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能不能改变人的生活?也许不能。但它可以让我们停下脚步,去看看别人的生活。《小小的我》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没有炸裂的特效,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狠狠抓住了观众的心。讲的是一个脑瘫青年和外婆的故事,说起来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可谁看完了不是眼圈发红、心里热乎乎的?你可能会问,这电影到底特别在哪里?别急,咱慢慢聊。
还记得那张预售海报吗?刘春和和外婆站在江边,风吹着草,丝巾飘起来,整幅画面安静得像一首诗。有人说,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平淡又真实。可你细看,那草虽然被风吹得弯下了腰,可它没倒。是不是有点意思?这其实藏着导演的小心思。刘春和的命运,一开始就像那杂草,摇摇晃晃的,没什么人看好。但靠着外婆的支持,他一步步挺过来了。还不止呢,这张海报连“圆梦”的主题都点出来了。目光投向远方,那远方就是梦想的方向啊!这电影还没开始,就已经把情感铺垫得明明白白。
刘春和这个角色,真是让人心疼又让人佩服。他是脑瘫患者,走路不利索,话也说不清楚,但他不是那种“被命运打趴下”的角色。他有梦想,他想写诗,想唱歌,甚至为外婆圆梦。一个残疾青年,能有这种勇气,想想就让人肃然起敬。这不禁让人想问,我们健康人,有时候是不是还不如他?说白了,这电影就是在告诉我们:梦想谁都有,关键是你有没有为它拼过命。
不过刘春和可不是“标准答案”式的人物。他身上的多面性,让人觉得特别真实。他是外婆的骄傲,也是母亲的“心结”。他努力圆外婆的梦,但也在这个过程中,修补了和母亲的关系。这一段故事,既温暖又扎心。谁家还没点矛盾?可亲人之间,哪有什么解不开的结呢?这电影说白了,就是在用亲情给观众上一课。
说到这电影的成功,不能不提导演杨荔钠和编剧游晓颖。这俩人,一个擅长用镜头讲故事,一个拿手用文字戳心窝子,强强联手,简直就是“亲情叙事天花板”组合。
杨荔钠,拍纪录片出身,眼里总能看到别人发现不了的细腻情感。她之前拍过一部叫《春潮》的电影,讲母女关系的,虐得观众想哭又舍不得关掉。这次在《小小的我》里,她又把这种细腻发挥到了极致。每个镜头都透着温情,看着看着就觉得,哎呀,这不就是我家吗?
再说游晓颖,这位编剧可不简单。她写的《我的姐姐》,赚了票房也赚了口碑。她特别会写家庭关系里的那些“拧巴劲儿”,看着让人心烦意乱,可最后又能把一切捋顺。这次她的剧本,依然是走心路线。刘春和和外婆的感情,母子之间的矛盾,三代人的牵绊,写得一点不做作。你看完只会觉得,咱普通人的日子,也能这么打动人。
这电影不仅在国内圈粉,还跑到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去了。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牛?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对亲情的共鸣都是相通的。电影节的评委们看上的,可能不是它的技术有多炫,而是它讲了一个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毕竟,亲情这种东西,谁不在乎呢?
亲情是这部电影的主轴,但它讲的绝不仅仅是“爱”。它讲的是在爱里,如何成长,如何蜕变。刘春和的成长是最大的看点。他不是一开始就那么通透,也犯过错,摔过跤。但因为外婆的无条件支持,他才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很多人看到最后,都会被那句话戳中:“家人是我们面对世界的底气。”这话放到刘春和身上,简直太合适了。外婆是他的底气,母亲也是他的底气。没有他们,他可能永远都迈不出那一步。
电影里的外婆更是个绝对的“神助攻”。她不仅是刘春和的守护者,还是他的“梦想合伙人”。一个年纪那么大的老人,还在为孙子的未来操心,这种爱,谁能不感动?母亲的角色也很真实,从一开始的纠结,到最后的接纳,像极了生活中那些总是嘴硬心软的家长。这电影说到底,就是用三代人的感情,告诉观众一个朴素的道理:家人再吵再闹,最终还是会为了彼此拼命。
现在的电影市场,视觉大片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小小的我》偏偏另辟蹊径,用最简单的情感打动你。它不炫技,不煽情,却能让人哭得稀里哗啦。为什么?因为它真实。刘春和不是完美的,他有缺点,有遗憾,但他努力了。外婆和母亲也不是圣人,她们有矛盾,有挣扎,但她们爱得很纯粹。这种情感,超越了一切语言的界限。
电影的最后,阳光洒在刘春和和外婆身上,那画面美得让人不想眨眼。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残疾青年的成长,也是关于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我们都有自己的小梦想,都有自己的小挣扎。只要心里有爱,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英雄时刻。
《小小的我》用它的温柔和真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平凡的生活,也可以活出不平凡的意义。你说,这样的电影,怎么能不让人喜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