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持人:张丽霄】

近日,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发布《致园区家长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学校实行“作业熔断机制”: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业的,请让孩子停止作业,及时就寝,保证充足睡眠。此举引发网友热议。

其实,“作业熔断”不是新鲜事。近年来,全国多地的学校以及教育部门都在尝试推出类似机制。不少家长表示点赞和支持,称此举人性化,能够让孩子早点睡觉。但也有家长表示担忧,作业熔断会不会成为一些孩子逃避写作业的借口?长此以往,自律性差的孩子学习会不会被落下?同时一些家长表示质疑,在升学压力存在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熔断作业。

对此,你怎么看?

沉重学业负担下的理性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教育体系下,学生面临的学业负担日益沉重,熬夜完成作业成为常态。长此以往,不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可能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作业熔断机制,正是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理性应对策略。不仅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深切关怀,更彰显了教育的新思维。它提醒我们,教育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呵护。在追求学业成绩的同时,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样重要,需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宽松、健康的学习环境。

当然,作业熔断机制也引发了不小争议。学生写作业有快慢之分,这可能会加剧学习两极化,差距越拉越大。但不可否认的是,熔断机制为那些因作业繁重而熬夜的学生提供了喘息之机,确保了他们的休息时间。

作业熔断机制以保障学生充足睡眠为核心,设定固定的作业完成时间,超时则无需继续,这一创新举措直击书包沉重的痛点,为教育减负吹来清风。但要使作业熔断机制发挥实效,还需与教学改革、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等紧密结合。学校还应优化课程设置,提升课堂效率,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罗大佑在《童年》中唱道:“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现在,面对这一问题,除了熬夜赶作业,我们还有“熔断”这一新选择,让学生在健康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平衡。

——栗强

作业熔断,还需谨慎乐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实话,“作业熔断”真不算什么新鲜事。几年前,孩子老师就说过,一定保证孩子睡眠时间,到点儿睡觉,没写完的作业,家长写说明可不做。毕竟,睡眠是保障孩子身体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

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普遍不足,而且由来已久。“作业熔断机制”更像是针对这一问题的快刀斩乱麻式的解决方案。作为家里有娃的老母亲,打心底里说,这是好事,虽然看着还有点像“一刀切”,还可能不完善,但这一步迈出去,就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和保护。

学生睡眠时间不足,很大程度上缘于课业压力大。但是,大家都在“卷”成绩的时候,和娃说“成绩不是一切,健康就好”这话,就算咱说得出口,也得娃们信服才行。因此,对“作业熔断机制”,也只能表示谨慎乐观。

“双减”开展已三年了,如今,学校门口仍有着辅导班补习班的宣传推广,辅导班教室外仍有排着长队等着接娃的家长,各式各样的教辅机构打来的邀请试听、邀请参观的电话也一直没消停。与此同时,明年石家庄中考分数要涨到800分,文化课考试科目也要由7科变9科。这些带给学生和家长的焦虑与压力,对孩子们睡眠时间的潜在影响,恐怕不是简单“熔断”个有形的作业时间所能解决的,这需要进一步改变教育评价机制、进一步改善教育生态。如此,孩子们才能拥有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

夜深了,娃倦了,今儿的学习是熔断,还是不熔断?这是个问题。

——丰光

作业,岂能一“熔”了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业写不完会不会影响成绩?”“孩子借口‘作业熔断’,磨蹭、拖拉怎么办?”“有的孩子到点儿就睡,有的孩子继续学,差距会不会越拉越大?”对于作业熔断机制,诸如此类的担忧并不少见。

这些担忧不无道理。当遇上学生学习情况有差异、家长不配合等情况时,可能就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了。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容易将其变成摸鱼偷懒、逃避写作业的借口。

说到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该如何分配每个科目的作业时间、如何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都是学生自己要去摸索和解决的问题。学习效率提不上去,学习兴趣培养不起来,学习动力不足,再怎样在减少作业上做文章,也无益于成长和进步。

对教师而言,对于启动了作业熔断机制的学生,并不意味着听之任之,还应继续关注是作业超出了其能力范围,还是学习方法出现了问题,以提供个性化帮助。此外,要在“提质增效”上多下功夫。反映在作业布置上,就是既要关注班级的总体学习情况,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控制好作业总量和总体难度。不同学科的教师间也要做好统筹和协调,让作业熔断机制真正发挥实效。

当然,除了教师和学生,家长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其“内卷”“鸡娃”,不如放下“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人生的“引路人”。

——张凌敏

主持人:

无论是作业熔断机制,还是此前备受关注的整治课外违规培训班、严禁挤占学生课间时间,都只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一小步。“双减”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家校密切配合,携手探寻破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