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烤橘子、烤红薯、烤栗子

只要打开取暖器

家里也能“围炉煮茶”了

这段时间

一些社交平台上

出现很多“花式取暖攻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交平台上出现各种“花式取暖攻略”

不过

这样使用取暖器真的安全吗?

“勿作他用”并非多此一举

其实,很多取暖器上都有“请勿覆盖”“勿作他用”等提醒。但社交平台的“攻略帖”对此置若罔闻,并将取暖器“开发”出烤食物、烤衣物等新作用。

实验证明,这样做风险极大。

近日,消防部门按照网传“攻略”进行了实验:消防员将一个功率为450瓦的电取暖器翻倒后,在防护网上放新鲜的猪肉、腊肉和虾,随后,打开取暖器后用测温枪测温。1分钟后,取暖器内部发热管的中心温度竟高达600℃;大约过了5分钟,放在取暖器表面的肉类开始“滋滋”冒油。这时,惊险的一幕发生了——油脂滴落到取暖器的发热管上,瞬间就产生了火花。消防员表示,600℃已经超过了油类燃点,而油和电热管一接触就会产生火花,火花飞溅,有很大的火灾风险。

此外,一些网友在电暖器外罩一个铁网或者烧烤时包上锡纸或烤盘,看起来安全性增加了,其实隐患依然存在。

实验证明,这种做法同样不可取。因为取暖器周边温度很高,除了衣物外,如果还存在其他易燃物,也有被高温烤焦、点燃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衣物、纸张在距离电暖器约10厘米的位置,烘烤时间一长,表面就会出现变焦的情况。而火灾往往在一瞬间发生。所以,消费者不能心存侥幸,用取暖器烘烤食品、衣物等。

存在低温烫伤风险

如果说各种取暖器带来的风险与高温有关,那么每年冬天,因为“低温”引发的人身伤害也不少。最常见的低温烫伤风险,来自各种形式的热水袋、“暖宝宝”。

每年都有医院发布提醒,告诫大家当心热水袋、“暖宝宝”等引发的低温烫伤。

医生说,这类低温烫伤有点像“温水煮青蛙”。具体来说,当人体局部长时间接触高于45℃的温度时,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就会逐渐适应这一“低温”,不会引起痛觉反应。长时间后,这种温度容易引发皮下软组织等深层烫伤,虽然痛感不明显,但是伤害很大,皮肤会出现红肿、水泡、脱皮等症状。婴幼儿、老人、糖尿病患者等人群对温度不敏感,更是低温烫伤的高发群体。

目前,“暖宝宝”等产品无强制标注,只有推荐标准和团体标准,而相关标准中提到的温度并不低。比如,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一次性使用“暖宝宝”,温度特性要求是最高温度不高于70℃,平均温度不小于48℃。

医生因此建议,不要长时间或睡觉时使用热水袋、“汤婆子”和“暖宝宝”。如果一定要使用,必须注意使用时间,或套上布罩。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市面上还出现一种“暖手宝”。有带货主播宣称,“暖手宝”特别适合读书的孩子,使用后“一天写字都不冷”。其实,“暖手宝”与同样能自发热的“蒸汽眼罩”相类似,只是做成了无指手套的形状,可套在手上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很多带货博主在吆喝“暖手宝”

不过,记者查询后发现,“暖手宝”没有强制标准。而参考可直接接触皮肤的“蒸汽眼罩”等产品推荐标准,这类产品平均温度在40℃至53℃,最高温度在50℃至60℃。

根据这一温度,不要说是皮肤娇嫩的孩子,即使是成年人,长时间使用,也存在低温烫伤风险。所以,对于带货主播的宣传,家长们一定要留个心眼,谨慎消费。

编辑:文茜婷

资料:上海网络辟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