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最近笔者和几位经济学者讨论何谓中国经济学,认为现在是时候初步总结79年来的实践经验,尤其是过去16年的急剧变化,以展望将来,已急不容缓。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美国主动挑起的全方位恶意竞争已16年,手法层出不穷,中国在经济层面要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这基础上理解中国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异同,才能够建立理论自信,有效应对美西方的挑战。
笔者在大学念本科时,主修经济学副修统计学。西方经济学的原理,简单来说有以下十大原则,构成所谓实证经济学:供求平衡,机会成本,边际效益,激励动力,分工协作,贸易互利,市场效率,资源稀缺,比较优势,稳定发展。这些原理都没有理论瑕疵,中国经济学完全可以接受。
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的特性和西方经济学有什么分别?笔者认为,应该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之间的分别。
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绩,堪称前无古人。指导这个经济奇迹产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学理论。它植根于中国大地、有自身的制度、运行和发展规律。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是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的两手。关键是社会主义体制,目标是以民为本,追求共同富裕、有效运用资源、专注综合效益、重视长期规划、致力国家建设,民族命运共同。
换言之,中国经济学重视改善民生和资源共享,避免贫富悬殊和阶层欺压;有别于资本主义体制以市场选择为基础,通过保障资本自由来维护拥有资源的阶层的发展利益;顺从资本自由的运行和发展规律,让资本放任、积聚和扩张,导致资本集中、富者越富。
中国经济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最近的讨论认为:中国经济学应该检视六大生产要素(统称新质生产力)。除了对传统的土地、人力和资本三方面要赋予新质内涵之外,还需要加上对资源、能源和动能,赋予新质生产力的地位。就笔者所知,国内近期确定的中国经济学教材包括以下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微观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学、中国发展经济学、中国金融学、中国财政学、中国开放型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是中国经济学的九个学科分支。
中国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及其实现形式。目标是要在社会主义(整体效益,公平公义,廉洁公正,民生至上)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经济发展。
笔者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经济学对当代中国经济的分析重点在哪里?可以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制度分析,是否适应和能否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效率和效益分析,涉及资源配置效率,投入产出效益,聚焦到分配是否公平合理。三是发展动能和能源分析;动能(火车头作用)的集聚和能源(绿色可持续)的供应。动能和能源都属于高质生产力范畴。能源涉及以绿色新能源替代火力发电,聚焦水力、风力、地热和核能。动能涉及制度动力、需求侧动力和供给侧动力。四是经济安全,包括实体经济(生产及制造)和虚拟经济(金融及财政)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要确保宏观均衡,预防外来冲击,建立拒止系统,管控金融风险。
中国经济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据具体国情和实践经验,揭示其特点和规律,目的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不可以只为少数人谋利益,而是要照顾到全国人民的整体长远综合利益,政策的着力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全体人民服务。这就是中国经济学的精髓和核心。这样理解的话,完全颠覆了如今在大学课堂上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整套理论。西方经济学自诩是实证经济学,有其"普世规律"(例如市场无形之手、政府干预需求、调节货币供应),"放诸四海而皆准"。中国经济学的根本命题是着重实证,但更有方向性:为了全国人民福祉的最大化,致力财富产出和分配的综合平衡,因为不患寡而患不均,要确保生产力不被任何个别利益集团绑架,必须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谋求包括各个利益群体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福祉。知易但行难,知难才行易;关键是要有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建设:以发展高新质生产力、增进人民福祉、以全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谋求共同富裕,不偏袒个别社会阶层。这方面没有先例可循,对西方经济学不能全盘照搬,但亦不可以全盘否定,一定要择优舍劣。
中国经济学要能够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平心静气地分辨清楚,公营和民营如何平衡配合,怎样发展生产力和追求共同富裕,国企和民企怎样在各自领域各展所长,既平等竞争,又能够互相配合、共同发展。中国经济学一定要另辟蹊径,有别于西方经济学,以现实为依据,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作出理论的解读。笔者相信,中国经济学的土壤已足够肥沃,现正破茧而出,行将发挥主流作用,假以时日,将成为有中国特色的、足以经世致用、经国济民的大学问,供发展中的国家参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