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槽值》栏目(公众号: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
“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啊,五环,你比六环少一环。”
这首曾风靡一时的歌,在其他地方的人听来,或许只是废话文学。
但只要你在北京通过勤、约过饭,你就明白:
这多一环或者少一环,直接决定了你的公司是不是相当于“外地”、你和你的朋友是不是“异地“。
那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绝不是危言耸听。
当大家还在把“60分钟以上的通勤”称为极端通勤,谈之色变的时候,只有北京——尤其是海淀——打工人会挠挠头,说:
“还好吧,1小时而已,很近啊!”
北京通勤,向来是老大难问题。
毕竟和朋友约饭,时间还能通融,地点还能商议,总能凑出一个合适一些的时间、离彼此都近的地点,皆大欢喜。
通勤不一样。
无论你通勤多久,打卡时间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无论你住在哪里,公司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更何况,约饭还能取消、改天,可即便是瓢泼大雨,你还是要毅然决然地出门,为老板的梦想添砖加瓦。
图源:小红书@子子路,已获授权
北京通勤有多难?
时间久,任务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里,北京在许多指标里,都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首先,是极端通勤,指的是单程耗时在60分钟及以上的通勤,换句话说,一天至少有两小时,花费在上下班路上。
这个耗时,对不在北京的人来说,往往难以想象。
有人在评论区中留言,来自“小小县城”的他“通勤1分钟,高峰期等电梯10分钟我都接受不了”。
在许多中小城市里,8点半上班,可能提前20分钟出发就可以了。
“9点打卡,6点起床,最晚7点半必须出门,路上要一个多小时”的生活,自然更难以想象。
而在北京,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人,要承受多于一小时的通勤时间。
在包括上广深等在内的45个主要城市里,北京极端通勤的比例最高,蝉联榜首。
图源:《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下同
比这个比例更恐怖的,是大部分北京打工人对这个时间,只会问一句:“那咋了?”
毕竟五点多起的,也大有人在。
极端通勤比例的榜首位置,北京已至少蝉联了四年。
自2019年以来,北京打工人的极端通勤比例有所增加,比之前多了2%。
为啥北京通勤时间这么长?那就不得不提到北京通勤的另一个痛点:
距离。
毕竟我们留几手说了,距离比时间更重要 / 《再见爱人》
在报告中,调查者提出了“超长通勤”的概念,指25公里以上通勤。
北京依旧夺冠,比重占到12%。
并且这其中,不少超长通勤的终点,都在大厂、高校集中的海淀:
早高峰的地铁上,选一个已经站到麻木的人问一句,你这风尘仆仆是往哪去啊?不少人可能都要回答:
“在下从大兴/房山/通州/顺义/东城/西城……而来,历经久久八十一难,前往海淀拜佛求经。”
海淀,就是北京打工人的耶路撒冷。
更要命的是,以海淀为终点的超长通勤中,打工人在上地铁之前,往往还得先乘坐别的交通工具,抵达地铁站。
研究提出了“轨道800米覆盖率”的概念,意思是出发地和目的地800米以内有地铁的占比——
海淀的超长通勤,普遍都有轨道800米覆盖率偏低的特征,最方便的房山,也才占到19%。
以房山长阳为例,要抵达海淀上地,需要首先步行或骑行3公里,才能到地铁站。
然后,再进行两次换乘,经历近80分钟的车程。
到了海淀的某个地铁站,还得想办法去公司。
每天往来穿梭的大厂-地铁摆渡车,在地铁站旁边泛滥成灾的共享单车,或许已经足够说明,“距离公司最近的地铁站”,也根本不近。
当然,这中间很可能还发生挤不上地铁、到站下不来、找不到共享单车等令人抓狂的情况。
极端通勤的人或许想问,北京的通勤路,到底是谁在偷偷幸福?
答案是,真没多少。
北京平均通勤时间达到了46分钟,是全国唯一突破45分钟的城市。
局部图,仅列出超大、特大城市比重,其余城市均在36%以下
在全国45个主要城市里,北京能实现“45分钟以内通勤”的打工人,占比最低,只有58%。
即使是位居倒数第二的上海和重庆,这个数字也已经到70%了。
局部图,仅列出超大、特大和I型大城市比重,其余城市均在81%以上
强势夺冠,那叫一个地道。
报告中,将一类通勤称为“幸福通勤”,指单位距住家的通勤距离不超过5公里。
确实,有一部分北京工作者幸福了,但占比依旧全国最低——37%。
局部图,仅列出超大、特大城市比重,其余城市均在48%以上
竟然还超过了三分之一?到底谁在幸福!
都说北京城的风水养人,必不能让人玉减香消。
但目前来看,超长通勤时间带来的,可不仅仅是“玉减香消”这么简单。
从最直观的感觉来说,长时间通勤给人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累。
每天上班拖着没睡够的疲惫身躯,下班到家累得什么事都不想干,也什么事都来不及干——一言以蔽之,身心俱疲。
图源:抖音@商业能见度
痛苦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有心灵上的摧残。
通勤伤身伤心,让人玉减香消,这不是玩笑。
华东师大的一项研究证实,通勤大量消耗人的时间——无意义时间——让人们无法对健康状况得到及时评估。
通勤时耗越长,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感知越差。
情绪上的失控和心情上的烦闷,也随之而来。
中国一项心理研究显示,通勤时间的长度和通勤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地铁、公交上充斥着拥挤和喧嚣,通勤时间长到难以忍受(但也只能忍受),让人极易产生不平衡心理和不满情绪。
图源:@XIAOMAOMI,已获授权
《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
连续三年的幸福通勤全线下降趋势发生转变,“幸福通勤”开始回归。
也即是说,自2019年以来,人们主观幸福感受在长距离、长时间通勤下,已经连续三年被消耗,去年刚刚得到遏制。
但至少北京打工人,还不够幸福。
一名博主回忆曾经在北京实习的经历——上下班如同铁人三项,不是军训拉练,就是地铁罚站。
图源:小红书@浦东蕾哈娜,已获授权
在北京通勤堪比铁人三项,不是说说而已。
除了骑车、跑步,今年夏天在西二旗齐膝深的积水中citywalk,是不少后厂村人的集体回忆。
图源:@刚刚是我在说腹语:,已获授权
久而久之,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压力,会让人丧失意义感。
幻灭,这可能是许多人来到北京一段时间后的感觉。
有许多人曾经历过类似的经历:自己向往着北京,来到这边读书,继而实习、工作。
工作并非是自己不喜欢的,也没有那么辛苦。
但是长达四个小时的地铁,让人感觉在“消耗灵魂”。
工作日晚上的地铁西二旗站/图源:@十一,已获授权
城市平均通勤时间每增加1分钟,就会导致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显著下降0.47%~0.59%。
曾经的北京梦,仿佛就在这地铁座位上——更何况绝大多数时间没有座位——消失殆尽。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坐在地铁上的人,几乎个个都有一股淡淡的死意。
而集合了极端通勤、长距离通勤的海淀打工人尤甚。
海淀人,总是“淡淡的”。
大街上、地铁上、工位上,身处海淀的人,总让人感觉朴素且情绪稳定。
从早年被调侃的“程序员工服“格子衬衫,到成为“海淀区区服”的各类冲锋衣,再到这个季节,地铁上挤满的长长短短的黑色羽绒服,搭配“公司上市某某周年”“学术会议留念”的各类帆布包……
海淀似乎从来就是实用主义的,被调侃为“海淀没有时尚”。
将黑色羽绒服含在身上/图源:@Xx,已获授权
确实,在北京早期规划的时候,大量的高校、中小学,加上配套的家属楼,都集中在了海淀。
留给商业、购物和时尚的空间,其实并不多。
中关村崛起后,互联网大厂如搜狐、百度、网易,也都在这里驻扎。
产业的集中,也加剧了通勤的痛苦程度。
图源:百度地图
有人曾在北京与上海生活在一段时间,发表自己的感觉时,提到了地铁的一点不同:
“感觉上海地铁还是能找到座位的,完全没有北京印象中那么拥挤。”
这话其实主观色彩较大,像上海的11号线、9号线等从郊区通向市里的,同样经历着早晚高峰的拥挤折磨。
但整体来说,确实比北京弱一些。
有人分析,这是因为上海的空间结构,有许多副中心,企业没有在同一地方集中扎堆,相对分散,也为通勤提供了相对合理的时间与距离。
图源:小红书评论区
但北京不同,国贸、望京、亦庄等地,至今无法海淀的体量等同,几乎一切可以称为“大厂”的企业,都仍集中在海淀——
这里是努力和汗水构筑的地方,因此充满着梦想和憧憬,也充满着疲惫和失望。
时尚,在海淀人眼中,确实不如节省精力、多睡五分钟重要。
海淀或许确实不懂时尚,但无所谓,海淀,淡淡的,很安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