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底,蒋介石不顾天理人心,悍然挑起全面内战。其第一战,便是以三十万大军进攻我中原解放区。蒋介石号称将在48小时内解决战斗,生擒李先念等中共将领。我军在短短数天之内作出快速反应,干净利落地全部撤走,放弃当时六大解放区之一的中原解放区。此役史称“中原突围”。
中原突围战役论激烈程度,在解放战争的系列战役中并不是很大。但这场战役有许多特殊之处,折射出国共双方在战略指导上的许多差别,思之发人深省。
一、“飞地”危机
抗战胜利之初,我党共开辟了六块较大的解放区,分别是晋冀鲁豫、华东、东北、晋察冀、晋绥和中原解放区。
中原解放区被称为飞地,是六大解放区中比较特殊的一个。
其余五片解放区,有的是面积比较大,盘桓空间充足。像华东区,实际上包含了山东和华中两部分。山东和华中两大片连成一片,北有陈毅,南有粟裕,战役上互相支持。战略上,又可以和刘邓领导的晋冀鲁豫解放区相呼应,属于非常坚实非常巩固的根据地。
其他几个大的解放区大体皆是如此。
中原解放区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反而面临很大危机。
其一,面积小,不利于闪转腾挪。国民党军在全面内战之前,就不断蚕食我解放区,到中原突围战役爆发前,中原区实际控制地域大概只有方圆一百公里,非常狭窄。
其二,与其他解放区相隔绝。中原解放区名曰中原,实际是在河南省东南部,一部分在湖北东北部。中原区孤悬在南,战略战役层面都无可依靠、无人配合,是典型的飞地。
其三,过于靠近蒋管区核心区。中原解放区南临长江,距离武汉很近。域内又有平汉铁路贯通,蒋军无论是保守武汉,还是通过平汉路北上进攻其他解放区,都必须首先解决中原解放区。
所以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首拿中原解放区开刀。
我中原解放区力量也比较薄弱。该区主力部队仅六万余人,而且不像其他解放区部队都是指挥统一的,该区部队分为三个系统,在抗战胜利后,才临时聚合成一个系统。
中原区主体部队是新四军第五师,主力约五万人,由李先念率领。另外两股,一是王树声领导的原河南军区部队,约七千五百人。另一个是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由王震率领。这个359旅南下支队,经历尤为传奇。
359旅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南泥湾”,相信不少人脑子里马上就浮现出那首歌曲的旋律。
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我国称之为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一溃千里。中央决定从359旅抽出五千人南下,由王震亲自率领,从延安南下,一直开进到广东北部,在那里开辟根据地,建立抗日战略侧翼。
这支奇兵深入南方过远,引起国民党军极大震惊。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迅速围逼攻击359旅,王震根据中央指示,率部北撤,返回中原解放区,与李先念会师,就地编入中原军区部队。
窥一斑而知全豹。
在六大解放区中,中原区的实力是最弱的,面临的形势也是最恶劣的。蒋军发动进攻后,我军面临极大的难题:
1.该不该保住解放区土地?
2.如果从政治上考量,必须保,那么怎么保?
3.如果硬保会造成重大伤亡,还保不保?
可以说,蒋介石之所以敢吹出牛皮,也是看到了中原部队的难题,才悍然决定出兵。
二、死守还是生存?
该不该保住地盘,如果只考量政治意义,又或是军事上的战略意义,自然应该保。
自古道得中原者得天下。我党在河南一北一南,开辟了两大解放区,如果牢牢控制住这两大战略要区,将把平汉(北平至武汉)铁路一截为三,南北无法交通,将对长江以北造成战略切割,这是蒋介石极不愿看到的局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