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亿人口是什么样的概念?
这个世界上能有这么多人的国家,大家都知道只有2个。
可虽然人数差不多都是14亿,印度和中国的汽车拥有率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在印度每1000个人里只有34个人有车。
和印度比起来,中国1000人里有多少人有车呢?
一、摩托车上的国度
印度的街头其实很吵,不仅有喇叭声,还有各种小摊贩叫卖商品的声音。
他们的交通也很混乱,原因是路上有太多的摩托车,而且骑车的人很多都是怎么方便怎么骑。
印度就是一个这样一个摩托车比汽车多的神奇国度。
2023年的数据显示,印度的汽车保有量仅仅有6000万辆。这可不是因为印度人民不爱汽车。
在印度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一辆摩托车,要是条件好一点家里的男人每个人有一辆也是有可能的。
这是印度社会几十年来的常态,这种交通工具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印度人民的生活。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一个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2700元人民币左右。
会咬咬牙买一辆价格不菲的汽车,还是选择经济实惠、方便灵活的摩托车?
这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除了经济因素,印度的汽车普及之路上还有一个障碍,那就是他们的路况不好。
那里很多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下雨情况就更糟了。
骑摩托车最多是嘣一腿的泥,但是要是开车,不仅颠簸得厉害还容易损坏底盘。
三天两头就得往修理厂跑,频繁修车的费用更是普通家庭难以承担的了。
而且印度的油价很贵,对于很多人来说,填饱肚子生活才是实在的,花大价钱买油哪有吃饭重要。
与其每天为了油钱发愁,不如骑着摩托车想去哪就去哪,节省下来的钱买吃的喝的才更好。
所以在印度,摩托车灵活、便捷也更经济实惠,完美地适应了印度人民的需求。
就算是在很窄的道路上骑,也不用怕堵车之类的事情,因为摩托车体积并不大,有个差不多的缝隙就能转过去。
而且摩托车也是有一定的运输能力的,安上个架子或者筐就就能运不少的大包裹。
虽然这样做很危险,但是在印度这样的情况也是有的。
二、有的人家好几台车
以前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的,这一点老一辈人应该都记得。
那时候自行车是家家户户的标配,尤其是名牌的自行车,谁家娶媳妇要是能有一辆,那都是特别骄傲的事情。
现在满大街都是汽车,骑自行车已经被很多人当成锻炼的方式了。
当年中国汽车工业落后,能开上进口车那可是身份的象征,都得专门从国外往回买,一般人想都不敢想,就跟现在开豪车一样。
后来开始奋起直追努力搞自主研发,一点点把自己的汽车品牌给发展起来。
那段历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一代代中国汽车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有了今天中国汽车工业的辉煌成就。
自主品牌也越来越争气,像吉利、比亚迪、长安等等,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现在汽车已经不再是所谓的奢侈品了,而是像冰箱、彩电一样成了家里的必需品,甚至有的家庭还不止一辆车。
截止2024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4亿辆,其中汽车3.45亿辆,新能源汽车2472万辆;机动车驾驶人5.32亿人。
如今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是印度的7倍多。是什么让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这么快?
经济的持续增长肯定是要放在首位的,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买车的底气自然也就足了。
以前钱都用来基本生活,有了闲余的钱自然就可以买点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了。
再加上可以付一点首付之后再按月还款,也减轻了不少买车人一次性掏全款压力太大的问题。
政府的政策支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如果买新能源的车,其实是可以拿到补贴的。
但更重要的是,现在在中国人的心里,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有了车确实去哪儿都方便了不少。
以前好多地方都没有路,现在路越修越宽越修越平,想去哪不就是一脚油门的事,有时间周末带着全家人一起出去玩玩也很不错。
三、“开好车有面子”
除了钱和路的问题,其实中印两国在消费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差异,也对两国的汽车市场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就好比同样是吃饭,有人喜欢吃米饭,有人喜欢吃面条,这都是个人口味和文化习惯的差异。
在中国与其说车子就是为了代替走路的,不如说更是一种财富能力的表现。
开好车住好房,这几乎成了很多中国人的奋斗目标。
拥有一辆好车,往往能带来更多的面子和满足感,就好像戴金手镯穿名牌一样,走到哪儿都倍儿有面子。
想开好车也不是什么坏事,追求更好的生活,也是人之常情,为了好生活也会工作起来更有动力。
而在印度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那里的摩托车文化已经深入人心。
在街头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爸爸骑着摩托车,妈妈和孩子坐在后座,甚至还有爷爷奶奶也挤在上面,一家五口一辆车出门。
这要是放在中国,估计交警叔叔立马就得过来拦住了,超载可不是闹着玩的。
但在印度这却是很常见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不觉得骑摩托车的人生活条件就差,反而觉得这样出门挺有意思也挺方便的。
这种文化和心理的差异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印度,即使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还有待提高,摩托车市场依然如此繁荣。
与其说他们喜欢摩托车,不如说他们更习惯这种生活方式。
正是因为喜欢,印度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改装和装饰,让摩托车更加个性化,更能体现车主的独特品味。
有的贴满了贴纸,有的挂满了彩灯,有的甚至还装上了音响,一路播放着印度神曲。
四、印度也很有发展潜力
虽然现在中印两国的汽车市场现状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但这并不代表两国的发展潜力有高低之分。
恰恰相反,这可以说明两个国家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只是关注的方向不太一样而已。
印度最大的优势就是它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还将继续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十几亿人口要是人人都买车,那得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可能把全世界的车子凑在一起也不够。
虽然现在印度的汽车市场还比较小,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印度的汽车市场迟早会迎来爆发期。
而且印度的汽车市场还处于待开发状态,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很多国际汽车巨头都盯上了这块肥肉,跑到印度投资建厂,希望能抢占先机。
对于印度来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毕竟这个国家是一个劳动力低廉的地方。
吸引外资建厂也能稍微缓解一下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中国汽车市场虽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发展空间了。
相反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进行一场新的革命,那就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崛起。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已经有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它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热销,还出口到海外市场。
像德国这样的老牌汽车国家,现在年轻人也更加愿意选择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
不仅是因为物美价廉性价比高,中国汽车的样子也设计的更时髦更讨年轻人的欢心。
印度可以学学中国的成功经验,有例子摆在这里,发展的路上也能少踩点“坑”。
中国也可在印度市场探寻契机,这里的市场潜力巨大,有着很多种可能,如果能精准把握,也许可以开辟全新的发展空间。
而且中印两国有很多互补之处,合作共赢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结语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消费文化、社会心理,这些都对一个国家的汽车普及率有着重要影响。
当然车多了自然会衍生出一系列环境还有路况、人身安全的问题。
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和智能交通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些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
中印两国汽车市场的差异,反映了两个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但只要努力发展,相信两国的汽车市场都会越来越好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