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被我们珍藏的玩具,一直都在守护我们,那颗永恒不变的童心。
——女同事说
点赞、在看,顺便★标俺们
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
还记得央视少儿频道的董浩叔叔吗?
你曾经给董浩叔叔写信分享过自己的烦恼吗?
30年过去,董浩叔叔拿出尘封的信件,想要看看当年的“孩子们”如今都过得怎么样了,儿时的烦恼后来都解决了吗?
“小邓同学”当时给董浩叔叔写的信件
图源:来自网络
看着当时的信件,许多网友都在感慨:原来儿时的烦恼,竟然这么简单。
30年之后,董浩叔叔的账号又重新成为这群“孩子们”倾诉烦恼的地方。
成长里很丰富,有数不清的东西,比如泪水、辛酸和烦恼,有日夜兼程、聚少离多、甚至也有生离死别。
但童年很简单,有朋友、学校、糖果、零食,还有玩具。
01
每一个玩具,都有灵魂
有网友说,小时候没有网络,可是每天都玩的开开心心,一些现在看似无聊和简陋的玩具,曾经都被自己视若珍宝。
它们陪我们一同走过了许多时光,成为了我们难以忘怀的快乐。
比如,以前风靡学校的水中套圈游戏机,现在的文具店已经难觅它的身影。
上课偷偷折五角星,差点儿被老师发现,还会记得在每一颗星星里写上一句话,当折了满满一罐的时候,那种满足感,比考了100分还要骄傲。
一个拥有自动变形功能的变形金刚,不知道当时让多少同学羡慕!为了买它,攒了一个礼拜零花钱。
每天放学后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去参加悠悠球大赛,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个炫技的动作,愿意练上两个星期。
长大后的我们,有了手机、有了电脑,更多丰富多彩的乐趣像潮水一样涌入我们的视野,但仍然无法代替它们带来的那种感觉。
它负责我们的快乐,也负担着我们的烦恼。
那些不能告诉爸爸妈妈的小秘密,那些睡不着的夜晚,它是我们最忠实的听众和伙伴。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阿贝贝”(安抚玩偶)。
有博主晒出了陪伴自己16年的玩具小狗。
一年级的时候,和外婆在精品店选中了这只小狗,她还给小狗起了名字“马可”。
后来,自己发现每天晚上只有抱着“马可”才能睡着,不管是一个人睡,还是和妈妈睡,甚至和男朋友一起都需要它的陪伴。
所以,无论自己去哪里,只要超过两个晚上,她就必须带上这个小狗,如今“马可”也成为了一只阅历丰富的小狗了~
即便小狗的耳朵已经被她盘包浆了,眼睛也掉了,但是自己还是觉得它是世界上最英俊的小狗!
图源:小红书@AAAda
在每一个“孩子”心中,这些玩具才不是一个填充了棉花的布偶,也不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物件,它是家人,更是朋友。
图源:小红书@疯狂原始羊
即便它们旧了、坏了,我们也长大,不那么需要它了,也还是舍不得将它丢弃,因为它的存在,代表着童年,代表着世界上最纯粹和简单的美好。
02
成年人,其实更需要玩具
小时候,我们对玩具充满了热情,长大后,我们仍然渴望玩具。
据不官方统计,现在有7000万成年人会给自己买玩具。
盲盒、乐高、还有现在几乎人手一个的“情绪搭子”Jellycat(源自英国的玩偶品牌,又名“吉利猫”),它们轻松占据年轻人市场,正是依托于成年人的这种玩偶情结。
这些玩家会在抖音、小红书、豆瓣等平台上分享各种“养娃”经验,包括玩偶衣服的制作、搭配,玩偶的清洗、修补。
小红书上,有一个名为“uu毛茸茸的好朋友”的博主分享,她也是玩偶的超级粉之一,一开始是让妈妈给她玩偶们织毛衣,晒图之后受到网友喜欢,逐渐走上了开店卖娃娃衣服的道路。
博主给“娃娃们”穿上了自己织的毛衣
图源:南风窗
去年圣诞节期间,她根据节日特色给玩偶的织了圣诞款围脖,还有许多网友像她一样,热衷于打扮自己的“娃娃”,甚至还要求博主制作“定制款”。
有人会带着玩偶去旅行、吃饭、看电影,还有人给每个玩偶定制了“人生故事”,为它们精心上户口。
玩家给“娃娃们”定制的“户口本”
图源:南风窗
“情绪搭子”“家人”“养娃”等名称,不只是代表着玩家们的“痴迷”,或许更是一个时代的症候——我们为什么如此需要玩具?
有研究从商业的角度给出了答案,酷爱买玩具,其实就是一种情绪消费。
然而,“如果说情绪消费的远因是消费主义,那么近因则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中给自己寻找安慰。”
进入了“卷来卷去”的社会,我们越来越发现,生活处于一种被不确定性包裹的状态之中。工作、家、甚至人际关系都是流动的。
不确定性带来了不安全感,当我们晋升不顺、情感受挫、遭遇生活困境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难受。
这种感受会让我们厌恶身边的一切,把自己藏进与世隔绝的地方,企图在这一方小天地寻求片刻的安稳。
毛绒玩具,无疑承担了树洞的作用。它有柔软的手感和可爱外观,能够触发积极情绪,减轻焦虑和压力,还能无条件倾听我们的烦恼和秘密,与我们分享内心最深处的感受。
还有人说,自己对玩具如此痴迷,是为了给遗憾的童年一个交代,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这样的感受——童年报复性补偿。
豆瓣小组“大人也需要玩具”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也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喜欢开始收藏一些玩具,想起小时候父母很少给我买喜欢的玩具,这算不算一种自我养育,对童年的一种弥补?”
她想起小时候,自己经常会听到身边年纪大的长辈说,女孩子家家玩什么玩具,玩什么奥特曼,玩什么车。
可是只有外公莫名地支持自己,每一次见面,都会给自己买奥特曼,买各种玩具。只有外公喜欢每一种性格的自己,他不会去刻意说像男孩子一样的性格不好,也不会逼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
图源:豆瓣小组
小时候对玩具的憧憬,变成了现在的补偿,因为自己终于有能力成为真正的自己。
“在这里,你可以设定每一个玩具的特性,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可以让他们做自己的英雄。”
不论是情绪消费,还是童年报复性补偿,我们喜欢的玩具多种多样,与玩具的互动甚至也“千奇百怪”。
但有一点,大家都一样。
那就是,所谓“大人”,其实都是长大了的“孩子”,即使年龄和阅历变化了,但我们仍然有一颗童心。
03
“小时候真傻,居然盼望长大”
小的时候,我们总是盼望着长大,长大后才知道,成长总是苦与乐交织。
我们对玩具的留恋,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我们对童年无忧无虑的留恋。
玩具,不仅仅代表着我们内心渴求的那种安定,它是万千个属于童年美好的具象化身:
或许是放学后成群结队的朋友;或许是记忆里仍然年轻,有着健康体魄的父母,时常在我们耳边唠叨着爱;
又或许是上课铃响之后,闹哄哄的教室,沉甸甸的好似写不完的作业本……
这些化身太多太多,任何一个属于童年的时刻,好像都充满了阳光。
然而,现实是我们距离这段美好,已经非常遥远,只能感叹一句:小时候真傻,居然盼望长大。
斯皮尔伯格最著名的影片之一——《E.T.外星人》,形容的就是我们内心中“长大”与“不想长大”之间的矛盾。
片中的外星人有着怪异的长相:大大的眼睛,两只长长的手臂,它虽然不懂人类的语言,却和主角这个孤独的人类小男孩,拥有了某种奇妙的心灵感应。
小男孩难过的时候,E.T.会变得忧郁;而当E.T.生病时,小男孩也会跟着不舒服。
孤单的小男孩和孤单的外星人,都因为这份懂得而变得不再孤单。
图源:电影《E.T.外星人》
然而,E.T.最终还是被大人发现了。他们不顾孩子的苦苦哀求,无情地抓走了E.T.。
最后,外星人飞船再度降临,这份友谊也走到了终点。
电影中,人类小女孩告别E.T.这一幕打败了《泰坦尼克号》,被评为电影史上最催泪的场景。
图源:电影《E.T.外星人》
无数观众曾经为此不顾形象地痛哭。
或许,我们都看懂了电影背后的深意。
我们不是为了E.T.的骤然离别而流泪,而是因为我们也有一段这样奇妙的时光。它的离开,代表着我们不得不放下天马行空的幻想,接受“长大”的现实。
我们要变得独立、变得理性,去应对成长中将要面对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在某一刻,我们甚至需要摒弃天真,用现实而又有些虚假的面具,隐藏起内心的脆弱,伪装成一个“成熟的大人”。
蔡康永在一期《奇葩说》结辩时说:“长大是一个扫兴的过程。”
仔细想想,他说的“扫兴”,确实没错。我们住的房子里,没有能塞下一个圣诞老爷爷的烟囱;那些沉默的玩具们,不会在每天夜里复活;吃遍了很多美食,好像都不如放学后的一根淀粉肠那么美味。
我们或许不会在平安夜满怀期待地睡着了,也不会耐心地蹲在夕阳下的土地上观察那颗小小的幼芽,还以为时光很漫长。
那些细碎到不能再细碎的快乐慢慢被扫掉,取而代之的是安静地压在我们的眉角上、藏在我们拔高的身体里、显现在我们日渐平和的心态上的成熟。
但是,长大,或许也没有那么让人悲伤啦。我们也在成长途中收获了很多。拥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可以守护自己想守护的人和事,也看见了比小时候想象里更宽广的世界,结识了更多的人……
重要的是,虽然很多东西随着童年时光一起流逝了,但我们依然有所保留。
图源:电影《玩具总动员》
这些我们珍视的玩具,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给予我们一方小小天地,守护着我们的童心。
它让曾是孩子的我们,依然能在长大的种种辛苦里,找到快乐和天真;
也让我们无数次在生活中跌倒后,还能再一次爬起来,埋头往前。
参考资料:
1.chill玩家:Jellycat:成年人戒不掉的情绪搭子
2.开菠萝财经:孤独的年轻人,戒不了Jellycat
每日互动
说说陪你最久那个玩具的故事吧?
评论区告诉我8~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