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贺宝林(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红色现代怀梆戏《杨介人》讲述了革命烈士杨介人的事迹。杨介人生于河南沁阳,是河南省首批赴法勤工俭学留学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组织农民武装,反抗军阀,迎接北伐军,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36年,杨介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保定监狱。

该剧从杨介人莫斯科学习后回国投身革命讲起,生动展现了他领导工人罢工、建立工会组织、创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组建农民武装直至最后壮烈牺牲的光辉一生。作为一部主旋律戏剧作品,该剧并未刻意拔高杨介人的形象,而是将他的个人成长融入中国革命洪流之中,描绘了他对中国革命的追求与探索、实践与思考,以及他的坚贞与执着,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革命者形象。

剧中展现了他与反动势力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资本家用金条大洋腐蚀他,特派员用同窗之情拉拢他,反动派甚至用他年幼的儿子相威胁,逼他复工;敌人还抓走了他的母亲和妻子,企图摧毁他的革命意志……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撼动杨介人的革命立场。反动派越是阴险奸诈,他的立场就越坚定;反动派越是残暴不仁,他的斗志就越昂扬。一个共产党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气节,得以在舞台上充分彰显。

剧中的高潮部分,是杨介人与母亲和妻子在狱中的相会。敌人本想利用母亲和妻子劝他投降,但母亲和妻子的高风亮节却更坚定了他舍生取义的革命信念。面对死亡,杨介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但在母亲和妻子面前,他又为不能对母亲尽孝、不能照顾妻儿而深感愧疚。在生离死别之际,他嘱托母亲在他死后一定要把他的遗体送回家乡。他说他活着的时候没有看到家乡解放,死后一定要看到人民胜利。戏的尾声,是母亲和妻子用板车千里迢迢把他的灵柩运回故土,两个柔弱的女人护送着她们的亲人,崇高悲壮,感人至深。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怀梆不仅拥有悠久的传承历史,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去年,《杨介人》曾进京参加清华大学校园艺术节,受到广大青年学子一致好评。日前,该剧又在河南省戏剧展演中再次亮相,引人注目。《杨介人》让我们看到,革命题材与古老剧种可以在舞台上相得益彰,绽放异彩。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18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