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存水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11月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的传播逻辑和社会功能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未来的媒体不仅需要驾驭新型复杂的媒介技术系统,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处理的优势,在特定领域内发挥媒体独特的沟通协调作用,最终目标是建立起能够作为社会治理基础设施之一的治理型媒体。
电视问政作为这一趋势下的一种节目形式,通过体制权力提供的机会,使民众得以借助电视及新兴媒体平台表达意见、参与协商甚至进行问责,从而参与到地方治理过程中。在此背景下,电视及其他新媒介不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或平台,而且作为能动的参与者,进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打造与建构中。
作为一档大型省级融媒问政节目,山东广播电视台《问政山东》栏目一直把搭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平台、提升各级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作为节目宗旨。该节目开播5年来,山东省35个省直部门、4家中央驻鲁单位、16市政府、27个国家级开发区共130多位负责同志走进直播间,直面问政、回应关切。《问政山东》不仅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明确定位,助力政策传播
政策传播是关于政策信息及其话语权的传播,在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以媒体作为中介是主流意识形态走向大众的最主要方式,《问政山东》正是承担了这样的责任与使命。
(一)突出重点的传播
《问政山东》始终聚焦党中央的重大工作部署,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展开,突出重点、精准发力。
2019年,栏目围绕“山东工作落实年”,聚焦八大发展战略,推出主题问政;2020年,围绕“重点工作攻坚年”,聚焦“九大改革攻坚行动”,对相关省直部门和16市展开问政;2021年,围绕“乘势而上求突破,发奋图强开新局”,结合“九个强省突破”主题展开问政;2022年的问政主题是“创新引领走在前,聚力实现新突破”,围绕科技研发、人才引育、数字变革、产业生态等“十大创新”展开;2023年,围绕“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七网”建设、激发民营经济动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双碳”战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开展问政。这些传播内容都和省委、省政府重点推进的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二)具象化的传播
《问政山东》的政策传播并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而是以生动、鲜活、接地气的案例来解读政策、法规。
比如“流程再造改革攻坚行动”主题问政,要剖析的是执行层面那些不合理、不完善、不规范的措施和规定,所以每个事例都不能是个体原因或偶然因素造成,而是要找出现象背后的根源所在。栏目拍摄制作了《滕州市工程项目审批未实现“一窗受理”》《山东省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平台存在设计缺陷》《济南市多个县市区无法实现社保网上缴费》《临沂药店办理医疗器械备案凭证需要市县两地跑》等5条节目,把流程再造这一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事例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有互动的传播
《问政山东》不是“我说你听”这种单向的传播,而是有反馈、有互动的双向传播。栏目会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政策制定部门,作为对已出台政策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的参考。
例如,滨州市制定的“硕博士优选引进计划”规定:博士可以直接聘用到副高级技术岗位,硕士可以直接聘用到中级职称。这一举措占用了每年的职称名额,对老员工来说有失公平。《问政山东》发现问题后,滨州市人力资源部门修改了相关条款,决定新引进的人才职称不再占用常设专业技术岗位,解决了挤占原有人才职称名额的问题。
积极介入,推动问题解决
治理的核心在于引导社会与经济运行,至于具体掌舵者,既可能是政府部门,也有可能是政府外的社会组织、企业和社会自治组织等其他社会主体。《问政山东》就是通过平台连接建构关系,成为化解矛盾的载体和社会治理的基础设施。
(一)选取典型案例,解决代表性问题
为了在有限的节目容量中更多、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问政山东》把握了两个原则。
一是选择改革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监督。比如“三大经济圈”专题问政,选取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协同共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公共事业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典型问题。
二是选取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监督。2024年2月,针对冬季气温偏低、很多居民家中暖气温度不达标的问题,《问政山东》开展了“问暖”专题问政,邀请省住建厅、省能源局和相关县区领导回应群众诉求,切实采取措施让居民温暖过冬。
(二)“辣味”问政,舆论监督有力度
作为一档舆论监督类的电视栏目,《问政山东》在剖析问题上敢于动真碰硬,始终保持犀利和“辣味”。栏目制作的问题短片直击要害,直播过程中的现场提问也十分犀利。在对省农业农村厅问政时,面对病死猪乱丢弃的问题,督办员李莎用8个连环提问层层递进追问当地畜牧局负责人,“李莎八问”火遍网络。该节目获得第30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类一等奖。
《病死猪田间乱丢知道吗……〈问政山东〉现场局长被8连问后语无伦次》
《问政山东》的“辣”还表现在推动曝光问题整改的力度上。栏目形成了“曝光+追踪+结果”的全链条闭环工作模式:问政直播结束后,追踪报道随即展开,被问政单位负责人第一时间接受记者采访表态,接着当晚召开整改部署会议。节目播出第二天,相关厅局和地市领导带队督导,记者随同报道问题整改进程。下期问政节目开始后的第一版块,就是上期节目整改结果的反馈。这种行进式的追踪报道,不仅推进了问题的解决速度,也增强了人民群众在参与问政中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三)拓宽渠道,融媒问政常态化
《问政山东》是一档融媒问政节目,除了进行电视直播外,还有强大的网络问政支持,包括闪电新闻客户端《问政山东》网络平台,以及抖音、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网易等平台的新闻评论区等。
网络问政平台弥补了电视问政节目周期性播出的短板,可以“全天候”收集群众投诉,及时化解矛盾。网络问政门槛设置非常低,用户只需填写电话号码就可以反映问题,投诉时不仅可以输入文字,还可添加图片和视频。
目前,《问政山东》网络平台已经实现了线索搜集、系统分类、依规分发、应答反馈评估等一系列智能化流程管理。相关部门要在规定时限内予以回复,数据后台将部门回复率、满意率形成分析报告,在平台上以“担当作为排行榜”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进一步督促政府相关部门提升工作效率、公开透明理政。
走向深入,完善制度构建
电视问政是党政力量在媒介领域的扩展和延伸,是政治逻辑启用媒体、令之服务于地方治理改革的实践载体和工具。《问政山东》不仅仅是一档栏目,更是省委、省政府布局谋划和推进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履行媒体传播功能的同时还要起到完善制度构建的作用。
(一)建立督媒、纪媒联动机制
为将节目反映的问题彻底解决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问政山东》与省委省政府督查部门建立并完善了“督媒联动”机制。问政节目直播现场,专门邀请督查办代表参加,现场指导并深入了解问政节目中反映的问题。节目直播结束后,栏目组将问题清单呈报给省委省政府督查办公室,督查办对曝光的问题进行分类、转办、落实、反馈,形成全流程跟进的工作闭环,通过督查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能落实。在节目以外,还建立了常态化机制,将群众反映到栏目的问题,通过大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形成督查参考,呈报给省委省政府督查办公室,推动问题尽快解决。
除了“督媒联动”外,栏目还与纪检监察部门展开合作。2024年4月25日,《问政山东》推出“正风肃纪·有力监督——护航优化营商环境”的“纪媒联动”问政直播,就济南、青岛、淄博和枣庄四地涉嫌损害营商环境的问题进行问政,经山东省纪委监委授权还在直播中公开曝光了4起损害营商环境典型案例。节目既展现了省纪委监委护航优化营商环境的担当,也为山东下一步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强大舆论支持。
(二)以“当下改”推动“长久立”
《问政山东》以推动省委、省政府重点改革攻坚工作为抓手,有力促进了长效机制的建立,成为制度建设的助推器。2023年12月,《问政山东》围绕“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展开问政,节目中反映了济宁市泗水县柴油大货车违规改装、不加车用尿素导致排放污染的问题。省生态环境厅根据督导查处情况,专门制定了《山东省重型柴油货车OBD排查整治行动方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柴油货车的污染排放整治工作。
栏目播出5年来,参与问政部门既迅速整改节目中曝光的具体问题,又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共出台长久见效的政策文件超过1300份。小到一盏“生鲜灯”的停用、一瓶白酒的包装规范,大到全省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新能源汽车的停车优惠政策,林林总总、包罗万象。
(三)多元共治,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
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可以通过多元主体互动产生解决方案,从而使治理效果更加民主权威。《问政山东》的现场既有被问政单位负责人,也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反映问题的企业代表及基层群众,问政现场本身就是在相互对话、相互探讨的基础上优化社会治理方案的过程。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泉作为问政代表12次来到问政现场,他评价说:“ 《问政山东》栏目在搭建平台‘全链条’上充分体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在议政领域‘全方位’上充分体现了‘最真实’的人民民主,在参与主体全覆盖上充分体现了‘最管用’的人民民主。这是新时代民主参政议政非常好的探索和实践。”
服务社会,提升治理水平
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是善治,而善政是通向善治的关键。电视问政的最终目的也是通过舆论监督的手段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能力,最终达到善政的目的。
(一)促进作风转变,培树干部形象
在电视问政节目现场,参加问政的干部通过与媒体、民众代表面对面接触,迈过“官本位”门槛,意识到自己也是被监督的对象。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伦参加节目时表示:“参加问政是一堂生动的工作作风建设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存在的一些工作作风不足和短板。”
《问政山东》既是一档电视节目,也是检视工作、考核干部、展示形象的工作平台。过去人们对山东干部的印象是谨慎保守不敢突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问政山东》栏目展现了山东干部敢于直面问题、直面群众的态度,勇于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的气魄和善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本领,树立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干部形象。
(二)倾听百姓心声,助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方面,电视问政节目有着独特的作用。过去,有些党员干部缺乏群众观念,想问题仅限于自身片面的理解,做事情不调研、不论证,喜欢“拍脑袋决策”,工作中习惯于看文件、听汇报,以会议传达会议、以讲话贯彻讲话,没有俯下身子走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倾听百姓的心声。通过电视问政,干部们纷纷明确表态要亲自到现场走访调研。
《问政山东》曝光乡村地区看病难问题后,时任省卫生健康委主任袭燕带队步行5.3公里,调研解决沂源县鄢家峪村看病难的问题。负责人亲临一线,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政府部门服务意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参与即受益,多元换多赢
电视问政节目的参与各方,通过节目播出最终实现多赢:媒体机构扩大自身影响力,树立起舆论监督的权威;被问政方虽然在节目现场会面临“红脸出汗”的尴尬,但是得以解决掉积压在基层的问题,避免矛盾升级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群众和企业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在媒体各方的监督之下不会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作为问政代表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在行使监督权力之外,也创新了自身的工作方法。
山东省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刘晓钟表示:“委员们对节目中了解到的情况、协商出的共识进行再调研、再思考、再加工,转化为更为完善、更有针对性的政协提案,进一步放大了《问政山东》的成果。同时,节目通过政协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的双向发力,进一步擦亮了山东‘有事多商量’协商品牌,为我省政协工作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于存水为山东广播电视台舆论监督部《问政山东》栏目编导)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11月号,原标题为《电视问政节目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思考——《问政山东》栏目的实践探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