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发布的《致园区家长的一封信》引发热议。信中的“作业熔断机制”提到:当地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业的,应停止作业,及时就寝。
这不是作业“熔断”第一次受关注。此前,安徽阜阳、浙江宁波、广西南宁等地都曾尝试过,其中有的还在施行,有的已在争议中黯然离场。
这反映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比起作业“熔断”,更该追问的是——超前学习、超量作业、超纲练习为何层出不穷?作业,又该怎么布置?
01
不难发现,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学生作业或是数量上只增不减,或是形式上繁杂多样,或是质量上重复机械……一纸作业,让教育中的各方深受其累。
学生喘不过气。今年9月,一位西安高中女生举办的线下摄影展火了。展览展示了这名女生拍摄的117位同学的中指照片。照片中,手指都因为长时间握笔做题而结下厚厚的茧,有的压迫了指甲,有的指节变形。不少人观展后被深深震撼,并为之痛心。
而透过“一号难求”的学习困难门诊,我们也能看到超量学习给学生带来的阴影。有媒体采访发现,除了一些确有神经系统发育问题,“不能学”的学生来就诊外,也不乏部分就诊学生,是在长时间高负荷的课业压力和狭隘的评价标准下不堪重负,进而“不愿学”,成了“没有问题”的“问题学生”。
家长绞尽脑汁。从此前暑假期间的“打卡人民币景点”“空奶盒收集”,到日常作业中不时出现的手抄报制作,“双减”以来,一系列奇葩作业,虽告别了机械化做题的传统形式,但滋长了新的形式主义,走入另一个怪圈。类似作业频现,也让不少家长在面对作业“熔断”的要求时,难免心里打鼓,害怕要由自己“包办代替”。
困住教师思维。作业应是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教学的目的,但眼下,被作业困住的教师不在少数。一些教师“教学追着作业跑”,认为学生会做题就是懂知识,课前备课就找习题、翻教辅,上课就是评讲作业,长此以往,教学能力也随之下降,变得只会讲题不会讲课。还有一些教师,将作业当成“奖优惩劣”的管理工具,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
02
要看到,针对上述问题,各地的作业“熔断”机制的确做了针对性的思考,也给出了量化的执行标准。
但方向正确,并不代表方法可靠,更不直接指向具体的改革成效。舆论对作业“熔断”机制存有质疑,还在于其制度内外,仍有许多未被解决的隐忧。
比如,“熔断”与否,谁说了算?机制本意在于保障学生权利,但许多学校明确表示,“熔断”必须由家长提出。这虽能杜绝学子自我放纵的不良行为,但也将机制限制为了家长和学校的单方面沟通,忽略了学生的意见,让人担忧其保障效果。
家长不是老师,对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了解不多,但作业的完成与否却是一个直观结果。一些家长在教育焦虑的驱使下,主动加压“鸡娃”;也有家长认为,自己虽有“熔断”的权利,却没有“熔断”的自由,担心提出“熔断”是让孩子“搞特殊”,会引发老师的区别对待。
又如,缺乏配套建设,“熔断”会不会有名无实?客观来说,作业“熔断”机制服务于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对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和作业量管理的相关部署。但保障睡眠和规范作业量,还需要配套制度的补充。
然而,有的学校仍有清晨晨跑等校规,孩子到校时间很早,即便晚上按时停止作业也睡不够;一些学校在设置的课后延时服务里赶进度、上正课,学生舟车劳顿回到家,才开始写作业,只能挑灯夜战;还有的学校作业管理模式陈旧,年级组、学科组间缺乏作业统筹协调,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不多,但累加起来却难以完成。
再如,“熔断”的后续教育如何不掉链?大家不敢“熔断”,就是担心孩子掉队。如何做好后续教育补充,考验着教育者。此前一些学校就因为学校教育资源有限,师资周转不足,使“熔断”制度无法长久精细化运行。
这需要正视现有校园管理制度的僵硬。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京师实验学校融媒体中心主任黎珣认为,作业“熔断”机制“不破便难立”,不论是教育管理者对一线教务的高效管理,还是基层教师对于课堂和作业的设计,都需要在一套标准下整体规划。如果只是缝缝补补,拿政策对着学校现有的制度“填空”,那么作业“熔断”只会治标不治本,老师、学生都难以从中受益。
南岸区天台岗小学花园校区,学校结合教学实际,因地制宜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戏曲文化。郭旭 摄/视觉重庆
03
全面看待作业“熔断”机制,就不能仅仅将其看作是被动的救济手段,而要立足其上,唤起教育者的主动思考。
拿方法来说,人性化、现代化的育人观仍需重申。
跳出对于作业量和质的纠结,作业“熔断”机制,其实也是学校重塑教育观念的契机。
不妨看看以下两所学校采取的办法。华师大附属杭州学校初中部为每名同学发放“三思学历册”。一个本子,却囊括了不同难度的题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而上交的作业本又都一样,就不会有学生因学习进度落后交不上作业,而自尊受挫。
山东省实验小学在倡导作业“熔断”外,还由老师在家长群中“催睡”,提醒孩子按时睡觉,为主动休息的学生颁发“睡眠达人”奖状,从评价体系上让孩子和家长能主动“破卷”,有效保障学生权益。
对机制而言,持续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熔断”等措施才有现实意义。
一些学校“双减”成效不佳甚至“越减越负”,根源就在于属地的教育评价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陈旧,需要通过教育体制机制变革来纠治。
一方面,这需要属地的教育管理部门严控题海战术,依据属地学情考情,多出特色化、本地化、多样化的人才选拔思路,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另一方面,学校也不必胆怯,可将“熔断”等制度当作预警,反思作业设计和一线教学的不足,向课堂要效率,而不是依靠作业来“抠”成绩。
作业“熔断”只是一环,教育提质,需要家校间凝聚智慧与合力。
今年10月,网上流行起“家庭学习桌”模式。一些家庭让学习桌代替电视、茶几,成为客厅“C位”,一家人共同充电,孩子主动学习的热情也得到调动。而一些学校也正在推动分层化作业、跨学科作业、无纸化讨论作业进入作业设计,增进学生的学习效能,值得推广借鉴。
作业看似是校园中的每日小事,但串联起来,却关系着学生十余年的成长,兹事体大。当作业不再捆绑孩子、限制教育、束缚家庭,教育改革也将更有成色。
原标题:作业“熔断”,解忧还是添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