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十二万四千余人,开始挺进大别山,历经8个月苦战,到1948年3月撤出大别山时,仅剩五万八千余人,大炮等重型武器全部丢光了,部队伤筋动骨,几乎被打残。
如果仅就刘邓大军而言,这不是一次成功的战役。
军人之所以以服从为天职,就是任何一支军队、一次战斗,都必须服务于全局利益,有的胜仗未必是立功,有的败仗却立下殊勋,就看对整体战略有什么影响。
很多网友对千里跃进大别山持怀疑态度,这是对解放战争历史、对军队使命不了解。
本文从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大局,来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究竟是一次失败的战役?还是扭转乾坤之战?
背景分析
1946年6月年内战爆发,蒋介石以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对解放区发动了全面攻势,进城抢地、占领交通线。到1947年7月,四大解放区的态势如下:
1、胡宗南占领延安,陕甘宁解放区几乎全部沦入敌手,中央机关在延安以北、无定河以南的沟沟岔岔里东躲西藏。胡宗南、青海马家军,内蒙邓宝珊三面夹击,西北野战军的境况持续恶化。
2、在晋察冀解放区,晋绥军攻击大同、集宁失败,一泻千里,解放区首府张家口沦陷,国军占领了大同至承德的平绥线及节点地区,切断了我军关内和东北的联系,对陕北构成巨大威胁。
3、晋冀鲁豫解放区,被挤压在西至同蒲线、东至平汉线,黄河以北,石家庄以南的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市被国军占领。
4、山东解放区、华中解放区首府临沂、淮阴相继失守,国军进入解放区腹地,陈毅、粟裕左冲右突,解放区面积仍然急剧缩小。
5、东北野战军开始复苏,林彪部南下松花江积极寻战,有胜有负,双方军队数量相近,稍微有好转的迹象。
从军事地图上看,红色区域所剩无几,只是一些星星点点。一度对延安充满信心的各界人士,世界上共产党的同情者,对解放军能否生存下去,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紧跟国军进入解放区的还有凶恶的还乡团,报复土改积极分子、革命群众,施以活埋、割头暴尸、投井等酷刑,摧毁群众的革命意志,破坏共产党的基层政权。刘胡兰就是被还乡团用铡刀铡成两半。
更为可怕的是,战争的消耗是惊人的,解放区面积的急剧缩小,群众的负担成倍加重。山东战场上,双方兵力近二百万,加上一百多万民兵,“山东的水都快被喝干了”。在贫瘠的陕北,不要说供给解放军,就是群众自己的日子都难以为继。彭老总长途奔波寻找战机,很大的目的是以战养战,解决官兵的肚子问题。
解放区群众信心下降,支持能力被破坏是一个严重问题。一直依靠根据地生存发展的解放军,面临政治根基被动摇的危险。共产党的军民是鱼水关系,水塘干涸,鱼何以生存?
在过去的一年中,面对敌人的进攻,解放军奋力迎战,打了很多大胜仗,例如耳熟能详的青化砭、莱芜、孟良崮等战役,抛开感情因素,客观地说,这是解放军在运动防御中,逮住冒进孤立之敌狠狠咬了一口,并未改变战略退却的大局。
在国民党眼里,共军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在共产党看来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春。
仅仅一年时间,蒋介石损失正规军七十八万,解放军野战部队增加了四十三万。国军每占领一个地方都要留下大量军队守备,机动部队越来越少,我军超过其兵力只需以月计算了。
内战的巨大消耗也让国统区人民不堪重负,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大量贫民沦为流民,国统区的经济面临崩溃。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的游行示威此起彼伏。国民党元老冯玉祥、美国总统特使魏德迈等重量级人物,公开质疑蒋介石及其政府。地下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蒋介石的信徒们,例如张灵甫、戴之奇等,动辄在战场上全军覆灭,兔死狐悲的气氛开始蔓延。受降日军分赃不公,中央军和杂牌军相互挖坑。军队腐败达到其建军以来,老百姓谈之色变的程度。
王朝崩溃的所有症候,如文人呐喊、武将捞金、美国暂停援助外援枯竭、百姓流离失所、反抗力量崛起等全部显现出来了。
1947年7月21日,还辗转于陕北沟壑的中共中央,在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毛泽东说: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灭敌人,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给出了打败蒋介石的时间表——五年。
这是一个惊人的判断。
毛泽东的奇伟之处是,每当艰难时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我延安,我击你南京。
毛伟人精通历史。历史上,所有的新建王朝都是从北向南打,只有明朝朱元璋是唯一的例外,从南向北打,所以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
由于兵力捉襟见肘,蒋介石将进攻的重点放在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两个拳头打向东西,胸膛——战略要地中原敞开了。
于是,无论是出于围魏救赵,还是出于更为长远的谋划,将战火引向敌人心脏地带的逆天战略——千里跃进大别山启动了。
千里跃进大别山战役过程
无后方,孤军千里深入,此乃兵家大忌,毛泽东甚至以长征类比此战的险恶。刘邓、陈赓、粟裕陈毅之所以能成为顶级军事家,就是能洞见别人之未见,认为此战可行,战略价值极大。
刘邓提前结束休整,于8月7日黄昏分三路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兵团“破釜沉舟”越过黄河天堑,向陕南、豫西进军。一直坚持集团作战的陈毅、粟裕兵团分兵两部分,一部留在山东内线作战,一部向鲁西南进兵策应。
三部大军,在中原摆成“品”字型。
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其智囊们,没有一个人看破棋局,一致的看法是:“共军穷途末路在乱窜,无碍大局”。直到刘邓大军过了黄泛区,蒋介石看到在共军宿营地捡到的湖北省地图,才如梦初醒,震怒之下撤了陈诚,亲自任参谋总长,慌忙调集军队围追堵截。山东、陕北战场压力缓解。
进军路上,最大的威胁是黄泛区。1938年,为了阻挡日军进攻,国军在郑州花园口炸毁黄河堤坝,人为改道黄河,中原腹地辽阔平原一片汪洋,给苏皖鄂一千多万老百姓带来空前灾难。1947年,蒋介石下令恢复黄河故道,黄河大水一退,在豫东鹿邑至项城之间,出现了宽约四十公里的沼泽地,积水浅处没膝,深处齐腰。
刘帅回忆说:“有的地方,明明看水已经干涸,但一脚下去,却是稀烂的胶泥,前脚起后脚陷,使劲越大陷得越深,甚至拔不出来。马匹的驮鞍早就卸下了,各种炮也都尽可能的拆卸,扛着徒涉。马匹吼叫着,越挣扎越下沉,炮车轮越旋转越往下钻。”
两天三夜,天上有飞机低空扫射轰炸,眼前是茫茫无尽的水天一色,脚下可能是踏下去再也拔不出来的胶泥。很多人再也出不来了,无法拆卸的重型武器无奈丢弃了——。
最危险的是过汝河,险些成为“斩首行动”。尾追的敌人跟上来了,大军主力已经过河,刘邓首长总部跟随的十八旅尚未过河,河对岸敌人阻击部队赶到,前有重兵把守,后有追兵赶到,汝河水深浪急必须架桥,困难很大,形势严峻。
刘帅亲自指挥,十八旅开路,十六旅保护浮桥,十七旅阻击援敌。经过一天一夜的血战才安然过河了。这里不是解放区,没有百姓跟随部队转运伤员,重伤员只能留下,生死就靠运气了。
大军来到淮河岸边,此时正值高水位期,只找到十几条小船。刘伯承亲自来到渡口,拿着杆子试探水情。正在架桥时,刘帅看到一个小个子马夫牵着马从河里走过去了,他果断命令全军:停止架桥,立即徒涉过河,因此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第二天追击部队赶到淮河,敌人从刘邓过河的地方徒涉,走了一半,河水暴涨,前卫人马被河水冲走了。
洪峰到了。国军十五个旅全部停在了淮河北岸。天意乎!
连绵的山脉是共产党人永远的家园。刘邓大军真正的考验,却是在大别山地区。
大别山绵亘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平均海拔1000米,是淮河和长江的分水岭,腹地内的潜山、霍山、英山等县境内崇山叠嶂、人烟稀少、土地贫瘠,是红色武装的发源地之一。原以为这里有群众基础,实际情况却非常糟糕。
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这里撤出;1934年红二十五军在这里转战后撤向陕北;1938年新四军第四支队曾从这里东进;1946年李先念率领的中原军区主力从这里突围而出。四进四出,老百姓再也不敢相信“解放军不走了”,国共是生死之争,他们见过太多的人,因为支持共产党,解放军一走掉了脑袋。群众怕国民党,也怕共产党,不敢和解放军接触,部队每到一村,群众躲避一空。
没有粮食、没有鞋、没有棉衣、没有医药,日子比长征时更难,非战斗减员触目惊心。
不出所料,国民党调集33个旅20多万军队,围剿大别山。刘邓的对手是白崇禧,“小诸葛”绝非浪得虚名,他的桂系作战能力顽强。我军每次遇到桂系军队,都格外警惕三分。他和我军交手多年,深知我军作战特点,战术指挥针对性极强。刘邓大军只在张家店和高山铺打了两个大歼灭战 ,大部分时间都是分散部队打游击。
白崇禧在大别山经营二十多年,建立了完善的保甲连坐制度,推行“三网”(谍报网、交通网、碉堡网)和烧光、抢光、杀光“三光”政策,利用地主武装游击队,采用围攻和清缴相结合,给解放军以极大伤亡。
为了减轻大别山内部压力,刘邓分兵,刘帅跳出外线在淮西、桐柏、江汉一带发起战斗,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在七个月的时间里,刘邓大军一共解放了24座县城,建立了33个县级民主政权,成立了鄂豫、皖西两个军分区,建立了大别山根据地,全部完成战略任务,于1948年3月撤出大别山,重组中原野战军。
进军大别山推到了多米诺骨牌
刘邓大军十多万人马,在兵力、武器、机动手段均占优势的国军围追堵截下,通过其控制区域千里奔袭,打到了自家门口,说明了什么!在大别山区扎根七个月,面对白崇禧指挥的重兵包围,生生不息,震动全国以至美国。没有人再相信蒋介石能战胜共产党。国民党内部分崩离析,反蒋势力从幕后走向前台,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美国考虑换马,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
共产党人信心大增,就在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一个月后的10月10日,中共中央向全国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公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各解放区全面进入反攻。
挺进大别山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牵制了国军60个旅,山东、陕北压力骤然减轻,为东北林彪、西北彭总、山东陈毅、粟裕淋漓尽致地发挥军事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纵观解放战争历史,挺进大别山是一个很明显的节点,之前,国军的精锐部队虎虎有生气,是锐不可当的。之后,全成为死虎病猫,李弥、李延年、黄伯韬、邱行湘、廖耀湘等机动兵团都在十万人以上,是国军中流砥柱,开始转向保存个人实力,哪管什么党国利益,全部怯战畏战,听到解放军调动,无不闻风丧胆,唯恐避之不及,一触即溃。非嫡系的杂牌军队,成建制的军、师、团纷纷投诚起义。
刘邓大军成功跃进大别山,给国军将领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信心丧失殆尽,对此后的三大战役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最后的结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尽管损失很大,却是在敌强我弱情况下的一次扭转乾坤之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