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郑 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2月18日

第 07 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不见外”古城游学活动部分外国青年在泉州蟳埔渔村体验簪花,并合影留念。

海峡电视台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克兰青年陈悟空在泉州少林寺与小武僧一起学习武术。

本报记者 郑 娜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国青年在泉州绍真堂罗盘文化馆听非遗传承人介绍罗盘制作工序。

本报记者 郑 娜摄

参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领略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灿烂的海丝文化;探访梧林传统村落,从中西合璧的建筑中感受南洋华侨的乡愁;参访禅宗名刹南少林寺,与武僧切磋少林功夫;赴安踏集团体验行业前沿科技,领略“爱拼才会赢”的城市精神⋯⋯12月6日至10日,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电视台主办的“我不见外”古城游学活动在福建泉州举行,来自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也门、坦桑尼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名“Z世代”外国青年参加活动,围绕历史、美食、文创、科技等主题,开展短视频创作极拍,展现他们眼中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领略灿烂的海丝文化

“来泉州前,我特意查阅了《马可·波罗游记》相关资料。在意大利,虽然大家都知道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但是他具体到过哪些地方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次到泉州,我想借此机会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游学团中来自意大利的95后姑娘卡琳娜告诉记者。

泉州,是世界遗产之城、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因城里遍植刺桐树,古代又被称为“刺桐”。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写道:“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卡琳娜就被馆内陈列的大小船舶、香料、瓷器等文物所吸引,古代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清晰地呈现在她眼前,让她仿佛穿越回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第一大港”。而“中国舟船世界”展厅的100多种船型模型,更是让她惊叹:“当年这些船只满载着丝绸、香料和瓷器,远航到欧洲、非洲和阿拉伯地区,可以想象当时的航海技术是多么先进。”

罗盘也是古代航海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先进的航海罗盘是古代航海技术发达及其远洋能力强大的象征。在泉州绍真堂罗盘文化馆,200多件不同时期、不同样式、不同尺寸的罗盘,令游学团的20多位外国青年大开眼界。

拿起一个手掌大小的木质圆盘,非遗罗盘制作技艺传承人苏少隆向大家介绍:“这是典型的航海罗盘,也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商贸盛况的‘见证者’。当时从刺桐港出发的船只普遍配备了航海罗盘,大大提高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性。”

站在一张工作案边,澳大利亚青年韩森山仔细听取苏少隆介绍手工制作罗盘的7道工序,包括选料、制坯、分格、写盘、上油、安针、装盘等。他深感这项非遗有着非常高的技术难度:“罗盘的制作工序非常精细,为了确保精准度,中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十分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

随着海洋交通的发展和海洋贸易的繁荣,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汇中心。这里居住着数以万计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的各国商人、传教士、使者、旅行家、贵族和平民,其中尤以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欧洲人为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伊斯兰文化陈列馆的“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展览,就讲述了泉州与伊斯兰国家的友好交往史。

也门青年穆罕默德看到这里的馆藏碑刻、建筑构件等伊斯兰文化史迹后感慨道:“这里就像我的老家一样。”穆罕默德在博物馆内还看到自己的偶像、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塑像。1346年,伊本·白图泰从泉州登岸,在中国游历一年,沟通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以及非洲的联系。“我也想像伊本·白图泰一样,走遍中国,发掘中国的美。”穆罕默德说。

体验多彩的闽南文化

相对于卡琳娜、韩森山、穆罕默德等初到中国的外国青年,在中国已生活6年的乌克兰青年陈悟空不仅是“中国通”,还是“福建通”,他的闽南语连泉州人听了都以为是“本地人”。

“走,吃茶去。”在泉州南安雪峰寺,陈悟空用闽南方言招呼游学团“小伙伴”一起品尝寺院里的禅茶,并为大家讲解闽南工夫茶的“奥妙”。

雪峰寺坐落于南安康美镇杨梅山,始建于唐乾宁元年(894年),是闽南和东南亚禅宗祖庭。雪峰寺后山种有大片茶树,知客(寺院里负责接待宾客的僧人)普航法师将产自后山的茶叶放入杯中,一边冲泡一边介绍:“泉州是闻名海内外的茶乡。我们自己种茶、采茶、制茶,放上一年的茶叶充分发酵后,品味最佳。”

一杯禅茶,清香四溢,轻轻啜上一口,微觉苦涩,品饮几口,渐觉甘醇,齿颊留香。来自南非的陈恩准一边品茶,一边询问其制作过程,当得知这款茶属于红茶时,她不无惊讶地说道:“南非也有红茶,但和中国的红茶很不一样。南非的红茶不是来自茶树的茶,而是一种灌木植物加工而成的茶。在南非喝红茶,一般要加牛奶或者蜂蜜,更像中国年轻人喜欢喝的奶茶。”

离开南安,游学团来到晋江梧林传统村落。梧林村是远近闻名的侨乡,近代以来,大批华侨华人从这里出发,前往东南亚创业谋生。他们将海外建筑风格带回家乡,便有了一幢幢中西合璧的建筑:官式大厝德卫宅,开间面阔、燕尾脊飞;古罗马式建筑朝东楼,铁艺装饰充满异域色彩;番仔楼“胸怀祖国楼”,螭虎、盘肠、牡丹等花砖浮雕精巧夺目……漫步村中,满目皆是风情。

在梧林村一处文化空间“藏海厝”里,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闽南山海经”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艺术家文那融合了壁画、木雕等艺术形式,创造了照海、织海、泽椿、夺气、福枝、挪渔、承花、寻星、传姓、分香、守脉等21座神仙塑像,并精心编织了21个故事,讲述了涵盖海洋、生产、贸易、信仰和移民等主题在内的泉州故事。

“藏海”是整座藏海厝的题眼,象征着泉州的华侨文化、移民文化。泉州是著名侨乡,分布在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籍华侨华人达900多万。此次游学团中也有几位泉籍华侨华人青年,他们对藏海厝所描绘的下南洋故事尤为熟悉,也倍感亲切。“在马来西亚和其他东南亚国家,有许多泉州人为了谋生背井离乡,他们有的人可能一生都没有回到故土,但内心深处始终埋藏着关于故乡的记忆。”马来西亚华侨青年罗甲芳说。

5天的游学,无论是在博物馆探寻海丝文化,还是在传统村落感受华侨文化;是在少林寺与武僧切磋武艺,还是在渔村体验簪花,都让游学团的外国青年们看到了一个历史底蕴与发展活力并存的泉州,也透过这座城市看到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如游学团成员、纳米比亚青年孔博芮所说:“我为中国人的文化传承感到惊讶,他们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令人敬佩。我会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告诉我的家人朋友,并推荐他们也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