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学术头条
近日,权威科学期刊 Nature 公布了 2024 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榜单(Nature’s 10)——这一榜单旨在选出 10 位在这一年所有重大科学事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共有 2 位中国科学家上榜,他们分别是: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助理、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应用中心主任、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李春来,牵头研究嫦娥六号任务带回的月球背面岩石样本,推动月球演化与行星探索研究。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北大生命科学中心研究员、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大内科主任和风湿免疫科主任徐沪济,通过 CAR-T 细胞疗法试验,为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带来治愈希望。
Nature’s 10 聚焦于今年科学界的重要进展,以及在这些里程碑式成就中发挥关键作用的 10 位人物。不止两位中国科学家,另外 8 位上榜者也同样与他们的团队推动了惊人的发现:
Rémi Lam:依托机器学习开发天气预报 AI 模型,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全球天气预报。
Ekkehard Peik:实现核钟“首次滴答”,为下一代超高精度时间测量技术奠定基础。
Wendy Freedman:完善“标准烛光”校准方法,为解决宇宙膨胀率争议提供新线索。
Kaitlin Kharas:领导“支持我们的科学”运动,使加拿大的研究生和博士后获得了 20 年来最大的薪酬涨幅。
Anna Abalkina:揭露学术欺诈和劫持期刊,为全球学术生态的透明和诚信做出贡献。
Muhammad Yunus:带领孟加拉国过渡政府,推动国家治理改革与社会公平。
Placide Mbala:通过追踪和分析猴痘病毒,为新发传染病的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Cordelia Bähr:通过气候诉讼赢得欧洲人权法院支持,将气候变化与人权保护紧密相连。
Nature 杂志特写编辑 Brendan Maher 表示,“他们都是身处重大事件核心的了不起的人物。”
以下为这十位入选 Nature’s 10 人物的详细介绍。(本文人物介绍基于 Nature 报道和权威公开资料。如有纰漏,欢迎留言批评指正。)
李春来月球岩石守护者
这位中国地质学家正在牵头研究中国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背面采集的岩石样本。
2024 年 6 月 25 日,中国嫦娥六号返回舱成功带回了来自月球背面的首批样本。中国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副总设计师李春来紧张地注视着返回舱降落,心中默念:“样品,我终于得到你了。”
这一刻,不仅是他多年努力的巅峰,更是中国月球探测史上的新篇章。
他们从月球南极-艾特肯(SPA)盆地内部采集了近两公斤的岩石和土壤,这里被认为是月球上最古老、最神秘的地区,月壳极薄,有望揭露月球背面早期撞击盆地的原始物质。这些样品“就像记录了所有月球上历史事件的录音机”,有助于揭示许多月球的密码,甚至还能揭开火星、金星等地外行星的演化奥秘。
李春来从未想过自己会有机会触碰到月球样品。早年间,他只是一个热爱地质学和宇宙化学的青年学者。但随着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启动,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他一步步参与其中,见证了无数里程碑的诞生。
如今,他不仅负责科学目标的制定,还亲自牵头分析了这批从未见过阳光的月壤样品。“这些样品非常特殊,”李春来描述道,“它们轻盈、蓬松,颜色比月球正面的样品更浅。”
9 月,李春来及其同事在科学期刊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上发表了嫦娥六号返回样品的首篇研究论文,揭秘了嫦娥六号样品的物理、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
11 月,他们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 Nature 和 Science 上,他们在文章中写道,这些样品记录了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延续至 28 亿年前的证据。这一发现引发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而对于李春来而言,“到目前为止,今年月球任务带来的科学发现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展望未来,他已着手准备中国的下一步探测任务,包括 2025 年的近地小行星采样返回,以及数年后的火星采样任务。
徐沪济勇敢的医生
这位中国医生和研究人员,冒险尝试了一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革命性方法。
徐沪济教授,现任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兼风湿免疫科主任,是中国风湿免疫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带领团队开创性进行的 CAR-T 细胞疗法临床试验,为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希望,标志着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该成果在 2024 年 9 月发表在顶尖生命科学期刊 Cell 上。
在这项研究中,徐沪济团队使用了经过基因编辑的 CAR-T 细胞,这些细胞来自健康捐献者,而非患者本人。这种策略不仅可以实现 CAR-T 细胞的大规模生产,降低治疗成本,还为更多患者提供了负担得起的治疗选择。
在试验中,首批三名患者的恢复超出预期:一名肌无力女性患者在接受治疗两周后,重新获得了抬手梳头的力量;另两名系统性硬化症男性患者的症状也在短时间内显著缓解。六个月后,所有患者均达到疾病缓解状态。
徐沪济对风湿病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充满热情。他最初在上海接受医学培训,后续在澳大利亚完成免疫学和风湿病学的博士研究,随后回国建立了大型风湿病临床研究中心。此次 CAR-T 疗法试验,是他对风湿性疾病病因长期研究的延续与突破。
“他非常勇敢,”同为试验团队成员的华东师范大学免疫学家杜冰评价道。这种勇气源于徐沪济对科学的深刻理解和对患者的责任感。尽管这一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尚有争议,但徐沪济坚信,经过优化的捐献者来源 CAR-T 细胞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具有更大的潜力。
目前,徐沪济的团队已将这一疗法推广至 24 名患者,研究范围涵盖多种自身免疫疾病。他表示,希望未来能够让这种疗法覆盖到更多患者,包括那些患有轻度症状的人。他坚信:“我们有计划,也有决心让这一疗法得到广泛应用。”
Rémi LamAI 天气侦探
这位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机器学习技术,以大幅改善天气预报。
在人工智能(AI)快速发展的浪潮中,Google DeepMind 研究员 Rémi Lam 以开创性使用机器学习来改进天气预报的方式,为气候预测领域注入新活力。
Rémi Lam 领导开发的 GraphCast 系统被誉为“划时代的气象预测工具”。
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通过全球网格结构处理大气数据,无需明确输入物理规律,即可生成高精度的天气预报。在全球 0.25° 的分辨率下,该模型可以在一分钟内预报未来 10 天的数百个天气变量,显著优于传统气象预报方法,同时在预报极端事件方面表现良好。
“我很惊讶它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超越了基于物理的预测——我以为这需要更长的时间,” Lam 说。
出生于法国巴黎郊区的 Rémi Lam,最初在法国和美国接受航空航天工程师的培训。后来,他意识到自己对流体力学统计建模的理解可以帮助那些使用 AI 的人。而 DeepMind 以解决科学问题为导向的文化最终证明是一个理想的契合。“没有比这里更适合做机器学习的地方了,”他说。
他和团队的突出成就不仅体现在 GraphCast 的开发上,还包括 2024 年最新推出的 GenCast 系统。
系统将天气预报的精度与效率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能够在 8 分钟内生成一组随机的 15 天全球预报,时间步长为 12 小时,分辨率达 0.25°,覆盖超过 80 种地表和大气变量。而且,GenCast 系统在 97.2% 的评估指标(共计 1320 个指标)上都优于当前全球最好的中期预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集合预报(ENS),而且具有更好的边际和联合预报分布,展现出强大性能。
“AI 让天气预报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Lam 表示,他的后续目标是突破目前 10 天左右的预测极限,为本地天气变化甚至复杂的微气候现象做出更详细、更局部的预测。这一愿景正推动着全球 AI 技术和气象科学进行深度融合。
Lam 的研究还强调开放性和公益性,团队将其天气模型免费开放给公众使用,确保 AI 技术为社会大众服务,而不仅仅停留在商业领域的专利。他表示:“我们希望技术能够让更多人受益,尤其是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公众应该无条件获取这些至关重要的信息。”
Ekkehard Peik时间之父
这位物理学家的重大发现可能导致核钟的性能超过最好的原子钟。
Ekkehard Peik 是任职于德国国家计量研究所(PTB)的物理学家,专注于核钟研究,致力于推动下一代超高精度时间测量技术的发展。2024 年,他和团队成功实现了核钟“首次滴答”,这项突破性的进展为未来超高精度时间测量奠定了基础。
现有的原子钟依靠电子能级跃迁来计时,精准度已达到每 400 亿年误差仅一秒。然而,Peik 团队探索的核钟原理更加独特:利用原子核的能级跃迁计时,其抗干扰能力和理论精度有望超越现有技术。
这一研究最初始于 2001 年他和同事 Christia Tamm 提出的一个设备设想,当时他们预估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比世界上最好的原子钟更精确、更便携的全新时钟。
然而这一研究在初期屡遭失败,耗时远超 Peik 的预计,但 Peik 的执着使得研究在 2024 年迎来关键性突破,他所在的团队率先激发了钍-229 核的能级跃迁,成功实现核钟“滴答”。
核钟不仅可能成为下一代计量标准,还将帮助科学家探索基本物理学问题,如暗物质的性质等。Peik 表示,这仅仅是核钟研究的起点,未来仍需在激光精度和材料选择上取得进一步进展。
Wendy Freedman宇宙游侠
由于这位天文学家的努力,关于宇宙膨胀速度的长期紧张关系可能会得到平息。
Wendy Freedman 是芝加哥大学 John & Marion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教授,以测量宇宙膨胀率(称为哈勃常数)而闻名,她的研究为解决天文学领域一项长期争议——宇宙膨胀的速度有多快?——提供了关键线索,并有望揭开宇宙膨胀速度背后的奥秘。
长期以来,两种不同方法测量哈勃常数的研究结果始终存在显著差异。Freedman 通过完善两种不同于传统方法的“标准烛光”校准技术,为超新星数据提供了独立的交叉检查,从而极大提升了精度。2024 年,她结合 James Webb 太空望远镜的最新观测数据,发布了对哈勃常数的最新测定值,精度显著提升,并接近传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方法的结果,为这一争议的解决铺平了道路。
Freedman 在宇宙学领域的研究历程堪称传奇。早在 1990 年代,她便通过哈勃空间望远镜领导了“关键项目”,大幅提高了宇宙年龄和膨胀率的测定精度。从 2003 年到 2014 年,她担任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卡内基天文台台长期间,她还领导了世界上最大望远镜的部分开发工作。
并且 Freedman 表示即使哈勃常数最终确定下来她也不会准备退休。“没门,”她说。“我觉得我还有一件大事要完成。我脑子里有几个想法,我有足够的能量和热情继续。我喜欢我做的事。”
Anna Abalkina诈骗克星
这位俄罗斯科学侦探能识别假论文和被劫持的期刊。
来自俄罗斯的 Anna Abalkina 研究员现就职于柏林自由大学,她的工作不仅揭开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冰山一角,还为净化全球学术生态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学术侦查之路始于 2010 年,当时她因发现一名博士生抄袭自己的论文而对应期刊面对投诉却并未采取撤稿等措施。之后,她又遇到了一系列国际研究欺诈行为,这使得她将研究方向转向调查剽窃、伪造论文、劫持期刊以及所谓“论文工厂”(销售假论文的企业)的运作方式。这些行为损害了科研的公正性,也对学术界的信任基础造成了严重威胁。
她的研究揭示了劫持期刊如何伪装成真实的学术出版物,并通过数据库索引获取虚假声誉。她的调查成果直接促使出版商改进流程,例如 Elsevier 于 2023 年底修改 Scopus 平台链接机制以应对期刊劫持问题。
尽管她的工作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压力,但 Abalkina 始终坚持不懈。“她愿意向强权发问,以专业且果断的方式揭露真相,”《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的联合创始人 Ivan Oransky 如此评价她。
Kaitlin Kharas公平薪酬倡导者
这位博士生帮助领导了一场运动,使加拿大的研究生和博士后获得了 20 年来最大的薪酬涨幅。
加拿大博士生 Kaitlin Kharas 因成功推动一项全国性政策改革入选这一榜单。作为“支持我们的科学”(Support Our Science)活动的负责人,她领导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运动,成功争取到 20 年来加拿大研究生和博士后薪资的最大涨幅,为科研界的年轻力量注入了希望和信心。
这场运动始于 2022 年,由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自发组织,旨在呼吁政府增加奖学金数量和金额。2023 年,因预算中未能涵盖加薪计划,Kharas 组织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罢工,吸引了全国 46 所机构超过 10000 名科研工作者参与。
这一努力最终在 2024 年收获成果,加拿大政府在新预算中显著提高了奖学金金额,并扩大了资助覆盖范围。
由于在涨薪政策落实前已经毕业的缘故,Kharas 以及其他许多合作过的已毕业学生将不会从薪酬增长中直接受益。但她表示,“我们非常热衷于确保加拿大的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对即将到来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可行的、可持续的和包容性的。”
Kharas 的努力表明,科学不只是实验室中的研究,也包含着对公平与未来的关注。
Muhammad Yunus国家建设者
这位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肩负着孟加拉国学生的期望。
2024 年 8 月,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 Muhammad Yunus,这位年逾八旬的经济学家,在学生领袖的呼吁下毅然接任孟加拉国过渡政府领导人,承担起重建国家的重任。
这项任务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挑战。在跨越 60 职业生涯中,Yunus 以测试抗击贫困的想法而闻名。他曾开创性的提出了微型信贷模式,这一创新通过向贫困人群提供小额贷款,帮助无数人走出贫困。他创立的格莱珉银行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支持低收入群体,展示了经济学在改善社会结构中的巨大潜力。
Yunus 深知,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领导人这一角色的挑战不仅在于制定政策,更在于修复被破坏的国家制度。他与学生运动领袖及专家团队共同努力,推动司法体系、公共服务机构和教育体系的去政治化,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他强调:“制度的改革需要耐心,但这一过程必须迈出坚定的第一步。”
Yunus 的领导力不仅来自其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更体现了他对社会正义的深刻理解。他在危机中肩负重任,为实现持久和平与社会公平努力不懈,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典范。
Placide Mbala病毒猎手
他一直在为致命的猴痘疫情敲响警钟。但世界何时才能真正倾听?
刚果民主共和国国立生物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和全球卫生部门负责人、金沙萨大学医学院教授 Placide Mbala 对该国致命的猴痘疫情发出了警报。
他准确地预测了病毒能够越过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边界传播,揭示了新型猴痘病毒的传播特性,为疫情防控和国际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2024 年,Mbala 率领团队发现东刚果地区猴痘病例出现异常激增,并通过基因测序确认,这是一种与此前猴痘病毒不同的新毒株,具有更强的人际传播能力。他迅速向刚果及周边国家发出预警,推动制定紧急应对计划。在他的努力下,这一新毒株的传播路径得以追踪,并被控制在早期阶段。
Mbala 长期致力于新发传染病的研究与防控。2006 年从医学院毕业后,他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金沙萨工作了 1 年,在这里他遇到了发现埃博拉病毒的微生物学家 Jean-Jacques Muyembe-Tamfum,在后者的指导下他们一直致力于提升刚果对猴痘和埃博拉的检测与治疗能力。
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领军人物,Mbala 不仅聚焦病毒的科学研究,还积极协调疫情应对工作,推动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以消除疾病相关的污名化以及“科学健忘症”现象。
“Mbala 一直在全国范围内协调应对和社区参与活动,并以最无私、最外交和最民主的方式这样做,”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病毒学家 Jason Kindrachuk 评价道。
Cordelia Bähr气候斗士
瑞士的一位律师和一群老年妇女赢得了一场历史性的法律战,就瑞士政府的气候政策与之抗争。
瑞士律师 Cordelia Bähr 代表 2500 多名女性进行了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将气候变化与人权保护紧密联系,为全球气候法制建设树立了标杆。
Bähr 的故事始于 2015 年。当时,她还是苏黎世的一名年轻律师。在研究气候诉讼这一概念时,她注意到 2003 年欧洲热浪期间老年女性的死亡率异常之高,她们是气候变化的首要受害者。这一发现让 Bähr 意识到,可以以此为基础对瑞士政府提起诉讼,指控其未能采取充分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从而侵犯了老年女性的基本权利。
之后,Bähr 与同事及瑞士绿色和平环保组织合作,构建案件并成立了“气候保护瑞士老年女性协会”(KlimaSeniorinnen Schweiz),最初成员为数十名老年女性。2016 年,该协会提起首起诉讼,随后在瑞士司法系统中逐级推进,但于 2020 年 5 月败诉于联邦最高法院。同年晚些时候,Bähr 与协会将案件提交至欧洲人权法院。
2024 年 4 月,欧洲人权法院裁定,瑞士政府未能履行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义务,侵犯了这些女性的权利。终于,历经 8 年的法律斗争终于迎来胜利,这一判决不仅是老年女性的胜利,更为全球范围内的气候诉讼设立了重要先例。
“Bähr 是整个案件的核心力量,瑞士唯一能做这件事的人就是 Bähr,” KlimaSeniorinnen 的成员 Elisabeth Stern 表示。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3890-5
作者:阮文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