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要试点‘小田变大田’,公告一出,村民们都懵了圈。只有少数几户表示支持,多数持观望态度。”回想起上个月那场开在农家小院里的“屋场会”,湖北通山县大畈镇隐水村村支书郑传奇历历在目。
小田变大田,目的是让农田变良田。隐水村袁家畈地势平坦、成片,土地肥沃,是该村的粮食主产区,都是零星小田块,零散且不规整,不利于机耕机种,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基础设施薄弱,推动农机进田有困难。
2024年10月,湖北通山大畈镇隐水村启动“小田变大田”试点工作,原本以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成想却碰了壁。
消除田埂、田沟,变“小田”为“大田”,随之带来的是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这对把土地当命根子的村民而言,是大事、新事,也是难事。
“袁家畈就是家门口的水田,涉及4个组、43户、108丘田块,农户认为改好后就不晓得自己原来的田块了,也担心肥田改成瘦田。”郑传奇介绍说。
为打消村民们的顾虑,改田之前,省纪委驻隐水村工作队、村两委就和大家“约法三章”:充分尊重各家意愿,不管怎么变,确保村民土地面积不变、粮补政策不变、田地位置不变。说到底,就是不能少了农户的权益,这才给大家伙吃下颗“定心丸”。
身为村里的老党员,今年62岁的郑和则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改田的村民。不仅带了个好头,还是“小田变大田”的政策宣传员和工程监督员。
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郑和则盘算过,“家中总共5亩地,被分成四块田,每年忙活一季下来,刨去化肥、农药、稻种,以及插秧收割的开销,算下来也就落个口粮。”田并过之后,给他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流转费实现翻番。“今年,家里的育秧盘用不上了,省力又省心,多出来的功夫,可以在村里做个义务工,有事没事搭把手。”
上门说政策、集中开“屋场会”、党员带头干……一来二去,村民们慢慢放下了包袱,从最初的6户同意,到43户全票通过,就这样,“小田变大田”在隐水村袁家畈如火如荼铺开了。
摸底、拆埂、整地、砌墙……一系列操作下来,仅半个月时间,60多亩农田悄然变了形,“巴掌田”“斗笠田”“补丁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田块平整、水渠畅通,机械化操作程度高、综合防治能力强、产业收入稳的高标准农田。
今年来,湖北通山县中央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是8000亩,总项目将投资2000万元。项目在通山县3个乡镇、6个试点村同步推进,力争将山旮旯的田畈建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的高标准农田。据统计,今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2.6万吨,真正实现了“小田变大田、低产变丰产。”(程思、龙行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