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到AI技术影响,六位大咖畅谈中外经验,共论学科未来。
撰文 |张皓宇
第十九届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年会暨全国美容皮肤大会(CDA2024)于2024年11月28日-12月1日在武汉隆重举办,汇聚海内外皮肤科知名专家,共商学术前沿,聚焦行业热点。“医学界”全程报道本届大会,并特别邀请到北美与国内的六位皮肤科名医莅临“名医功夫茶”,带来一场巅峰论道。
本次访谈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陶娟教授主持,北美华人皮肤科协会会长许月林教授、北美华人皮肤科协会前会长杨红玉教授、北美华人皮肤医师协会副会长赵格教授、美国皮肤病理协会与国际病理协会会员蒋宏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李若瑜教授共聚一堂,深入探讨了皮肤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AI技术影响等话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各位嘉宾的精彩观点!
人才培养中外经验谈
北美华人皮肤科协会(NACDA)会长许月林教授长期关注国内皮肤科青年医生的培养,并带领NACDA团队持续推动中美皮肤科领域的人才交流。再次做客“医学界”访谈,他进一步强调医疗教学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化的重要性,“参考美国经验,在皮肤科医师规培基地的建设上要有‘全国一盘棋’的考虑,从培养到考核,尽量统一标准,从而提升不同地区皮肤科的同质化诊疗水平。”
美国在医学继续教育方面,由专门机构制订毕业后医学教育机构认证标准,对医学教育项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认证,对是否遵循相应标准进行核实[1],对受培训医师的考核也较为重视,包括定期来自教师的综合评价和专门机构负责的全国统一考试。许月林教授建议,国内围绕规培单位的接诊能力、手术数量、硬件设施、科室建设等条件,可探索设立基本的规范,并完善考核标准,保证规培后的医师水准得到全国医疗机构的普遍认可。
北美华人皮肤科协会前会长杨红玉教授专注于皮肤病理学研究,从2016年起与国内同道有着深入交流,他也强调标准化培训的重要性,以统一的毕业标准保证各地医生诊疗时的规范化,美国对病理医生的培训也同样在许多细节上有明确规定。
谈到如何支持皮肤科人才发展,杨红玉教授结合海外经历与观察指出:应该拓宽青年医师的从业方向,让其有医院、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更多选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美国有许多机构对住院医师开放申请研究资助基金,鼓励个人创新;学习资源开放化,构建人才充分交流的平台。杨红玉教授举例,用好社交平台,营造专家大咖与青年学子积极互动的良好氛围,对青年医师的成长大有裨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李若瑜教授对前面两位教授的发言深表认同,并分享了本医院的相关经验。她满怀敬意地表示,国内皮肤科泰斗、本院的朱学骏教授早在20世纪80年代自美国学成归来后,就致力于参考北美的规范化培训体系,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开展医师继续教育培训班,如今已开展数十期;在CDA成立后,朱教授建立的住院医师规模化培训委员会,积极推进建设全国皮肤科的标准化培训体系,“可以说国内医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和标准正在逐渐完善,但在下沉基层、加强评估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李若瑜教授也希望对北美华人皮肤科协会表达由衷的感谢,多年来,许月林教授及NACDA历届会长等多位北美华人皮肤科专家积极回报祖国,热心组织皮肤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对国内的住院医师规培工作给予了无私的指导与帮助,推动国内皮肤科学教育与国际接轨。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陶娟教授在总结中补充,国内的皮肤科住院医师培训不仅在逐步完善规范化体系,也在不断创新激励形式,以湖北省为例,举办过住院医师临床思维大赛、教学查房大赛等,考核教学水平,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帮助青年医师多方位提升业务素养。
学科发展大咖面面观
北美华人皮肤医师协会副会长赵格教授曾在华盛顿大学从事皮肤病方向的科研工作,此后又从事皮肤病诊疗多年,对美国皮肤科领域研究与临床的密切联系深有感触。她举例指出,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发现,默克尔细胞癌(MCC)患者的一种肿瘤蛋白可预测该疾病的预后,迅速将这一蛋白引入了该肿瘤的常规检测项目之中,发展出新的诊断标准,这些环节的衔接非常流畅。
在临床研究中,赵格教授特别强调,美国有很多私人执业的医师,也可以大量参与临床研究,“哪怕你是一个人行医的独立诊所,也可以在完成培训后,参加规范的临床研究。”赵格教授认为,这也是国内可以考虑的发展方向,临床研究不必仅限于大型公立医院参与。
美国皮肤病理协会与国际病理协会会员蒋宏教授现于美国私立医疗机构担任皮肤病理专科医师,聊起美国私立医院的特点时也谈到了这一点,不同于国内医生想寻求学术发展大都选择公立医院的情况,美国私立医院不乏规模较大,也重视科研的机构,医生择业更广阔一些。
目前中国皮肤科诸多团队的科研水平,已经取得了不俗成就。许月林教授谈到参加本届CDA大会的感受,强调很多讲座的原创性成果令他耳目一新,这是美国同道也从未关注或研究过的,建议今后加强CDA的国际化交流,例如美国皮肤病学会(AAD)就很重视国际会员的参与,已发展为全球皮肤科领域的学术盛会;另外,要鼓励医生拓宽研究视野,一些冷门的亚专科不乏学术价值,可通过基金资助等方式激励更多医生关注。
皮肤科的疑难病例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诊疗(MDT)的支持。对此,赵格教授、杨红玉教授介绍了自身机构的MDT制度和开展经验,如与风湿科组织联合门诊,专科门诊组建皮肤科、外科、康复科、心理科的多学科团队,针对疑难肿瘤及时举办病理科、外科的大讨论等。
其中,病理科的参与对皮肤科临床诊疗尤为重要。蒋宏教授表示,“皮肤病理分析是避免误诊漏诊的最后一道屏障。”他建议,皮肤科和病理科应加强在专业化人才培训中的协作。希望中国的皮肤专业委员会和病理专业委员会能精诚合作,尽快推出皮肤病理的专业培训和统一考核标准(证书考试),以解决广大皮肤病理医生没有证书签发报告的法律问题。 这也间接关系到皮肤病理医生的待遇问题。
AI到来:机遇or挑战?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异军突起,为很多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变革或深远影响。皮肤科诊疗特别在影像诊断方面,也愈发感受到AI技术的作用。AI成为皮肤科医生得力助手的同时,也对皮肤科医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放眼未来,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皮肤科诊疗工作被AI替代?对此议题,受访嘉宾欣然分享了各自见解。
许月林教授认为,人工智能诊断乃至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应用在患者教育上有较大价值,但并非发生在医生诊疗之前,而是医生确诊之后,“我会对患者说,不要自己去网络诊断,但可以在我给你诊断后,去网上搜索疾病的相关资料。”确诊后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主动了解疾病信息,能够减少一部分医患沟通的负担。在他看来,AI技术对医生的帮助目前还比较有限,主要是替代医生简单重复性的劳动。
作为皮肤病理专家,蒋宏教授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改变有深刻感受。一方面,结合数字扫描技术的远程会诊系统,让不同地区之间的医院协作大为便利,尤其适用于国内偏远地区医疗机构与区域中心医院的联合会诊,惠及广大患者;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诊断对病理科影响深远,例如一款针对前列腺肿瘤的诊断软件,已让病理科医生的工作高度简化。
不过,在皮肤病理诊断领域,蒋宏教授坦言,短期内特别全面高效的诊断系统仍有研发难度。原因在于皮肤科的诊断,病理与临床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似的病理影像,临床问询及检查得到的患者情况不同,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在疑难病例面前,人工智能仅会“识片”尚显不足,医生团队的全面分析并精准判断十分重要。
赵格教授则表示,AI技术的发展潜力非常大,而且迭代升级的速度会很快。目前,AI诊断仍无法取代专业医生的判断,但对于常见病、基础病的识别能力已经有了较高的准确率。在实际接诊中,有时病人会带着自己诊断的结果来,她也会给予重视,“即便我的诊断和AI诊断结论不同,我也会倾听来自患者的反馈,了解他们的想法,看看有哪些错误观念是需要纠正的,同时要注意表达,以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引导。”
赵格教授同时指出,中国临床医学在AI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上有重要优势,因为AI诊断水平的提升与输入的有效数据量有密切关系,基于国内的患者基数,在提升规范化诊疗、加强患者管理的基础上,她对国内AI诊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充分信心。
杨红玉教授也十分关注AI技术的发展,表示对皮肤科医生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有时拿到AI诊断结果确实比较震撼,准确性很高,但AI也常常处理不好很简单的问题,这就要求医生在使用AI系统的时候注意甄别信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分子诊断、寻找靶点等工作上发挥作用,并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杨红玉教授强调:“医学不仅仅是Science,也是Art,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是医生才能做到的。”
李若瑜教授、陶娟教授结合在工作中应用AI的实际经历,强调医生要将AI定位在“助理”的角色上。陶娟教授总结指出;“AI帮我们减轻了工作负担,让我们摆脱了一些繁忙的小事,就有时间做一些更重要的‘大事’,但也督促我们要不断学习,紧跟时代的脚步,最终能够让我们的事业更有价值。”
嘉宾寄语
在本次精彩访谈的最后,六位嘉宾也应邀对国内皮肤科青年医生的发展留下了自己的殷切叮嘱与真诚建议——
许月林教授
“这次回国在参访中感受到,青年医生普遍非常辛苦,也非常勤奋,我想分享两点建议,一是在个人发展中,找一个感兴趣、与科室建设相关的亚专业方向深入钻研,二是一定要平衡好工作与生活,事业和家庭同样重要。”
赵格教授
“我发现在用药效果、耐受性等方面,亚裔患者和美国患者有明显差异,所以非常期待国内开展这方面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同样药物的剂量使用、诊疗规范如有不同,发表相关成果,也可以指导我们在美国对亚裔病人的治疗。”
蒋宏教授
“青年医生要先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之后最好能申请到高端医疗机构的培训,并抓住机会尽可能多接触疑难病例的诊疗,从中学习经验;另外,为了避免误诊漏诊,对非典型的症状、变化,建议多做活检,这样也能逐渐提升自己的诊断能力。”
杨红玉教授
“我发现很多青年医生喜欢研究皮肤病理,这对临床诊断也十分重要,但国内待遇比较有限,因此首先想呼吁整个行业改善皮肤病理方向的从业环境;青年医生要寻找自己的良师益友,与患者多多沟通,在充分了解患者病程的基础上去学习诊断思路。”
李若瑜教授
“希望大家对工作和学习不要太过焦虑,选择热爱的、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就要坚持下去。无论你在基层单位还是教学医院,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不断积累经验,每一步扎实的工作对你的未来发展都将有帮助。”
陶娟教授
“青年医生首先要打好临床功底,掌握规范化诊疗知识,对患者有责任心,在临床中发现问题,以临床为基础提升科研能力;平衡好工作和身体、心理、家庭间的关系,坚守初心,抓住一切机会多多学习,拥抱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专家简介
李若瑜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第四届会长
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细菌耐药与防治分会常委
国际人和动物真菌学会副主席
亚太地区医学真菌学会理事长
专家简介
陶娟 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
宝钢优秀教师、湖北名师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主委
皮肤疾病诊疗和健康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
专家简介
许月林 教授
美国皮肤科专业和皮肤显微外科亚专业认证医师
先后在上海和美国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数十年,尤其擅长与免疫相关的皮肤病和皮肤肿瘤
现任北美华裔皮肤科协会主席
业余喜欢看书,旅游和摄影
专家简介
杨红玉 教授
美国印第安纳州St Vincent Evansville医院皮肤病理主任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兼职临床助理教授
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皮肤病理学组海外专家顾问
北美华人皮肤科医师协会前会长 (NACDA)
美国病理学会会员 (CAP)
美国临床病理医师协会会员(ASCP)
美国加拿大病理科学会会员(USCAP)
美国皮肤病理协会会员(ASDP)
国际皮肤病理协会会员 (ISDP)
山东省皮肤病医院特聘荣誉教授
专家简介
蒋宏 教授
MD PhD 1986西安医科大学毕业。1993年来美,分别在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和芝加哥大学取得结缔组织生化博士和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1-2005, 2005-2006 在田纳西大学医学中心做病理住院医和进行皮肤病理专业培训
自2007年起曾先后在圣路易斯大学皮肤科 和 Dianon systems/labcorp 任助理教授和皮肤病理专科医师
现在私立医疗机构做皮肤病理专科医师,同时也是美国皮肤病理协会和国际病理协会会员
专家简介
赵格 教授
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赴美后获得佐治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博士学位。在华盛顿大学从事皮肤病科学研究,并完成皮肤科住院医师培训后,从事临床皮肤病诊疗多年
曾担任西雅图皮肤科医师协会会长,目前担任北美华人皮肤医师协会副会长,华州华人医师协会会长
参考文献:
[1] 住院医师同质化培养与考核体系建设培训团. 美国住院医师培养制度与管理体系镜鉴[J]. 中国卫生人才, 2018, (1): 54-59.
本文审核:许月林教授、赵格教授、蒋宏教授、杨红玉教授、李若瑜教授、陶娟教授
责任编辑:大晨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