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之父”的回国之旅》
1955年9月17日,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钱学森与家人踏上了返回中国的海轮。历经20多天的海上旅程,钱学森一家终于在10月8日抵达了深圳。这一天对于钱学森来说无疑是特别的,因为他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开始新的征程。
10月28日,钱学森一家踏上了通往北京的火车,举家迁徙。中国科学院早已得知他们的归国消息,派人前来迎接。在北京的所有知名科学家都参加了为钱学森举行的欢迎宴会。这一刻,他们的同事、好友以及科学界的精英们纷纷向钱学森表示热烈欢迎。
盛大的欢迎宴会在北京饭店举行,这是一场集结了众多科学家的聚会。钱学森在当晚得到了众人的关心和慰问,然而,大家都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他看起来已经苍老许多。五年的软禁经历让钱学森年岁略显增长,但依旧笃定地投入到国家的科学事业中。
我们都知道,钱学森被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回国初期,他并没有立即参与到导弹的研制工作中。相反,钱学森的第一个工作是筹建力学研究所。然而,就是在考察东北期间,他遇到了一个让他意识到中国同样有能力制造火箭的人。
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院院长陈赓在钱学森参观学院时提出了一个问题:“钱学森,你看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来?”钱学森毫不犹豫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一样能造得出来!”这句话不仅代表着钱学森的自信,也激励了后来参与火箭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们。
随后的发展历史已经被广为人知,我国开始独立自主地研发火箭。为了表示国家对火箭项目的重视,毛主席亲自邀请钱学森参加国宴,这一幕让人们感慨万千。钱学森收到的请柬上写着,“欢迎您参加国宴,您的座位被安排在第37桌,现邀请您准时参加。”这份请柬无疑是对钱学森极大的荣誉,他充满期待地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终于,在国宴的当天,钱学森准时到达会场。然而,当他来到标号37座时,发现并没有自己的座位。当时他非常纳闷,但突然毛主席亲自走过来,告诉他自己的座位在一号贵宾桌,还邀请他坐在自己的右手边。钱学森随即被引领到了第一贵宾座位,成为全场焦点。毛主席对他的尊敬和重视表明了钱学森在国家科技事业中的地位。
不久后,国家正式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钱学森也在其中担任委员。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迈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中国开始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
回首钱学森的回国之旅,他坚定地选择了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了他热爱的科学事业。他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同样有能力取得世界级的科技成就。钱学森的故事,是一个振奋人心的中国科技传奇,也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让我们一同怀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向他致敬!
参考资料:
《钱学森传》
《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钱学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