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中医市集、品尝中药饮、加入气功社团,逐渐成为了清源居民全新的养生方式,这些变化得益于清源街道全面推进中医药“三成”示范社区建设工作。据了解,根据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大兴区卫健委总体部署,清源街道成为区首个中医药“三成”示范街区试点。今年来,街道围绕“设施建成、理念形成、行为养成”目标,按区域特点打造中医体验场所,常态化开展中医药服务活动,分群体培育中医健康社团,逐渐形成“学中医、爱中医”的社会热潮。
打造健康联盟 推动服务常态化
“今天免费体验了推拿按摩、中药泡脚,感觉身体都轻盈了不少。”12月6日,清源街道在社会组织发展服务基地二楼举办了“健康有道 养生有方”市集活动,来自中壹太和堂、北京骨卫士中医医院、雅宁口腔的多家公益服务商,为居民提供中医诊脉、按摩理疗等服务。摊位旁还设置了八段锦、五禽戏体验区,现场多名功法爱好者互相切磋技艺。大家在服务体验中,了解中医文化,提升自身健康素养。
据悉,今年来,清源街道以中医药服务为主题,已开展便民市集活动十多场,覆盖5000余人次。
为进一步推动优质中医资源进社区、进楼门、进家庭,街道全面构建“中医责任规划师、中医健康主理人、中医健康顾问”为一体的三员联动机制,探索性铺开中医药服务网络。其中,由社工、志愿者代表组成的中医药健康管理责任师队伍,定期入户为老年群体送上中医理疗知识,大大提升了居民保健能力;中医企业、社团带头人作为健康“主理人”,在街道支持下,常态开展“气功跟练”“中药手工坊”等特色健康项目;中医药健康顾问由家庭医生构成,在日常问诊中,传递正确的中医理念,延伸多层面、多场景下的中医互动体验。同时,街道向外拓展资源,把中医药服务企业纳入街道老联体建设范畴,吸纳中壹堂、永林医院、同仁堂等10家中医药单位开展常态活动,目前已经提供公益问诊服务百余场,覆盖人数2万人次,真正推动优质中医药服务进万家。
推进达人评选 健康骨干筛出来
为全面推进健康清源建设,充分发挥“健康达人”“健康家庭”的社会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今年来,清源街道聚焦“气功达人”“家庭养生”“公益达人”等多领域,开展线上、线下健康评选活动,累计吸引400余人报名。
“上托、下落、撘腕、开弓、并步,赛场上队员的动作整齐划一,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一招一式尽显功法之美。”11月19日上午,清源街道在区残联多功能厅圆满举办“源气养生 功法健体”健身气功大赛,来自辖区的10个气功社团、120余名功法爱好者同台竞彩,近百名观众及大众评审到场助威,共同见证了健身气功魅力。
赛后,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气功一级裁判员现场教学,有效提升了社团的活力及专业度。
推动中医健康理念融入生活,街道还进一步开展了线上健康达人评选,聚焦家庭生活、随手公益、宣传推广等层面,吸引200多名中医药爱好者报名,通过线上投票的形式,8000余群众参与点赞,有效推动了中医药文化传播。
培育中医社团 特色活动定期办
“在社区支持下,我们气功队从无到有,前段时间还获得了区级气功比赛二等奖,大家伙在一起练习中关系好了、精气神也提升了!”今年3月份,康宜园社区以居民兴趣为指引,成立八段锦队伍,由退休党员闫庆茹带队,每天清晨义务教授居民练习,短短8个月,社团从原来的“临时小队”变成专业队伍。
今年来,鼓励居民群众自发学、组团学,清源街道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兴趣点、关注点,培育多支中医特色社团。全年升级10支“功法养生团”,涵盖老年群体200余人,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小广场等公共空间,每周自发活动;聚焦中年群体需求,组建“中医康养团”,建立微信群,并组织参加2次“养生堂”节目录制;鼓励石化学院成立“中医研学团”,借助青少年托管活动,进社区开展趣味识中医科普宣传,由大学生担当本地中医药文化“宣推大使”,让社会感受时代“新老传承”的特色故事。
打造宣传场所 中医文化逛中学
怎样让居民在日常遛弯中感受中医药魅力?面对这一课题,清源街道通过前期调研走访、多部门联动,拟定利用清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泽公园等区域,打造一个“中医角”、一条“中医宣传路线”及一个“功法锻炼场所”。
在中医药健康宣传场所打造中,街道结合区域特点充分调研,侧重形式创意、内容创新,增加特色地插和景观小品,引导居民在遛弯中“识百草”“知典故”。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层中医馆打造的“中医角”,以“中草药标本”为元素,设有药剂汤展示区、地图演示区、中医自学区等,让等候时间变为学习时间。
“锻炼区还有手绘五禽戏卡通图,可以照图跟练,很方便!”位于上泽公园的中医药健康宣传路线和中医功法锻炼场地,以“有用、有趣、有意义”的原则,在设计上融入了转盘式、翻转式、扫码式、打卡式等形式,让居民能寓教于乐,从视、听、触多方面学习,方案制定后,工作人员实地走访征询意见,详细讲解打造内容,收到不少好评。
为营造“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使用中医,享受中医”的和谐氛围,街道还将更积极主动激发“家庭医生”等本地资源,开发更多品类“服务清单”“活动清单”,让中医成为群众的好“医”靠,让中医活动成为城市生活“新风景”。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