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时代美术馆策划的“能量宇宙”展览12月16日开幕。该展缘起于时代美术馆的多次新疆之行。新疆如此让人念兹在兹,怎样将其美好、将其给予人的那种足以治愈一切疲惫的精神力量传达给更多的人?于是展览应运而生,该展分为“能量·深时上涌”、“能量·空寂相拥”“能量·永生永续”三个部分展开叙事。
2024年夏天,北京时代美术馆组织的采风团一路向西多次抵达南疆,行走于天山与昆仑之间,走过12000公里的采风之路。大家看到远古的冰川存有地球几亿年的气候档案;地壳的地层间包含着海洋痕迹的贝壳群;深邃时间在山川湖泊、高原荒漠中留下巨大纹理……在这个自然能量叠加形成巨大的场域中,西域三十六国星罗棋布,辉煌的文明被记录在一座又一座的古城中,悠远而壮丽。
一粒尘埃中有一个世界,辽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细腻的沙子随着采风人员一起回到北京,新疆如此让人念兹在兹。怎样将其美好、将其给予人的那种足以治愈一切疲惫的精神力量传达给更多的人,北京时代美术馆策划了“能量宇宙”展览,该展览于近日开幕。
采风所见
看见每个鲜活的生命
2009年,北京时代美术馆馆长赵燕带女儿去呼伦贝尔旅游,进入到一个鄂温克家族的村落中,大家且歌且舞,鄂温克族老奶奶歌声极为动人,详谈时却得知,当地年轻人几乎都已离乡去外地打工,灿烂的民族文化靠这些老人艰难守护。赵燕于是决心建立一个平台,一直致力于发掘、保护、传承散落在中国大地即将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最终将其命名为“云中公益”。
前12年,它以“云中之歌”为主题,每年通过主题艺术展、音乐晚宴、互动体验三个部分为大家呈现多元民族文化盛宴;下一个甲子开启之际的去年,它升级为“云中看见”,致力于让中国多彩的民族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行走”是云中系列的关键词。14年来,“云中公益”行走过16万余公里征程,曾助力来自41个民族的近400位民族文化传承者走向国内外文化舞台。
民族文化传承者们
去年开启的“云中看见”去到了新疆的北疆,今年的“云中看见”则去到南疆。
北京时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刘威威介绍,南疆的风情与文化人文特征更加突出,在那里,采风团队看到“原汁原味的新疆”——水草丰美的喀什、宽阔悠久的莎车,各个民族的人世代生活,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等,他们热情好客,“他们随时起舞,随时歌唱,在各种环境中将生命充分燃烧着,你会觉得他们是如此真实,如此鲜活,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精神能量。”
看见“原汁原味的新疆”
无边无际的浩瀚能量
比起今年夏天《我的阿勒泰》中塑造的那个治愈的、田园牧歌般的新疆,刘威威形容,她对于此次南疆采风最大的印象就是热烈、辽阔以及由此带给人的无边无际的浩瀚能量。
刘威威以具体的采风所得来形容新疆带给人的“能量感”:在地理维度上,大家去到慕士塔格峰亿万年前的冰川贝壳山带,它们是新疆亿万年前为海洋的见证。“你会在山石壁上看到一层一层的贝壳,你将清楚地感知到这个地方以前曾经是海底。亿万年的演化中,它沧海桑田,海底变成山脉,冰川化作沙漠。”
慕士塔格峰亿万年前的冰川贝壳山带示意图
刘威威认为,新疆宛如一个充满能量的微缩宇宙,它蕴含着如此丰沛的自然地质的能量,而这种能量也作用于文明、作用于每个具体而微的个人生命:“南疆是多民族聚集之处,不同民族文化延续、保留了他们自身的特点,形成一条条心灵能量贯穿之路。我们被南疆的自然能量所震撼,也见证了传承者们的坚守,被鲜活的生命所传递的精神能量所感染。”
在更为微观的层面上,刘威威介绍了霍金斯提出的“心灵能量”的概念——霍金斯用人体运动力学的技术给予心智的能量级别以量化的测量,认为人的生命体会随着精神状况的不同而有能量强弱的起伏。人的心流体验与对周围的感知,成为一种生命能量,这部分往往是我们习焉不察的。
霍金斯心灵能量图谱
所有的这些感受,让刘威威决定以“能量”一词为展览赋名。
“我们试图还原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震撼力量,这种能量的流转和循环不仅源自于自然的伟力,更源自于人类的坚韧探索与不断创造。”刘威威谈道。
用艺术承载新疆的文化记忆
策展时,刘威威将本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能量·深时上涌”、“能量·空寂相拥”“能量·永生永续”,展览由山川地貌与人类文明叠加的地质能量,延展到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文化能量和生命能量。
刘威威介绍,“深邃时间”是一个地质学的概念,是指用大地视角去看待时间,一万年前与一万年后的世界差别很小,大地时间烙印在地层中,压缩在山体里,时间累积成为可见可触的存在。第一部分的作品中,艺术家就以时间、空间对新疆腹地影响所留下的痕迹作为创作来源。
艺术家王爱君的《昆仑·深邃时间》由2万多颗石头组成,这些石头来自新疆、内蒙等地,艺术家在漫长的时间捡拾收藏了这些石头,“我们用一种医学上做肠胃镜手术的一种细线将其一一悬挂在穿孔的金属板,它全部重约3、4吨,石头的阵雨中,你会直观感觉到每个石头都像从地球深处的地幔上涌而来,喷薄而出。在展览空间中,下面的镜面与上面的互相套照射,也形成一个无限的空间循环。”刘威威谈道。
《昆仑·深邃时间》王爱君
装置《四亿年前是海洋,四亿年后是沙漠》基于双目摄像机模仿人眼间距进行拍摄的自制设备,可左右眼交替观看,双眼同时观看“可以同时看到过去和未来”。
装置作品《四亿年前是海洋,四亿年后是沙漠》
展览的第二部分中,艺术家将新疆的传统、历史与文化记忆转换为一种可见的艺术承载,其中包括当地的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人们生活的习俗等等。
“摄影师傅春的一组作品捕捉了新疆女性的内在精神,作品中既有粗犷的自然之美,也有细腻的情感表达,古城、雪山到沙漠、戈壁,这些元素与人物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画面更加厚重,也更体现着女性的勇敢与坚毅。”刘威威介绍。
新疆女性摄影作品
唐钰涵的《欢愉》捕捉鱼跃出水面的瞬间,运用拼贴和溶解等剪辑手法,将六十多条鱼的跃动编排成三分钟的影像。“一场长久的守候,等待一个自然现象的闪现,艺术家经历了一趟耐性、平静、持久的追寻的心灵之旅,在这一人与自然的能量交流中寻求心灵上的喜悦进而获得平和。”
唐钰涵 《欢愉》
展览的最后一个单元有对未来地球环境的模拟,有对生命延续与循环向前的探究,有对积聚能量、永续发展的思考。科技的发展、生命的繁衍、文化的延续,这些艺术作品也都在不同维度上给出了畅想。
澳大利亚艺术家利亚姆·扬的巨幅影像作品《伟大的努力》,横跨展厅整面墙壁,观众席地而坐,便能沉浸于大海的汹涌澎湃、沙漠的宁静悠远以及高空视角下的风力与太阳能发电站的壮丽景象,深切感受人类为对抗全球变暖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利亚姆·扬 影像作品 《伟大的努力》
以当代艺术语言“转译”
值得一说的是,以往的很多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展览都很“照本宣科”,更多的是将少数民族的工艺品、艺术形式作为非遗、民俗民艺展示,“见山是山”。而当以当代艺术的视角和当代艺术语言去呈现民族与文化时,将发生一种艺术语言的“转译”,将会帮助观众从太过于具体的、朴素的对于民族的认知中脱离,进入到一个更为广大的想象与感受空间。
刘威威认为,多元的展览面貌是对于过往的博物馆主题文献式策展的有力补充,艺术展览需要基于艺术观念的主题表达,并且表现手段也更加多样化,艺术家们也以跨形式、跨媒介、跨学科的方式,用影像、摄影、装置、综合材料等多元形式传递艺术的魅力和能量。
“展览的主题诠释上,当代艺术展的包容性更强,普世性更强,有更大的延展性,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参与、去共情,并引发思考。”刘威威谈道。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就本次展览中的展品而言,刘威威介绍,新疆的纺织工艺很出众,《共织》作品中 LED屏幕背后的数据线与电源线交织成一张“挂毯”,将新疆传统编织图样与数字编程结合,展现了物质属性与数字算法的共存与互动。
《共织》
时代美术馆创办人、馆长赵燕和艺术家朱剑飞联合创作的作品《沧海桑田》把新疆行走中对亿万年地质变化的感悟融入作品。借助程序生成实时影像,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地质变迁仿佛在凝固的瞬间呈现,犹如“一眼万年”。“它回顾了南疆在四亿年中,地理变化从以前的海洋,慢慢变成冰川变成戈壁,变成高山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河流的冰川河流浇灌出了绿洲,上面有了人类的繁衍发展的这种绵延不息的能量感。”
赵燕 朱剑飞《沧海桑田》
关于“云中看见”系列展览,刘威威也谈道:“这是我们每年最重视的一个展览,从组织到最后呈现全部由北京时代美术馆独立完成,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将时代美术馆‘关注时代人文动向、推动文化创新’这一宗旨落地。我们通过展览,将这个时代中最能够引起共情、最想表达的话题用艺术展览的形式呈现出来。”
展览海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