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政府印发《江苏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未来五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5大行动、1项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和24项具体举措。12月16日下午,江苏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实施方案》进行解读。
聚焦老百姓关心的就业、教育、住房、社保等“心头事”,未来五年,江苏将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南京、苏州将进一步优化放宽积分落户政策。技工院校每年招生农业转移人口将不少于4万人,并建成100家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此外,江苏还将逐步增加常住人口可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保持在90%以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85%以上。
“江苏城镇化水平整体走在全国前列,但苏中苏北部分县(市)产业发展还不充分,县城综合承载能力较弱,是我省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潜力空间。”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表示,《实施方案》围绕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区整合区位邻近产业园,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重点中心镇和经济发达镇特色发展等,聚焦“人产城”深度融合,实施潜力县域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
当前城市群都市圈已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要空间单元。《实施方案》提出探索“研发在中心城市+制造在周边”的区域合作机制,支持都市圈内城市在中心城市建立“科创飞地”,推动都市圈内城市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探索开行城际早高峰通勤列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跨站运行列车。
城市品质功能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实施方案》聚焦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高品质”需求,将有序推进城镇供排水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推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未来五年还将建成5个万兆先锋城市、50个万兆园区等。
据悉,江苏省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7: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但仍面临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不畅、城乡共享品质生活存在一定差距等问题。对此,《实施方案》从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三个方面,提出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力求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的“均质化”目标。
近年来,江苏围绕农村“三块地”改革、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民长效增收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对于亟待破解的体制机制问题,《实施方案》将在夯实组织、要素、机制“三个保障”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比如,加大对优势地区和人口净流入城市的土地指标倾斜,建立自愿有偿退出办法。强化资金要素支持,统筹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城镇、潜力县域、产粮大县等市政公共设施、园区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项目建设。同时,推进市直管街道、市辖区直管社区,探索有条件的新区、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的行政区划设置,健全放权赋能滚动支持和动态调整机制,推进资源配置向基层下沉。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必由之路,对于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期待,通过《实施方案》的系统推进,在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下,我省城镇化质量水平将迈上更高台阶,现代都市圈辐射带动力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将显著增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将更加顺畅有序,城市将成为创业的天堂、宜居的乐园、实现梦想的乐土。”林康说道。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