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

在陕西渭南的一处乡郊,一座老旧平房曾经荒废了16年,如今通过改造实现了全年零电费,更获得了世界建筑界的“奥斯卡”大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1000平的豪宅改造只花了40万元,却能做到全年不花一分钱电费,而且这座房子还是王怡琼献给父亲的一份特别礼物。

王怡琼怎么会想到要改造一座荒废多年的老平房?这座豪宅又是怎样做到不花电费,甚至还获得了国际大奖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新节能设计的探索

在老宅改造中节能设计是关键,王怡琼并未选择高价方案,却彻底改变了老宅的采光与通风方式。

传统农村建筑采光不足,导致冬冷夏热,居住体验极差,为此她拆除了部分楼板,改建为玻璃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将自然光引入房间,同时形成拔风筒效应提升通风效率,加建的玻璃天井不仅美观,还成为家人聚会的核心空间。

在供暖方面,王怡琼选择了“黑科技”装饰画,这些画表面看似普通,但背后镶嵌了相变蓄热材料,可根据温度吸热或放热,将室内温度控制在舒适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她为老宅加装了18块光伏太阳能板,用于日常供电,这些太阳能板每日可发电18度。

多余的电量被卖到国家电网,再用收益平衡家庭用电开支,这样巧妙的“以电养电”设计,实现了全年零电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资源的利用也是重点,关中地区干旱少雨,王怡琼设计了三套水系统,收集雨水、处理生活废水,并将黑水用于农田灌溉,她甚至改造了村中废弃的米缸,将其用于净化装置。

对于王怡琼来说,这次改造不仅是一次节能探索,更是一份关于家庭的情感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算上她对老房子改造付出的心力,再加上改造的花费,其实直接买房子也不过如此。

但她之所以选择费时费力改造荒废了16年的老房子,是因为老宅是她的童年记忆,也是父亲一生的心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庭情感与专业实践

老宅位于陕西渭南乡郊,是王怡琼的父亲在二十多年前亲手搭建的。

小时候她在这里和奶奶一起生活过,直到六岁时随父母迁居西安,而奶奶则留在老房子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奶奶去世,这座房子也就荒废了16年,随着父亲临近退休,他希望回到老家生活,但破旧的老宅显然已经不适合居住。

王怡琼决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赋予这座房子新的生命,同时实现父亲“落叶归根”的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的初衷不仅是对父亲的承诺,也是对家庭关系的重新连接,乡村生活节奏缓慢,亲戚之间往来的纽带常常是家庭聚会或者居住空间。

而老宅的荒废,也让家族在节假日失去了共同聚集的地方,王怡琼希望通过这次改造,不仅为父亲建造一个居住的家,也让这个家重新成为家族团聚的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怡琼的丈夫是一位结构工程师,负责房屋的整体结构设计,她的父亲是岩土工程师,为地基改良提供了专业建议。

她的表哥则从事装修管理工作,统筹施工流程,四个人分工明确,将家人间的专业能力融入到了这个项目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样的“家庭团队”在工作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专业领域的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常常意见相左。

王怡琼更注重建筑的美感和节能效果,而父亲更倾向于实用性,在阳光间的设计上这种分歧也被放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怡琼希望在采光良好的同时增加空间的美学体验,而父亲则担心大面积的玻璃顶可能会增加成本,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为此他们反复争论,最终通过调整方案,将阳光间设计为南向的C型腔体,既增强了采光,又符合安全与节能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期间,王怡琼不仅要在施工现场与家人协调,还要兼顾学术研究和家庭事务。

在施工的头一年,她正处于怀孕和育儿的阶段,常常在工地与家中两头跑。

甚至有一次,她在病房中刚完成生产,丈夫就带着设计图纸来与她讨论房屋的结构改造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经历了种种波折,但改造完成后,阳光间变成了家族聚会的中心,亲戚们在这里唠嗑聊天。

父亲在庭院种下了竹子和果树,闲暇时可以静坐阅读,孩子们在水池旁戏水,母亲则在菜园里种满了蔬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改造完成的那一刻,王怡琼回忆起最初的那些争执,发现它们都已经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家人间的理解与默契。

在建筑改造项目中,家人之间的矛盾和意见相左,还是能够调和的小问题,但预算却是不可忽视的最大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克服预算限制的智慧选择

对于王怡琼来说,40万元的预算几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当初施工队给出的初始报价高达100万元时,这个挑战变得更加艰巨。

然而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她从材料的选择入手优化方案,原计划中使用昂贵的大理石地板和高端建筑材料,王怡琼将它们替换为性价比更高的地板砖和红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室内家具上,她放弃了成品家具,而是带领学生团队用粘土砖手工搭建吧台、桌椅、置物架等。

即便如此,这些手工搭建的家具依然具有质感与美感,整个成本控制在4000元以内。

在施工方面,她选择了与预算更加匹配的施工方案,二层加建的部分,原本设计为钢结构,因成本过高,最终仅在关键部位保留钢框架,其余部分采用砖混结构和混凝土立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调整不仅降低了材料费,还减少了施工难度和人工费用,屋顶设计中,她利用坡顶结构防止雨水渗漏,同时结合太阳能板安装角度,最大化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为了进一步降低改造成本,王怡琼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她联系了学校的合作企业,争取到设备和技术的赞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屋顶的18块光伏太阳能板就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免费获得的,这些太阳能板每天可以发电18度,王怡琼通过卖电给国家电网,再用收益平衡家庭用电开支,实现了全年零电费。

在改造过程中,王怡琼的“抠门”做法也延续到了每一个细节,为了解决雨水收集问题,她设计了一套低成本的三缸处理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套系统并未采用昂贵的商业设备,而是使用村里废弃的米缸、瓦片、碎石等材料自行搭建,雨水通过这些简单装置过滤后被储存,用于浇灌农田和日常清洁。

洗脸、洗澡等产生的中水经过三缸过滤器处理后被用于浇花或冲厕所,而厨房和厕所排放的黑水则通过化粪池自然处理后,用作肥料灌溉农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怡琼的精打细算让整个改造项目在预算范围内顺利完成,节能房的改造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工程,即使资源有限,也能通过灵活的策略实现目标。

王怡琼的节能住宅不仅仅是个人的家园改造,更成为了一种绿色建筑理念的实践模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房子还成功获得了“A+国际建筑大奖”,成为全球仅有的5个可持续私人住宅项目之一。

这个荣誉不仅让王怡琼的设计被更多人认识,也展现了中国乡村建筑在绿色节能领域的探索和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怡琼的房屋改造项目,打破了传统乡村房屋难以兼顾环保与实用的刻板印象,成为农村地区推广节能改造的重要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房子建成之后,许多当地村民纷纷到王怡琼家参观学习,邻居们被房屋的节能设计所吸引,主动询问光伏发电、水循环系统等技术的应用方式,并萌生了对自家房屋进行节能改造的想法。

通过这样的示范效应,节能建筑的理念在乡村逐渐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带来了绿色发展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王怡琼用40万元打造了一座现代化的节能住宅,为乡村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这座房子也让更多人意识到节能建筑并非只是理论上的概念,而是可落地、可复制的现实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怡琼用智慧、专业和坚持,将一座荒废多年的老宅改造成了节能豪宅。

节能建筑的推广,不只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通过这样的努力,中国的乡村正在一步步向可持续发展迈进,这种探索改变了乡村的面貌,也为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参考资料

包头晚报在2023年11月2日《陕西女博士40万造节能房》的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