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之上,他挥毫泼墨,笔锋或疾或徐,墨色或浓或淡,肆意流淌的墨痕,瞬间勾勒出山水的轮廓,重墨处山峦巍峨,淡墨处云雾缭绕。随着笔触延展,细节渐次呈现,皴擦点染间,树木葱茏,溪流潺潺,屋舍俨然……观者仿若能踏足画中,领略那静谧悠远的山水之境。
这位正伏案创作的画家就是环县曲子镇孟家寨村郭沟门组一位普通的农民——郭玉龙。
少年有梦 稚笔画出五彩世界
出生于1966年的郭玉龙,仅接受过小学教育。当第一次拿起画笔时,他从不曾想到,自己的一生会与绘画紧密相连,并在这片艺术天地里绽放出别样光芒。
自幼,郭玉龙便对绘画表现出近乎痴迷的兴趣。因条件所限,就读的小学只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程,课余时间,他经常手不释卷,翻看各类连环画册,并一笔一画描摹画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一学期下来,课本经常被他用铅笔画成了“大花脸”。
无忧无虑的求学生活没持续多久,小学四年级时,因家庭困难,他被迫辍学回家。放下书本,拾起羊鞭的郭玉龙心中的绘画梦并没因此而搁浅。广袤无垠的陇东大地,四季更迭的绝美景色,山洼里的一朵野花,一棵小草,辛勤劳作的乡亲们的身影……身边的大自然和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生活点滴,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每当想画画时,郭玉龙就随手捡起一根木棍或树枝在地上画上几笔。他经常沉浸在这即兴的创作里,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着生活之美。
画得多了,他便买来纸张,从素描、速写和工笔重彩入手,自学花鸟、山水、人物及飞禽走兽等画法。“刚开始在纸上画,总担心画坏了,多半画的是斗方和尺幅小些的作品,现在经常画八尺整张作品,有工笔牡丹、工笔葡萄、写意山水等。起初学工笔画时,没有任何技法可言,还用染丝线的颜料染色,结果掉色了,打听后,才知道要买专门的绘画颜料。”郭玉龙笑称。
逐梦之旅 左手锄头右手画笔
郭玉龙的绘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2岁时,他结婚了。婚后,和妻子武彩虹先后生了一儿一女。作为长子,他既要忙农活,又要照顾多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绘画梦最终揉碎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近十年时间,他终日奔波在田间地头和各个工地,做木工活、砌墙、铺地,打短工,来维持捉襟见肘的生活。“那时候,老父亲生病又欠了一堆债,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尽快挣钱还债,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回想起昔日窘境,郭玉龙感慨道。
然而,梦想的种子一旦埋进心里,总会在适当的时候生根发芽,破土而出。
2013年前后,一双儿女长大成人,结婚成家,还在城里买了房。生活有起色后,郭玉龙心头的重担减轻不少,他又拾起了画笔,这一拾,就再也没搁下。无数个深夜,别人早已进入梦乡,他独自坐在简陋的桌前,沉浸在久违的幸福当中,周围一片寂静,耳边只有画笔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
平时,不论何时何地,遇到感兴趣的事物,他都会蹲下来仔细观察揣摩,就连一片被虫子咬出破洞的树叶都要端详半天。“画叶子,画花,不光要观察正面,还要留心其背面形态,以及不同时段、不同光线下的样子。”为学习工笔牡丹画,郭玉龙专门从洛阳买回了一株牡丹花树,种在自家院里。春天开花时,每天自凌晨开始,分时段观察记录其形态。
源于郭玉龙在绘画领域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潜心创作 丹青绘就无尽远方
近几年,郭玉龙忙完农活后,每天至少抽出四五个小时学习和画画。《名家国画技法》《工笔画》《名家山水画》是他常翻看的书,《唐诗三百首》更是他的最爱。凡是诗句里跟仕女和武将有关的内容,他都摘抄下来,反复阅读,揣摩。
除了自学,他还不忘向别人取经。每次听说环县来了绘画名家,无论多忙,他都会去现场。“看人家怎么画云雾,怎么画山,如何布局,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如何进行细节处理。”郭玉龙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笔耕不辍,郭玉龙画了大量的山水、工笔牡丹、人物画,画作赢得了众多同行认可。作品多次在各类展览和比赛中崭露头角,获得奖项。作品《山乡巨变》和山水画《陇山松云图》分别入选决胜全面脱贫奔小康·甘肃陇东农民画作品展和美丽甘肃——甘肃省美术写生作品展。每次参展,展品前都围满观众,大家都被他画作中浓郁的乡村气息和精湛技艺折服。展出结束后,他经常把画作送给当地群众收藏。
随着作品不断被认可,如今的郭玉龙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画家,并于2023年加入甘肃省美术协会。但他依然谦虚如初,“艺术是无止境的,我还需不断学习,提升创作水平”。
艺术源于灵感,创作源于生活。郭玉龙说,作为泥土里“长出”的画家,今后他将一如既往地寄情于山水,取材于本土,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亲民的作品。
通讯员 郭海霞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建荣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