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竹梅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处处乡村如同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根脉和人们的乡愁。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湖南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的《文化中国行・文学的原野与还乡》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乡土中国的深刻感悟之门。在这片长出粮食、草木与文学的原野上,我们看到了时代变迁下乡村的万千气象,也感受到了文学与乡土之间那深厚的情感纽带。
乡土是文学的源泉,孕育着无尽的创作灵感。古往今来,无数文学巨匠从乡土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不朽的篇章。正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鲁镇,充满了对旧中国农村的深刻洞察;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将湘西边城的美丽与哀愁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艾青的这句名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家们对乡土的热爱之情。在红网的系列报道中,回访了湘西边城镇、涟源蓝田街道、益阳清溪村等地方,这些乡村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作家们在这里找到了创作的灵感,用文字描绘出乡村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百态。乡土就像一座宝库,为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让文学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文学是乡土的记录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文学具有记录时代的功能,它可以将乡村的发展变化定格在文字中,成为历史的见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产业兴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红网的系列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作家们用文字记录下乡村的变革。他们描绘了乡村的新面貌,展现了农民的新风采,同时也关注到了乡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文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过去和现在,更让我们对乡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正如苏轼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文学就像飞鸿的足迹,记录下了乡土中国在时代变迁中的每一个脚印。
乡土与文学的融合,铸就民族的文化根脉。乡土和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融合铸就了民族的文化根脉。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里保留着古老的习俗、传统的技艺和朴素的价值观。文学则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将乡村的文化内涵传递给更多的人。在红网的系列报道中,我们感受到了乡土与文学的紧密结合。作家们在乡村中寻找文化的根源,用文学的形式展现乡村的文化魅力。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文学就像春雨一样,滋润着乡土中国的文化根脉,让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文化中国行・文学的原野与还乡》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乡土是文学的源泉,文学是乡土的记录者,乡土与文学的融合铸就了民族的文化根脉。在这个乡愁浓浓的冬季,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的原野,感受乡土中国的厚重与坚韧,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的力量,共同迎接又一个美丽春天的到来!【责编:晓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