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昭安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生性豁达潇洒,但在对待虱子的问题上,一度颇为纠结。以前他认为虱子是令人厌恶的污秽之物,一发现必捏死,毫不留情,但被贬海南时,因年纪越来越大,他越来越相信积德行善、因果循环。

有一次,他不小心把老母亲留下的首饰弄丢了,觉得是上天对他不够诚心的惩罚,于是交代家人,从即日起,只要见到活物,必定放生。接着就有不少人抓了活物,跑到苏东坡府前叫卖。苏轼都把它们买了下来放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天,妻子陪苏东坡练字,忽然,她看到自己袖口上爬着一只虱子,二话不说,食指、拇指一捏,虱子就死了。一旁的苏东坡很生气,说:“我辛辛苦苦购买各种活物来放生,你倒好,在我身边还做这等杀生之事。”妻子不服,说虱子咬人,人捏死虱子天经地义。苏东坡生平伶牙俐齿,从不服输,回道:“虱子为什么咬你?是你的肉香吸引了虱子,虱子又没错。只要它是活物,就不能杀!”

苏轼为啥会有这样的坚持呢?其实,这源于他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他深知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微小的蝼蚁,还是飞翔的鸟雀,都有感受痛苦和欢乐的能力。

就拿他的诗词来说吧,“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在这首诗里,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苏轼那细腻而又温柔仁慈的心。他为了让乳燕能顺利归巢而钩起帘子,因怜惜苍蝇被困而开窗放走它们。甚至为了老鼠有口饭吃而留些食物,怕飞蛾扑火受伤而不点明灯。

苏轼这种不杀生的理念,在如今这个快节奏、有时略显冷漠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咱们是不是也应该像苏轼一样,多一些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呢?

其实在古代,心存悲悯、仁爱,坚持不杀生的大有人在,远不止苏轼一个。

传说清代重臣刘墉有一次上朝,乾隆皇帝见了他哈哈大笑,却不说原因。刘墉如坠云里雾里。

下朝回家后,刘墉(绰号刘罗锅)仍很忐忑,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管家见主子心神不宁,上来讨好说:“你胡须上有只虱子,我来帮你除去。”

刘墉这才恍然大悟,并连忙制止道:“不可,不可!这只虱子是皇上恩准它在我胡子上栖息的,万万除不得!”

别人都道“老虎屁股摸不得”,到了刘墉这儿就成了“宰相虱子杀不得”了。真有意思!

与苏东坡、刘墉短期善待虱子不同,汝阳县县尉李仲舒笃信佛教,一生从不杀生,包括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污秽之物的小不点儿的虱子。他专门备了个竹筒,里面放上棉絮,一旦抓到虱子,就放入筒中,让虱子在温暖中自然死去(大都是饿死)。

有一天,朋友告诉他,你这样做看似没有杀虱子,把它们保护起来了,其实是把虱子活活饿死,比直接捏死更不人道。

李仲舒听了大吃一惊,急忙向朋友求教。朋友说,抓到虱子后,把它放在青草上。经过一晚的露水浸染后,虱子就会变成飞虫飞走。

李仲舒照朋友说的去做,第二天清晨一看,虱子果然不见了,于是很开心。

不杀生,哪怕是一只虱子、一只蝼蚁,都不随意伤害,这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一种对生命的深沉敬意。愿我们都能从几位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以更加仁慈和友善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曾昭安,湖南省洞口县文旅广体局一退休干部,文学、文史爱好者,码字笔耕近半个世纪,小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