似乎全然没注意到,中方同样扼住了它的咽喉。
只不过,中方不会像美方一样掀起争斗。
无论是限制稀土还是锑的出口,中方都是为了产业链的安全稳定,为了适应技术发展的形势变化。
况且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年中方限制出口的东西并没有变多,反而还变少了。
原本一百六十多页的“禁限出口目录”,已然被压缩到了一百三十多页,美西方媒体还要频繁炒作,实在是没有道理。
中方偶尔对某些物项的出口管制调整,也会被美西方媒体“大书特书”,实际上这是完全没必要的。
就像《观察者网》此前发文所说:
“不要一提到管制出口,就和反击、对抗这些东西联系到一块儿,美西方还是要把‘格局’打开,多看看中国做出的贡献,少鼓吹所谓威胁……”
其实,无论是锑还是稀土技术的出口管制,本质上都是正常且必要过程。
美西方之所以反应如此激烈,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中方存在误解,不自觉地把中方摆到敌对的位置上,自己给自己制造压力,然后找理由发起对抗。
美西方所担心的,又何止是原材料呢?
《鲁中晨报》16日发文指出,因为担心“武器赶不上中国”,美英澳又动起了“歪心思”,这是怎么回事?
三 、放开管制,美英澳搞共享
原来,近年中国在武器领域的发展太快了,令美英澳等国“感到忧虑”。
它们想要跟上中国的发展速度,可单个国家根本做不到,那该怎么办呢?
美英澳给出的办法是,“放开限制,共享技术,优势互补,铺平道路”。
举例来说,美国目前出口到澳大利亚的产品,有近80%要遵守出口管理条例申请许可。
可是有了新协议就不一样了,70%以上的产品都不用再申请了,传统弹药还有传感器、推进系统这样的技术都能得到一定程度“豁免”。
相关企业的交流自然也会更加频繁,除了量子导航系统、核推进这种“最敏感的技术”外,其他技术都是“打开大门敞开谈”。
考虑到英澳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在绝大多数领域,与其说是“相互交流”倒不如说是美国在单方面赠送。
不过技术也不是白送的,一来英澳需进一步站队表态,二来它们也得出人出资源,这也是“优势互补”内涵所在。
专家表示,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被纳入豁免的武器和技术或会越来越多。
比如说水下无人潜航器虽然现在不在共享范围,但是等到台海局势变得更紧张那可能就会被放进去了。
当然,这种技术共享听起来“好处多多”,实际上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第一个风险就是泄密。
为了防止相关技术泄漏英澳都出台了严苛的新规,像澳大利亚就要求违规者“完全担责”,一份邮件发错就直接进监狱了。
实行这种严苛规定,泄密风险的确降低了,可是过度监管的风险又冒了出来。
搞不好就会带来“寒蝉效应”,到时候它们会陷入无人可用的窘境。
美国想拉拢的不仅是英国和澳大利亚,还有日本、新加坡以及众多国家。
今年4月美英澳等国就在联合声明中指出计划和日本进行合作,而美国和新加坡则是在7月末签署了有效期30年的“民用核能协定”,共享核知识。
对于新加坡来说,能够解锁美国核能技术当然是个好消息,新加坡也为此准备了不少年了。
可问题是美国没事就搞“核共享”,这不是无形间就违背了不扩散原则,增加了核风险吗?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美国诱拉部分国家入伙,在亚太地区搞军备竞赛的行为已经严重威胁到亚太和平稳定。
希望有关国家不要再搞小圈子制造阵营对抗,也希望一些国家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说白了,到底是谁在挑起对抗,是谁在图谋不轨,这些都一目了然,美西方再诋毁也改变不了中方支持和平这一事实。
四 、欲结伙打劫,必玩火自焚
新华社此前指出,在美国极力推行霸权的背景下,其他国家和美国签订盟约,搞“共同防御”,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想“结伙打劫”。
它们打击的目标也不只是中国,任何有见识讲道理的国家,都应该站出来谴责它们。
就拿东北亚的美韩同盟来说,表面上说的是共同防御朝鲜,可实际上呢?
那份条约不过是美国干涉东北亚事务的由头,打着“防御朝鲜”的幌子,干的是监视中俄的勾当,顺便还能在东海、南海以及台海“指手画脚”。
再看大洋洲的美澳同盟,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同盟关系在二战期间就已经缔结了,战后也一直维持着,可问题是澳大利亚哪有什么明显的外部威胁?
我们看到的不是美军帮助澳大利亚“抵御外寇”,而是澳大利亚出兵参与美国发起的战争。
朝鲜、越南、阿富汗以及伊拉克都能看到这些人的踪影,甚至这些人还打着自由航行的旗号跑来了南海,“共同防御”早变味了。
如果说这些例子还不够直观,那么想必“北约”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
这个所谓的“防御性军事联盟”一开始说是防苏联的。
可1991年苏联解体后北约并没有解散,反而不断东扩,并在美国主导下全球范围内搞军事干涉。
这些国家嘴上说着“共同防御”,实际上干的却是借刀杀人、推行霸权的勾当。
就连菲律宾都仗着一份“共同防御条件”,有了挑衅中方的勇气。
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的初衷,应该是为了解决争端带来安全。
可事实上美国与各国签署的条约带来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和平消亡矛盾激化,争端不断谈判无门。
中方始终在和平中寻求办法,美方却是期冀用武力解决问题。
若只是这样倒也罢了,偏偏美方还要把挑起矛盾、破坏和平的帽子扣到中方头上。
我们合情合理的稀有资源出口管制,到美西方嘴里,成了挑衅以及引起争端的引子,这何其可笑?
但凡对市场有些了解,都说不出“中方突然限制锑出口,意在反击美国”这种话。
近年来锑的价格一直在上涨,这种资源储量那么少又那么珍贵,我国2016年就将它列入战略性矿产名录了,限制出口是早晚的事情。
况且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今年我国氧化锑产量下降了不少,眼看着供给和需求存在缺口,适当限制出口就更不值得奇怪了。
还是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不要因为美西方媒体引导性报道而陷入误区。
真正会给全球安全形势带来危险的,不是中方的限制出口,而是美西方的技术共享,我们应加强警惕,防范可能到来的危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