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过,在硝烟弥漫的三大战役背后,还有一场无声却惊心动魄的货币战争在悄然进行?国共双方在金融领域究竟如何出招,这又怎样左右了战争的最终结局呢?
先看战前金融格局。国民党统治区那可真是一团糟,法币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路贬值。据《民国经济档案》记载在1947年,大米价格年初还是每斤100法币,到了年底就飙升到每斤10000法币,这通货膨胀简直像脱缰的野马。国民党呢,一方面疯狂印钞来填补战争这个无底洞,另一方面又妄图稳住汇率,就像一个人既想放火又想灭火,自相矛盾。四大家族更是厉害,把金融资源当成自家的宝藏,通过各种银行和企业手段,把大量财富都捞到自己口袋,普通民众只能在物价飞涨中苦苦挣扎,民族经济也被他们折腾得奄奄一息。
解放区这边呢,虽然各解放区货币分散,但也在逐步走向统一。像西北农民币在西北大地流通,北海币在山东等地发挥作用。解放区的金融政策主打支持生产和保障民生。比如在土地改革中,给分到土地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让他们能购买种子、农具发展农业生产,小工业也得到了资金扶持,像一些手工纺织厂,在金融支持下慢慢发展起来。
战争打响,货币发行与流通成了主战场。国民党使出浑身解数,在军事占领区强行推行法币,把解放区货币赶出去。他们还干起了造假的勾当,伪造解放区货币。有研究表明,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内,被伪造的北海币数量,达到了数百万之多。解放区也不是吃素的,加强了货币防伪技术,采用特殊的印刷工艺,还向老百姓宣传怎么辨别真假货币。这个时候根据战争的需求灵活调整货币发行,打仗需要物资了,就适当增发货币来采购,物资充足了就回笼货币稳定物价。
物价稳定和物资争夺也是关键。国民党统治区物价失控,这可把军队后勤坑惨了。士兵的薪饷本来就不多,随着物价飞涨,那点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采购物资都成了大难题。城市里也乱成一锅粥,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就因为这物价实在让人没法活了。解放区就不一样了,有专门的物资管控和调配机制,就像有个“物资大管家”。粮食丰收了,统一调配到缺粮地区,布匹生产多了,也送到需要的地方。货币和物资挂钩政策也很给力,比如规定多少货币能换多少粮食,这样物价就稳稳的。
在金融统战以及国际影响这两方面,国民党在国际金融的舞台上越发不被待见。美国一看国民党这烂摊子,援助也越来越少,还加了好多条件。国际金融机构对国民党政府的评价也直线下降,贷款更是想都别想。解放区则积极开展金融统战,爱国华侨纷纷伸出援手,有的华侨把自己的积蓄都捐出来,还有的投资解放区的企业,像一些轻工业企业得到华侨投资后扩大了生产。解放区也向国际社会宣传自己的金融政策,公平又可持续,不少国际友人都对解放区刮目相看。
三大战役的军事局势和货币战争相互影响。国民党军事上节节败退,统治区越来越小,财政收入就像缩水的衣服,越来越少,金融崩溃那是加速度。解放区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后,货币的流通范围慢慢变得越来越大,在此情形下,金融的稳定性也一天比一天强了。而且民心向背在这货币战争里太重要了。国民党金融掠夺,老百姓都不傻,拒收法币,囤着实物。解放区的金融政策贴近民众,老百姓踊跃地参与到金融建设当中,对货币发行予以支持。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思考,金融在战争之中的力量不可轻视。在现代社会,金融与战争或是重大事件之间又会有着怎样新的互动形式呢?国家在面临危机之时,又该如何运用金融手段来稳定局势呢?
【引用资料】《民国经济档案》以及与之有关联的历史文献资料。【延伸阅读】《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史》,《民国金融史话》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见解,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讨论话题】国民党在把金融政策作出调整之后,能不能扭转三大战役的局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