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稀枝钱苔、天目疣鳞苔,此前在上海未曾有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去年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近日,松江区诞生了两个上海市的新记录,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在当地发现了稀枝钱苔、天目鳞苔,此前在上海未曾有记录。

稀枝钱苔是钱苔科钱苔属植物,在中国广泛分布。此前,在华东地区,安徽舒城、浙江开化等地均采集到稀枝钱苔。稀枝钱苔个体微小,长仅3毫米至4.7毫米,宽更只有0.6毫米至0.8毫米。此次调查,科研人员在松江区永丰街道的一片农田内发现了它。

天目疣鳞苔常生长于树干或石面上,是细鳞苔科疣鳞苔属植物,相比稀枝钱苔,更为罕见。此前,科研团队在浙江天目山首次发现该物种,这次现身上海松江的小昆山、钟贾山、新浜镇、车墩镇等地,是首次在浙江省外发现该物种。近日,宝山区罗泾镇水源涵养林内也记录到了天目疣鳞苔。

天目疣鳞苔(图左)、稀枝钱苔。

采样稀枝钱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样稀枝钱苔。
在树干上发现天目疣鳞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树干上发现天目疣鳞苔。

在松江的小昆山镇,调查团队还在络石上发现了附生的苔类植物,经鉴定为东方疣鳞苔,这是继上海在大金山岛首次记录到东方疣鳞苔后,在上海本土的第二次记录,还诞生了松江区叶附生苔类植物的新记录。

“这正是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意义所在,过去,苔藓植物受到的关注太少了,随着调查深入,将有越来越多新记录诞生。”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王健认为,这些新记录的植物很可能存在已久,只是过去“不起眼”,人们没主动发现。

“存在感”弱的苔藓在上海“扎根”有什么意义?专家认为,它们可以起到“警报器”的作用——作为全球众多研究者推荐的气候变化指示物种,能为城市脆弱的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预警。

以东方疣鳞苔为例,此次在松江的记录刷新了这一类群在华东地区最北界的记录,将其分布北界推移至北纬31°03′。

“我们发现,叶附生苔类植物可能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逐渐向高纬度地区扩散。”王健表示,在中国,东方疣鳞苔等叶附生苔植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分布于北纬30°以南,而到了上世纪末,它们的分布范围已触及到北纬31°附近。在华东地区,2017年在浙江西天目山、2019年在杭州西湖风景区、2022年在上海大金山岛,均发现了叶附生苔类植物的分布。

风力风向、降水、温度、湿度、光照、常绿阔叶林的覆盖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叶附生苔类植物的扩散。“下一步的重点就是解开这些‘密码’,通过东方疣鳞苔等叶附生苔类植物状态的变化,了解其所在生态系统发生了哪些细微的变化,判断有无必要采取干预措施,以及如何‘对症下药’。”王健说。

作为“警报器”,一种植物除了要对特定的生境要素高度敏感,还必须能“量产”——快速生长形成规模,容易被看到。

专家介绍,东方疣鳞苔其实很“顽强”,在西天目山被发现后,研究团队进行了长期定点观察,发现其分布范围在三年内从5平方米增至80平方米。一旦形成规模,生长在叶片上的苔类植物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因此,即使是非专业的人员也可在简单培训后发现它们。

叶附生苔类植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附生苔类植物。

随着新记录的出炉,松江生物多样性的“家底”有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松江区生态环境局水气科科长肖升木介绍,自2024年5月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以来,松江已完成对13种苔藓植物、325种维管束植物、5种大型真菌、134种昆虫、11种两栖爬行类、79种鸟类、5种兽类、21种水生维管束植物、11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鉴定。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上海《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众开展或参与多种形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三次“貉口普查”就是中国第一个在特大型城市以公民科学的组织方式进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动物调查活动。生态环境部门表示,将借鉴这样的经验,在后续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红外相机拍到的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外相机拍到的貉。
截至目前,松江区记录到五种兽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目前,松江区记录到五种兽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