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壮丽史诗,长征是现代中国的一面精神旗帜。1934年10月,江西于都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见证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启程。1936年10月,宁夏将台堡作为红军长征最后会师地,见证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征的伟大胜利。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的第一站,冒雨专程来到将台堡。在这里,他意味深长地说:“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2019年5月20日,在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广场,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现在我们正走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往开来再出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征沿线各地的广大干部群众回馈时代呼唤,承继红色基因,持守“长征永远在路上”的坚定信念,以火热的激情和蓬勃的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奋进画卷,奏响高质量的发展凯歌。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5周年,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今年6月,在中广联合会的精心指导下,由宁夏广播电视台联合江西、广西、贵州广播电视台共同实施,以新模式展开新探索,创作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系列专题片《从于都到将台堡》;今年10月,该节目顺利创作完成并通过全平台播放,受到各方专家、社会公众广泛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部高质量的文艺创作,达到了精品创作的要求。我常说精品就要体现“三精两力一检验”,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创作精致,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从于都到将台堡》不仅充分体现了文艺精品的创作标准,同时呈现出“四个突出”的显著特征。一是突出回顾了长征苦难与辉煌的伟大历程;二是突出展示了长征沿线今天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三是突出了各地为宣传长征的红色历史所做的大量工作;四是突出宣传了跨越时空的建党精神和长征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好创意,一次好时机,一路好资源,一个好团队”以上“四个一”全部叠加成就了一部好作品。作为一部用今天的视觉语言讲述长征辉煌历史、观察当下巨大变化的优秀作品,《从于都到将台堡》的创作实践,主要从四个方面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

一、贯通今昔:溯历史启示今朝,述当下响应往昔

从《于都到将台堡》全篇共六集,分别为《将台堡回望》《于都再出发》《又见一江水》《而今从头越》《天堑变通途》《永远在路上》。

每一集都与长征沿线重要节点遥相呼应、形成共振。再以历史为经,讲述各个节点上发生的长征故事;复以现实为纬,纵览各地当下的发展变化和生动情状。

溯源历史,重在突出特点、启示今天;相对应的,叙述当下也响应往昔,让历史与现实时空交错,内在逻辑彼此贯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第一集《将台堡回望》,就以毛主席“吃土豆,话初心”作为历史线索,呈现共产党人为百姓谋幸福的初心;这一历史线索延伸到现实时空,顺理成章就带出了一系列的“宁夏故事”:红军寨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精神;多年前传下来的红军粉,至今仍在造福百姓;闽宁协作让“干沙滩”变身“金沙滩”,让西海固从“苦水之苦”换成“生活之甜”……,“初心”二字以内在逻辑的方式贯穿全篇、连接今昔。

同样的,第二集《于都再出发》由长征出发之际老百姓对红军之“亲”,再到当下共产党为回报老区百姓、增进人民福祉而努力发展各项事业,一个“亲”字形成这一集的骨干线索。第三集《又见一江水》的“勇”,第四集《而今从头越》的“转”,都充分发挥了贯通今昔、画龙点睛的主线作用,强化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和受众的共鸣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联动万里:数省区紧密协作,长征路同享共赢

在节目创作方面,《从于都到将台堡》涉及的长征沿线采访人员多、拍摄点位多,行程路途偏远、协调难度较大。

为此,创作团队采用“合纵”方式,借助广电区域合作优势,与江西、广西、贵州、四川、甘肃、陕西等多个地方的省、市电视台密切协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有效提高了创作效率,提升了创作质量,保障了节目的顺利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平台传播方面,《从于都到将台堡》在立项之初就与多个省级电视台建立了传播联盟。节目制作完成后,在宁夏、江西、贵州、广西卫视晚间黄金档播出,同时在宁夏广播电视台、江西广播电视台、贵州广播电视台、广西广播电视台的抖音、快手、西瓜视频、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多个新媒体账号同步播出,并推送节目预告、幕后花絮和精彩片段,发挥碎片化传播优势,覆盖了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实现了更为深入和多元的传播效果。

三、开阔视野:多角度观照时代,大空间探问变化

《从于都到将台堡》的创作立意,是以历史作为叙事由头,重在呈现新时代的新变化。

呈现新时代新变化,需要多角度观照、多维度探寻。创作团队围绕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主要针对红色文化的传承、美丽生态的打造、致富振兴的演进、创新发展的成就和民族团结的样貌等几个方面展开叙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叙事空间上,涵盖了长征沿线城市、乡村的多个代表性区域和点位,包括了多个典型突出案例,涉及了科技研发、生产制造、农牧、旅游、餐饮、文创等多个产业。

比如:宁夏银川闽宁镇的脱贫致富,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全国先河的跨省区水权交易,江西于都现代服装产业园的科技赋能,广西兴安华江瑶乡的红色旅游,贵州遵义老三线企业的科技转型,贵州遵义辣椒市场的与时俱进等等。

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了新时代的理念之新、路径之新、产业之新、面貌之新,让受众在广阔的现实时空背景下,见证长征沿线的崭新面貌,感受当下中国的巨大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深挖细节:小切口生动叙事,用温度触碰心弦

《从于都到将台堡》作为纪念长征出发90周年的专题片,选题重大、内容覆盖广泛,一部大选题、多视角的作品要想呈现更多的生动性,达成更强的传播力,除了从大处着眼,还要从小处着手、以细节切入。

采访、拍摄过程中,创作团队深入发掘故事细节,敏锐捕捉人物情感,通过有温度的讲述和解读,以触动人心,实现受众对于节目表达内容的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讲闽宁镇的“变”,通过一个闽商的故事来表现。陈德启历经多年时间,在10万亩荒滩上,种植了500万棵杨树,并最终打造出了一个提供大量就业的葡萄酒种植基地。

讲于都人民和共产党的“亲”,发掘了百岁老人段桂秀苦等红军丈夫数十年的故事。老人虽然没能等到丈夫的归来,足可欣慰的是,她等来了共产党承诺给于都人民的幸福生活。

独特的故事、丰富的细节,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了宏大事件背景下的个体生命温度,也让受众记住了他们的真挚情感和真切诉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通过精细的创作和广泛的传播,《从于都到将台堡》这部专题片不但收获了良好社会效益,更让创作团队对于红色题材作品如何既在立意层面提升高度,为下一步发展长征沿线的红色旅游创造良好条件,又在视角方面展开广度,还在叙事层面把握温度上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也为今后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提供了足可借鉴的方法与良好的实践经验。

(朱虹在大型融媒体项目《从于都到将台堡》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