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安邦之策。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事关就业基本盘的稳定,事关每位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应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并引领产业发展新趋势,以供需适配的人才供给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市场形势复杂多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
从高校毕业生群体规模来看,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可以预见,未来数年毕业生人数仍将居高不下,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会持续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应届生“慢就业”“缓就业”现象有所增加,大学毕业生求职时更注重求稳的心态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尽管许多毕业生选择了暂时不就业或从事自由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市场的紧张,但也使得整体就业去向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
从就业市场的需求侧来看,劳动力市场出现新变化。一方面,随着人口和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国际产业链深入调整,我国就业市场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一些传统行业正在经历转型升级,就业岗位有所减少,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新兴行业、产业发展虽然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其吸纳能力有限,难以完全消化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总体来看,就业矛盾向总量压力持续与结构问题日益突出并存转换,劳动要素投入从低技能低成本向高素质高人力资本需求转换。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包括实现充分就业,也包括提升就业质量。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在于供需错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规模屡创新高,部分毕业生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的重点岗位又处于缺人、求贤若渴的状态。高校毕业生人才供给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数量错位、专业错配、学历错配、能力错配等“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人工智能发展冲击传统就业观念和模式,带来岗位适配难题。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就业市场发生变化两极分化,高技能、高创造力岗位需求增加,低技能、重复性工作岗位大量减少。在这种情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与市场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人才需求强劲,但高校人才培养数量缺口较大。
从人才供给侧来看,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需要及时调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一些学科专业过度供给,培养的人才数量超过社会需求,而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度高的新兴学科专业、急需学科专业、交叉学科专业又存在供给不足或供给质量不高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和社交实践等核心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导致学历贬值的现象。
完善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方面协同发力,多措并举,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全面提高人才供需适配性,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是释放政策红利,着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今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出台,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促进协调联动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培育就业扩容提质新动能。应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积极推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社会保障各项措施释放促就业红利。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极探索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机制,及时发布急需紧缺职业需求目录,明确人才市场的需求导向。
二是壮大现代产业,构建就业承载体系创造更多岗位。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优先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在推进动能转换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通过发展新科技、开拓新赛道、挖掘新市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的优质就业岗位。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开发就业岗位,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同时,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适时出台新就业群体劳动基准,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立足实际投身创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积极参与新就业形态发展,将经济转型压力转化为就业发展潜力。
三是优化人才培养,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加快高等教育改革,高校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结合办学传统、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区域优势等因素,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要建立健全动态专业调整机制,顺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布局,强化对重点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优化 “招生—培养—就业” 一体化机制。深入用人单位一线,捕捉岗位人才需求变化,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提高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理性的择业观、就业观,调整就业预期;加大就业支持,落实 “一生一策”,注重做好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工会学院院长 李珂)
来源:中国日报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