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海,我读给你听。”
与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知交多年的主持人陈鲁豫,愉悦地接下了“诵海”的邀约——为国家广电总局2023—2024年度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项目:16集海洋文化系列短视频《听见这片海》担纲声音出演。
英国学者罗伯特·伊戈尔斯通在《文学为什么重要》一书中,开篇描述了一位诗人朗读自己诗作时的场景:她一边诵读自己的诗句,一边挥着手,好像在和观众对话。一如罗伯特·伊戈尔斯认为,文学是一场“鲜活的交谈”,在三十多年的媒体生涯中与无数人对谈的陈鲁豫,对于文学的理解,鲜活且宽广。
“文学的力量是无远弗届的。儿时读过的文字,当成年时再读起它,曾经的记忆开始变得鲜活。人不断长大,但文字永远年轻,那真是一种奇妙的感受。”
陈鲁豫对于文学的理解,来自她在学校读过的书,访谈过的人。文学滋养了她,她越发从容。从《鲁豫有约一日行》、《圆桌派》、“陈鲁豫的电影沙发”中,我们看到她游刃于倾听与表达之间,用平和的语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相比出生在海边的孩子,生活在内陆城市的陈鲁豫,最初对海洋的认知更多来自于文学作品。
“记忆中最早读过的海是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那片海。后来,在成长过程中读到了冰心、汪曾祺、余光中、舒婷等作家笔下的海,在文字中读到了真善美。”
在《听见这片海》,陈鲁豫要读的这片“海”拥有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14个,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公里。地理空间广袤而丰富多样。
这片海,是晋江籍诗人蔡其矫心中“充满声响”的壮阔世界。他创作出的《波浪》,以奇异的想象塑造了中国新诗史上女“海神”林默的独特形象;这片海,孕育了霞浦的“闽东诗派”,构建了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汤养宗的文学地理坐标;这片海,是郁达夫小说奖获得者龚万莹笔下的“烦恼中的欢乐,平凡人世的奇迹”的所在……海洋在一代代闽人心中种下文学的种子,打通写作的障碍,拓宽想象的空间。
这片海,对于生活在海上的人们来说,是先民泰然自若走向海洋的“草蛇灰线”;是搏海英雄在时代弄潮、风云际会中闯出的闽人智慧、血性风骨;是新福建人向海图强、逐浪前行的梦想航程,是生活,是希望,是未来。
参与录制《听见这片海》,陈鲁豫走进这片海,读懂地理海洋与文学海洋的同与不同。
“大海与文学区别在于,大海会把一切包裹起来,甚至埋葬,文学却是勇敢坦诚的,好的文学是在展示人性、传递美好。大海与文学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同时也是细致入微的:一朵浪花可以窥见整个世界,一字一句可以承载人类共通的情感、苦痛与希冀。”
大海包容一切,文学抚慰人心。陈鲁豫希望通过声音建立起情感交流的桥梁,让文学换一种方式进入你我的生活。她捧起《听见这片海》这一视觉化海洋文化读本,用娓娓道来的方式与“海”交谈,和你细细分享潜藏在文字下的声音奔流。
淌进“这片海”,遇见风景,遇见传奇,遇见自己——海的尽头是我。
编辑 | 何佳怡
主编 | 张素桂
监制 | 王丽明
读完点个【在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