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肥胖症不仅影响患者的体重,还与多种慢性疾病紧密相关。随着医学研究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否已经有了新的途径来减轻这一疾病的负担呢?本文将探讨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策略在改善肥胖症患者预后中的作用,并评估以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为代表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在这一领域的潜力。

引文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慢性疾病,其影响远不止体重超标。

超重和肥胖不仅会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还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肥胖症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成本高昂,且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巨大,已经成为推动医疗保健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策略以管理肥胖症这一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且对健康影响深远的疾病,已成为全球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随着减重方法日益多样化,减重药物的研发,如诺和盈(司美格鲁肽)等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严峻挑战:肥胖症席卷全球

肥胖症,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这不仅加重了医疗资源的负担,还对全球健康构成了严峻挑战。在我国,肥胖症的现状尤为令人关注,预计到2030年,中国成人、学龄儿童青少年和学龄前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65.3%、31.8%和15.6%[1]。

肥胖症不仅会缩短患者的预期寿命,降低生活质量,其相关并发症还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健康负担。研究表明,肥胖症与超过200种疾病存在关联[2],包括糖尿病、卒中、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肿瘤等。其中卒中、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是导致2019年中国高体重指数[BMI(>25kg/m2)]人群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3]。

关口前移:肥胖症需提早干预

面对肥胖症这一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尤为重要。研究表明,体重管理干预越早,效果越好[4,5]。根据2024年版《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推荐在体重上升初期就开始干预,而不是等到出现并发症或病情加重时再采取措施。

尽管生活方式干预是体重管理的基础,但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往往效果有限或者容易反弹[6]。因此,在强化治疗阶段,建议对于所有符合肥胖或腹型肥胖标准的患者,或者存在肥胖相关合并症的患者,考虑联合使用减重药物[7]。对于超重但尚无合并症的患者,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如3个月减重<5%或未达预期),也可考虑联合减重药物治疗进行长期的体重管理[8]。

我国既往获批用于体重管理的药物仅有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但该类药物存在不良反应,如脂肪泻、腹痛、腹胀及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等。近年来,新型减重药物的研发为体重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例如以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为代表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类药物,在有效减重的同时,亦可改善代谢指标,并对有心肾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这类新型药物与传统减重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它们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少食欲,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延迟胃排空,增加饱腹感,从而有效控制体重。同时,这类药物还改善了食物摄入的享乐特征,增强的饱腹感可减少对食物,尤其是高脂肪食物的渴望[7]。这种多靶点调节代谢和食欲的机制为肥胖症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超越体重: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在体重管理中的多维改善

GLP-1RA通过多重机制协同作用帮助减重,那么它在临床实践中的表现又如何呢?STEP 1-5研究提供了循证支持,表明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对于不同类型的肥胖患者均能有效且稳定地减重,平均减重区间达18.2%[9-13]。其中,STEP 4期临床试验显示,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版)治疗的患者平均减重达17%[9],并且这一效果可以维持至少2年(图)[1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版)治疗的患者平均减重达17%,减重效果可维持至少2年

肥胖症治疗的长期目标是帮助患者实现个体化的最佳体重并长期维持,以谋求远期结局(如心血管结局、全因死亡)的改善。这里的“个体化最佳体重“是指对患者身心健康最有利的体重,通常包括多维度的体重管理指标(包括BMI、腰围及体脂率等)的正常化[14]。

区别于传统体重管理药物,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不仅能使肥胖症患者体重减轻,还在体重相关指标、代谢指标及身心健康方面带来改善。STEP系列研究观察到,使用司美格鲁肽(减重版)的超重/肥胖患者,血压、血糖、胰岛素、血脂等代谢指标均有积极变化 ,同时患者自我报告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评分也显著提高 。此外,该药物还在缓解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和提供心肾保护方面显示出积极的效果。

结语

司美格鲁肽(减重版)为肥胖症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研究表明,它不仅在体重管理方面表现出色,还能降低血压、血脂和超敏C反应蛋白等代谢指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对其疗效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这一药物有望为全球肥胖症患者带来更广泛的益处。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肖新华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导师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糖尿病营养学组组长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分会 会长

  • 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 中国代谢病防治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荣获2020年首届“人民好医生-科技创新典范奖”

  • 荣获2021年度医师报中国十大医学影响力专家

  • 兼任《中华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医学参考报 . 内分泌专刊》副主编,《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中文版副主编

  • 在PNAS, Diabetes Care和Metabolism 等发表Sci文章150余篇,主持申请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次

  • 任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特殊糖代谢异常分子遗传学研究

参考文献:

[1].Shekar M, Popkin BM. Obesity: Health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n Impending Global Challenge.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2020.)

[2].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1,13(11):1-55.

[3].LiJ, ShiQ, GaoQ, et al. Obesity pandemic in China: epidemiology, burde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Chin Med J (Engl), 2022, 135(11): 1328-1330. DOI: 10.1097/CM9.0000000000002189.

[4].Dixon JB , Chuang LM , Chong K ,et al. Predicting the glycemic response to gastric bypass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13,36(1):20-26. DOI: 10.2337/dc12-0779 .

[5].Steven S , Hollingsworth KG , Al-Mrabeh A ,et al. Very low-calorie diet and 6 months of weight stability in type 2 diabetes: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responders and nonresponders[J]. Diabetes Care, 2016,39(5):808-815. DOI: 10.2337/dc15-1942 .

[6].Gadde KM , Martin CK , Berthoud HR ,et al. Obesity: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J]. J Am Coll Cardiol, 2018,71(1):69-84. DOI: 10.1016/j.jacc.2017.11.011 .

[7].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40(07), 545-561. DOI: 10.3760/cma.j.cn311282-20240412-00149 .

[8].BlundellJ, FinlaysonG, AxelsenM, et al. Effects of once-weekly semaglutide on appetite, energy intake, control of eating, food preference and body weight in subjects with obesity[J].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19(9):1242-1251. DOI: 10.1111/dom.12932.

[9].Wilding J, Batterham RL, Calanna S, et al. Onceweekly semaglutid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J]. N Engl J Med, 2021, 384(11): 9891002.

[10].Davies M, Færch L, Jeppesen OK, et al. Semaglutide 2·4 mg once a week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STEP 2):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doubledummy,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J]. Lancet, 2021, 397(10278): 971984.

[11].Wadden TA, Bailey TS, Billings LK, et al. Effect of subcutaneous semaglutide vs placebo as an adjunct to intensive behavioral therapy on body weight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the STEP 3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21, 325(14): 14031413.

[12].Rubino D, Abrahamsson N, Davies M, et al. Effect of continued weekly subcutaneous semaglutide vs placebo on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the STEP 4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21, 325(14): 14141425.

[13].Garvey WT, Batterham RL, Bhatta M, et al. Twoyear effects of semaglutid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the STEP 5 trial[J]. Nat Med, 2022, 28(10): 20832091.

[14].Collaboration GBM , Di Angelantonio E , ShN B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dividual-participant-data meta-analysis of 239 prospective studies in four continents[J]. Lancet, 2016,388(10046):776-786. DOI: 10.1016/S0140-6736(16)30175-1 .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