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踩街,再现盛况
漳州港人期待已久的
“送王船”来啦!
春节来临之前
先来沾沾这项世界级非遗的福气
12月16日,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传习点之一的漳州开发区石坑社区保泉宫举行“送王船”活动,马来西亚、台湾地区等各地宫庙理事以及上千名居民游客齐聚保泉宫,共同见证这三年一度的民俗盛典。漳州开发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金彦云出席活动。
壮观!千人踩街“送王船”
“送王船”活动分为“请王”“造王船”“王船游境”和“烧王船”四个部分,从“请王”到“烧王船”仪式前后历经两个月。本艘王船也是历届活动以来最大的一艘,船身长9米,宽2.3米,船舱深1.5米。
“烧王船”活动当天
舞龙队、屿仔尾梁伞队、泉州电音队
晋江杂技舞狮队、潮汕英歌舞队等民俗艺队
在保泉宫轮番登场表演
现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精彩的民俗艺队表演让居民游客们纷纷用手机、相机记录留念。
随后,人们将王爷请上精雕细琢的王船
出港队伍穿越街巷
走过泰山路、成功大道
到达漳州开发区14号码头沙滩处
过境之处,气势浩荡
人们手持香火,烧金放炮
希望今后能够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浩浩荡荡的出巡队伍。
傍晚 17时许,天色渐暗
信众们在船上放满贡品,虔诚祭拜
随后共同引火将王船点燃
在人潮的簇拥中,在燃烧的烈焰中
王船承载着成千上万海内外信众的
美好愿望飘向大海
“送王船”是一项古老的禳灾祈安仪式。清康熙年间《台海使槎录》卷二载:“三年王船,备物建醮。”乾隆《海澄县志》详细记载了己丑年(1769)冬举办的送王船仪式。300多年来,石坑社区的居民根据祖辈沿袭的风俗将王爷信仰和“送王船”习俗传承保护至今。2020年12月17日,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首次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以心焕新,传承“非遗”文化
今年的“送王船”活动邀请了马来西亚及台湾地区的客人前来参加。据了解,“送王船”民俗在闽台两地、中马两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被当地民众所认同和喜爱,成为了凝聚团结社区居民的媒介,更成为了连接各国各地区民众友好交往的纽带。
“‘送王船’是中马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今年恰逢中马联合申报四周年,很高兴受邀前来参加本次活动,也感受到当地群众传承保护‘送王船’项目热情和决心。‘送王船’联合申遗和保护,构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民心相通的平台,为两国乃至人类非遗保护、民间合作、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我们也会积极邀请石坑社区的群众到马来西亚体验当地民俗文化,通过两国文化交流,共同推动非遗项目‘送王船’的传承保护工作。”
——马来西亚勇全殿秘书长苏汶财
近年来,“送王船”活动吸引了
越来越多周边及外地的游客朋友
这项非遗活动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喜爱
值得一提的,不管是游客中,还是居民间,都有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紧随“送王船”队伍,通过无人机、摄影等方式记录这一盛典,以图文、短视频等方式在网上分享、宣传“送王船”背后的人文情怀,助力非遗保护之路走得更远更扎实。
△ 年轻人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一盛事。
“以前都是老一辈人在做,他们用心传承着这份文化。而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中,他们带着新的视角和创意,为‘送王船’注入了新的活力。”石坑社区保泉宫民俗传习中心负责人陈元辉介绍道:“这不仅是漳州开发区的荣耀,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将努力保护好、传承好‘送王船’,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其中来。”
王船在寒风中熊熊燃烧
寄托着漳州港人们
一帆风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今天一起许个愿吧
让这项“非遗” 不断传承下去
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 源:漳州开发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