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凌晨四点,一位62岁的李阿姨早早起床,习惯性地打开手机上的“养生直播”。

熟悉的主播又上线了,和以往一样,温声细语地聊着“老人情感”。可是今天,主播突然提到“我好需要你的支持,买点礼物吧”。

没过几分钟,李阿姨就送出了价值800元的虚拟鲜花。你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情感分享?不,背后的“套路”可比你想象得深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是早起养生,是养金主

凌晨四点,天还没亮,大多数年轻人还在被窝里翻身梦游,而在城市某些角落,一群特殊的主播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工作。

这群主播可不是什么年轻小网红,而是那些瞄准了老年人的直播大军。对,他们的直播时间和内容专门为老年人量身定制,不为别的,就为“收割”早起的老年人。

先说一位老年粉丝李阿姨吧,62岁,每天早上四点定好闹钟,准时起床。她的手机列表中,最上面的就是某位主播的直播链接。

李阿姨是养生的忠实粉丝,按照主播推荐的时间,四点正是“养生的好时辰”。于是她每天这个时间都和手机那头的主播见面,仿佛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情感依赖”。

可是这位主播并非单纯的养生顾问,凌晨四点,直播间里不光有健康话题,还有对老年人情感的精准拿捏。情感慰藉、子女疏离感、孤独的心理,这些正是主播们深知的“流量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播间里,主播时不时以亲切的口吻问候:“阿姨,最近身体还好吧?您的孩子们是不是很忙,没时间陪您呀?我可一直惦记着您呢!”

你说,李阿姨能不动心吗?主播用温暖的言语抚慰着老人的孤单,顺手再推销一些“特效保健品”。几句话的工夫,老年人就忍不住刷了屏,顺便送上一些虚拟礼物,这些礼物从10块钱的鲜花到500块的“皇冠”都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个月下来,李阿姨已经在这个直播间花了不下几千块。

这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就像是李阿姨的生活一部分,天一亮,直播一结束,李阿姨就觉得自己度过了一个充实的早晨。

可谁能想到,幕后那些主播团队早就设计好了一整套诱导消费的流程,目的是让这些老年人掏腰包。

一句“想你了”,价值500块

与很多人认为的不同,老年人的网络世界早就不局限于刷刷朋友圈、看看养生文章。如今,一些老年网民已经成为了直播平台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据统计,2021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网民已经达到1.19亿,越来越多老年人通过手机寻找精神上的慰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情感直播就是主播们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一些主播发现,老年人不仅渴望信息上的陪伴,更渴望情感上的温暖。孩子们因为工作繁忙,疏于陪伴,他们便通过网络直播寻找慰藉。这时候,主播们便粉墨登场,犹如贴心的家人一般,陪伴在老年人身边。

拿某位主播来说吧,她擅长打感情牌,几乎成了不少老人心目中的“好女儿”。这位主播常常在直播间里呼喊着:“阿姨,我可想您了,您最近怎么样?孩子们是不是又没时间来看您啊?” 这一声声“想你了”,简直让老年人心里暖洋洋的,仿佛找到了知己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别看这句“想你了”似乎不值钱,背后的套路可是深得很。主播会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感情”,逐渐获取老年人的信任。然后,直播间开始出现一些虚拟礼物,主播随意一句“感谢某某阿姨的鲜花”,便点燃了老年人的“分享欲望”。

他们不想在自己心目中如此重要的“朋友”面前“丢脸”,于是一个个虚拟礼物从几块到上千元不等,迅速砸向主播。

老年人往往很难抵挡这种情感打击,最终不仅刷礼物、打赏,甚至还被引导购买主播推荐的高价商品,保健品、健康器材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商品背后,往往还隐藏着平台与主播的分成机制。一场直播下来,主播与平台分得的利润相当可观,而那些被情感绑架的老年人,等清醒过来时,往往已经为一段虚假的情感“买了单”。

曾有一个案例,老张,一个60岁的退休工人,在一场交友直播中被骗了2万块。他原本只是打算和主播聊聊生活中的小烦恼,但不知不觉中,被主播引导到购买虚拟礼物和参加线下“情感课程”。

这种打着“情感陪伴”的旗号,实则“割韭菜”的做法,让不少老年人蒙受了经济损失。

从主播到平台的暴利生意

这些“情感直播”背后,并不是单打独斗的主播个人行为,而是有着严密的运作逻辑和产业链。在主播的背后,有着一支庞大的团队,他们通过分析老年人的上网习惯,精准推送符合他们“口味”的直播内容,甚至根据老年人的年龄、生活方式定制直播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团队在幕后进行大数据分析,了解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消费倾向。一旦发现老年人对某类产品或情感话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便通过直播不断强化这些需求,最终引导他们进行消费。

比如某些主播专门做健康类直播,帮助老年人调理身体;而另一些主播则以情感关怀为主,专门提供情感慰藉。通过各种方式,这些团队精确锁定老年人群体,诱导他们不断打赏、消费。

直播平台也不会放过这块“大蛋糕”,在这些“情感直播”中,他们也能从打赏、虚拟商品的销售中抽成。据统计,某些平台甚至可以从每次老年人打赏的金额中抽取50%的分成。

想象一下,一个主播直播间里,有上千位老年粉丝,每人平均打赏几十元,这样一天的收入就非常可观。平台与主播的合作模式让这个产业链更加稳固,而老年人则在这样的精密设计中,慢慢沦为了“韭菜”。

事实上,这并不仅仅是个别现象。据法院判决文件显示,某些直播平台通过不合理的推荐算法,故意将一些诱导性极强的内容推送给老年用户,导致他们过度依赖甚至沉迷于这些内容。

这种通过“技术手段+情感攻势”双重操控老年人心理的行为,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归根结底,这些主播们并非是为了“陪伴”老年人,而是为了“收割”老年人的钱包。而老年人则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这个巨大的情感陷阱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主播用那句“阿姨,想你了”敲开老年人的心门时,他们其实已经开始了一场蓄谋已久的经济收割。

在这个复杂的网络世界里,老年人作为网络新兴用户群体,显然并没有完全做好准备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陷阱”。随着科技的发展,老年人上网本是一件好事,但这种对他们情感的利用,无疑让原本美好的网络体验变了味。

老人们找到了情感寄托,主播们却赚到了真金白银,而这个看似互利的局面,实则背后暗藏着无数的金钱陷阱。

这场凌晨四点的直播秀,表面上是主播们辛勤工作,带给老年人温暖的陪伴,实际上却是处心积虑的“情感收割”。

随着老年网民的日益增加,如何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拥有更健康的体验,避免落入情感陷阱和消费骗局,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希望未来的直播平台能够加强监管,给予老年人更安全的上网环境,也让那些午夜直播的主播们,真正多一份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关怀。

参考资料

他们盯上老人了!部分手机App“收割”老年群体调查 来源:新华网 | 2022年03月14日

处对象吗?交友APP“收割”中老年人2022年04月19日08:30 |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