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18日消息(记者 果君)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职业的认可度不断增强,教师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职业吸引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工作总量大、压力大、一些地区教师待遇和生活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也让教师队伍的稳定受到了一定影响。
今年以来,教育部持续加大教师待遇保障工作力度,推动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社会层面尊师惠师工作呈现新气象。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从医疗健康、文化提升、生活服务、住房保障及其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尊师惠师举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此次《措施》的发布,本质上就是想尽可能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更多优秀人才愿意加入教师队伍。
作为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长期授课,教师群体普遍存在咽喉疾病问题。伏案备课和批改作业还容易引发颈椎病、腰椎病等慢性疾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教师岗位的特殊性,请长假难的问题普遍存在。每年寒暑假期间,也成了教师们集中治疗各类疾病的时间。“为了不耽误教学进度,如果要请长假或者大病需要手术治疗,不紧急的,就尽量安排在假期进行。”在北京一所学校任职的周洁,从事教师职业已有19年,她表示这些年来学校在教师管理上有了很多改进,但对于长期请假的情况,还需要提前与学校协商沟通。她自己的几次手术也是穿插在假期进行。
除了身体健康问题,在心理健康方面,教师也面临着多重考验。重复性的教学工作、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教师容易产生疲劳和倦怠感。同时,职称评审、学生管理、与学生或家长间的人际关系问题也可能造成心理压力增加。在浙江某小学担任语文老师的杨杨对记者表示:“比起给学生上课、与学生情感互动以及学生进步带来的职业满足感,更多的是疲倦感。”与家长的对接和课业的压力让杨杨常常感到身心俱疲。身体也出现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内分泌失调的情况,还出现了抑郁情绪。针对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采访中,不少老师表示,学校并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服务,只能靠与朋友、家人倾诉纾解。
教师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成长,需要重视和关注。此次《措施》在医疗健康方面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应每年组织教师免费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辅导等服务,建立教师健康档案。鼓励各地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开展面向教师的健康宣教等服务。除了加强医疗健康等方面的保障外,储朝晖建议将教师的工作量控制在相应合理的范围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仅依靠体检等方式从末端解决问题是不够的。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让教师更多地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通过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等措施,有效改善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老师姓名均为化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