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览龙马洞的三条笔记

(上)

□ 熊奇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我们的思绪振翅,腾飞到七八千年以前。传说在三阳川余家峡九龙山峭壁之间的一个石洞里,伏羲、女娲兄妹两人结为伉俪,繁衍人类,于是石洞几千年后就有了“天下第一洞房”的美誉;还是这么个漆黑、冷风飕飕的洞子,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飞出一匹龙马,背负图书,让为蒙昧、荒蛮而苦思不得其驱除阴霾的伏羲爷眼前一亮,正是瞬间的启迪而得到的智慧灵光,使伏羲爷茅塞洞开,终于用“一画开天”的钥匙打开了中华文明的大门。这个山洞就是“龙马洞”。
作为三阳川人,早在上中学时就听说了“龙马洞”及其相关的传说。早年读过明代秦安籍山东巡抚胡缵宗《龙马洞说》一文。文章曾写道:
龙马山之阳有洞焉,相传古龙马洞也。云:昔有龙马负图出于是洞,羲皇则之以画卦,故洞在卦台之侧。
因而早就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游览“龙马洞”,不管来多少次不厌其烦。
“三阳多胜景,我辈复登临”,前不久陪外地客人,又一次游览了“龙马洞”,并积淀了三点收获。

天下第一洞房

“龙马洞”处在中滩镇余家峡村附近九龙山的半壁,沿着依山砌成的石阶攀援而上,走几十米,石阶没有了,只有石壁上开凿的道路,又陡又窄,大有足登天梯之感。攀登到顶端,嶙峋峭壁之间就来到了“龙马洞”的洞口。抬头望天,暮云低垂、举手可揽;俯视山川,但见平畴沃野、云树苍茫、房舍点点,中有渭水,玉带般平缓的流淌;再远看:相距不过两三里路,中间仅隔一条渭河,蓄势而起、在三阳川群峰中享有“至尊领地”的卦台山苍莽中尤显巍峨。
在“龙马洞”讲解员带领下,我们一行进入了这个神秘、充满传奇色彩的山洞中。洞口不大,洞中容量却很大,高有3米、宽4米、深7米,旁洞口有好几个。洞门右侧的一个旁洞,走进后,高低不平,有好几个台阶,很陡!走过不远便能见另一开口,这里原是洞壁的“窗口”,用来采光和通风。主洞正上方有女娲塑像一尊,左边还有一匹带斑纹的白马。塑像右边有一个侧门,点上蜡烛,低着头、猫着腰,我们走进弯曲的洞内。借助烛光,影影绰绰可见一石床,表面很粗糙,像是打毛过的,据说是伏羲、女娲的“婚床”。后来的“洞房”一词,就跟伏羲、女娲成婚有关。
再往里走,还有一个小床模样的石块,这里靠里面,比较暖和,据讲解员说,这里传说是女娲生儿育女的“产床”;旁边还有一个石槽,疑为女娲塑像左侧的龙马饮食所用;小洞中隐约可见马蹄的痕迹。讲解员告诉我们,“龙马洞”形成在六亿五千万年前。原是一只神龟的栖息地,从洞内的形状来看,很像神龟的样子,有头有尾有脖子。神龟神秘游走东海后,就空余此洞,后来便成了伏羲、女娲成婚的“洞房”。
相传远古时期,宇宙洪荒,黎民都死于洪水,眼看人类就要绝种。感到孤独的伏羲和女娲寝食难安,于是伏羲提出和女娲结婚,繁衍人类,但妹妹却不同意,说:“我们是亲兄妹,怎么可以结婚呢?”伏羲说:“如果我们不结婚,世上就不会再有人类了。”女娲一想也有道理,但是还想再看一看天意如何,就商量向上天占卜。占卜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伏羲、女娲在南北山上各点一堆火,如果升在空中的姻绞合在一起,就可以结婚。结果火着起来后,烟便绞在了一起。第二次兄妹俩在南北两山往河谷地带滚石磨盘,到河谷后如果两块磨盘贴合了,就表示可以结婚,结果磨盘也贴合了。第三次的占卜也应验了。
于是兄妹俩决定抛弃世俗偏见结婚,在一个惠风和畅、春光明媚的上午,伏羲牵着女娲的手,踏着湍急拍岸的渭水涛声,沐浴着新一轮日出,完成了对女娲“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郑重承诺。拾级而上,终于走进了他们的“洞房”——与卦台山遥相对应的渭水之阳的山洞里。
“龙马洞”从此就有了“天下第一洞房”的美称。

发出肇启文明的灵光

“龙马洞”不仅是伏羲、女娲成婚生育的地方,是“天下第一洞房”,它还给伏羲演绎八卦带来机缘和灵光。
伏羲、女娲兄妹成婚以后,繁衍人类成几何数递增。人口增加的同时,另一个难题如巨石般沉甸甸压在伏羲心头。人类还处于蒙昧时代,生活艰难困苦,尤其是伏羲领导的部族在渭水上游辛勤劳作,却依旧食不果腹、饥寒交迫。
伏羲十分茫然,不知所措。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在以龙吟虎啸之势潜入渭水河畔的卦台山巅,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追年逐月苦思宇宙的奥秘。他隐隐感到,那一座座若离若合,如星辰般散落在四周的山峦,与如龙似蛇、蜿蜒东流的河水之间,暗含天、地、人之间的某种因果和神秘的暗示。尽管已经等了地老天荒的许久时分,依旧找不到答案,伏羲仍然没有气馁,还在日复一日、风雨无阻苦苦等待。
也许是伏羲的孜孜追求感动了天地,有一天黄昏,一声雷霆炸响,訇然天破地裂,逶迤如蛇的渭河骤然被醒目的电光照亮,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渭河对岸的龙马山半壁豁然洞开,山洞里飞出来一条黑龙,同时渭水中出来一匹身上有条纹的白马。但见黑龙振翼飞出,顺河而下,直落渭水中高耸着的那座形似圆盘的河心巨石上,背负的图书卦象分明,按奇偶数排列数圈,五十六个阴阳点子闪闪发光。龙与马瞬间头尾相抵旋转又变成了龙马。这时河中巨石亦幻化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一种云破日出的感觉一下子点燃了伏羲的精神和思想。“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顿时目光如炬,俨然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横表示阳,以“--”两短横表示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并用乾、坎、艮、巽等八个符号,分别代表自然界的天、水、山、风等,从而创立了“先天八卦”。在走向文明的路途上,人类在伏羲八卦指引下,终于迈开了第一步。

游览龙马洞的三条笔记

(下)

□ 熊奇录

据卦台山讲解员吴曜彰先生介绍:1992年,台湾易学博士张渊量先生经过勘察论证,认为卦台山应为“天心山”。张先生曾用全球定位系统绘制了卦台山和“龙马洞”的方位图,真拿来和卦台山、“龙马洞”一对比,十分吻合,妙合天机。张先生还说,找到了“龙马洞”,就找到了伏羲创画八卦的真正依据。据此,我们可以说,是“龙马洞”让伏羲找到了“一画开天”思维的制高点,从而感悟到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并用八卦这种特殊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打开人们认识世界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因此说,是“龙马洞”让伏羲顿生肇启文明的灵光,开创了人类的新纪元。
至今听附近的村民说,每逢下雨的时候,“龙马洞”云遮雾罩、忽隐忽现,似有龙马出没。
上面提及的渭水中流间的巨石叫“分心石”又名“风姓石”,雅称“龙石”。石在渭水中间,渭分以流,故名“分心石”。相传伏羲坐在这块石头上,给每一个部落分一个姓,比如马、牛、羊、水、雷等,所以又叫“分姓石”。据史料记载,清代时石上建有三层六角小亭一座,小巧玲珑,惜后被洪水冲毁。
胡缵宗也曾写过《分心石说》一文:“卦台东北,渭中流有石焉,屹然卓立。郡人曰:‘分心石’也。云:石当乎渭,渭分以流。然水涨不见其减,水落不见其增,若与水浮沉焉者。”
渭河绕卦台山麓东向冲流,“分心石”横涨中流,与滩石迎挡流水,波涛翻卷,不时引发轰鸣之声,雄浑壮阔,有类苏东坡《石钟山记》中所记的石钟山。有人认为:这里是“渭水秋声”的所在地。20世纪50年代,“分心石”被炸毁,现只有石根残存,与普通河石并无二致。

龙马精神的点滴思考

在回来的路上,有一个问题时常萦绕在我的脑际:从九龙山那个洞里飞出的为什么会是龙马,而不是吉祥的麒麟,不是聚福的蝙蝠,也不是展翅九万里的大鹏呢?
龙当然好理解:作为中国人大多都知道,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在中国民间,龙始终保留了它原始的象征意义,即龙代表了喜庆、祥和与富足。
再说马,中国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马”的文化,战马嘶鸣、牧马惊雷、骐骥游弋,总之马驰骋千里、骏骨英风,为民族的繁荣和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近代交通工具发明以前,马驮载着人类的文明和苦难,度关山、赴戎机、穿瀚海、传羽檄,劳苦功高。没有马,那时的社会简直不敢想象。从多种传说和记载已证明,天水自远古时代就是牧马的天然场地。因而马在天水人心目中地位崇高、影响深远,它和龙结为一体,是理想的化身,寄托着人们无穷的希望。
同行的张兰斌先生专门从事三阳川历史文化的研究,他说:“之所以由龙马背负图书,是我们的祖先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渭河的精灵,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祖先们在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昌盛的代名词。《易经》中说‘乾为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敬畏、威严、远大、生生不息……由这匹我们民族的魂魄所生造出的龙马来背负图书,雄壮力大、追月逐日、乘风御雨,可以不舍昼夜,能圆满放心地完成交给它的使命。”
张先生的话似乎很有道理,我没有不接受的理由。
而此时我却想起清代诗人王际有的一首诗:
荒草苍烟古卦台,精灵犹护断文苔。
沧波日逝石长在,空洞云生龙欲来。
一画堪令山鬼泣,先天何待竹书裁。
后人衍系无穷义,丰镐龟蒙此地开。
我想:“龙马洞”也好、“分心石”也好,仍旧如铁的事实般留存于我们面前。而有关伏羲和女娲的神话传说,离我们更加的遥远,但他们神圣的灵光从未烟消云散,因为他们的灵魂总是涌动在我们的血脉中。神话是民族精神的最初记录。正如李燕杰先生《伏羲人祖礼赞》中所言:“伏羲氏作为人祖,是神话?是传说?还是历史?如果是神话,这种神话,显示了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如果是传说,这种传说,留下口头相传中最美好的篇章。如果是历史,这段历史,更记录了我们先祖的光辉业绩。”

在三阳川乃至天水人心中,“龙马洞”“分心石”凝固着伏羲、女娲动人的传说,而他俩的神话则成了流动的“龙马洞”“分心石”。从留存至今的遗迹上,我们分明读到了伏羲带领先辈们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伏羲筚路蓝缕、开创文明的生动剪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