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 题:“新家热乎又安全”——多地推进灾后重建见闻
新华社记者周圆、多蕾
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是一项硬任务。
日前,记者跟随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组织的“重建家园 温暖过冬”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甘肃省积石山县、辽宁省建昌县和青海省民和县,实地探访灾后恢复重建进度、受灾群众温暖过冬保障情况。
积石山县,一场大雪刚过,寒凝大地。在大河家镇四堡子新村集中安置点,村民韩少明一大早热得只披着件单衣。
“家具家电陆续到齐,老家移栽过来的花都存活了下来,新家越来越像样了。”记者来到韩少明家时,他正布置新买的柜子、查看花草的长势,屋内屋外忙活。亮堂的小院内,印有“乔迁之喜”的窗花格外醒目。
去年积石山6.2级地震中,韩少明家的房子被损毁。通过政府补助15万元、贴息贷款10万元,再加上自筹的5万多元,他选购了集中安置点内这栋128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本以为新房要在明年才能建成,但让他惊喜的是,从破土动工到建成交付不到7个月的时间。10月底,一家人赶在入冬前搬进了新家。
住有所居是关键,保暖保供是重点。外墙做了保温、楼上楼下各配有一台空气能热风机、取暖高峰时段的电价只有市场价的一半……韩少明向记者细数新家的取暖情况,相较往年烧煤取暖,入住一个多月以来,他最大的感受是“新家热乎又安全”。
“我们把受灾群众如期搬入新居作为全年最大的民生工程,全力推进居民住房建设,绝不能让群众在板房里过冬。”积石山县县长马占彪介绍,目前全县13个集中安置点、10015套房已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维修加固和原址重建任务也全部完成。此外,将楼房安置点集中供暖、平房安置点清洁取暖“煤改电”项目以及特殊困难群体临时救助相结合,多措并举保证群众温暖过冬。
灾后重建,生计问题是一件大事。
建昌县养马甸子乡是有名的“香菇之乡”。“家家户户的收入基本都指望香菇。”养马甸子乡党委书记姚玉会介绍,今年8月,受特大暴雨引发洪灾影响,全乡近3000个香菇种植大棚中,约1030个进水,136个倒塌。
灾情发生后,当地干部和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到大棚抢运菌棒、排水清淤;请来专家现场指导处理泡水的菌棒;县里补助每个受灾大棚10000元;建起香菇直播基地,每天能卖出2000多斤香菇……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全乡受损大棚在9月份全部完成重建。回流水村村民高登丰的大棚在9月上旬就修复完毕,走进他家大棚,一朵朵香菇升柄展伞,肥硕饱满。眼下,他雇了几位帮手几乎是一天一摘,“除去菌棒、人工费用,今年和往年一样挣10万元不成问题。”
灾后重建既着眼当下,也谋划长远。其中,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重中之重。
在民和县赵木川村,村头新建起一座应急小站。站内,救生圈、手电筒、家庭应急包以及用于叫醒叫应的锣等各类抢险救援物资整齐排放在货架上。“村上还建起一支十多人的应急小队,应急管理部门会定期举行救援技能培训,组织全村演练,我们安全感充实了不少。”应急小站负责人赵忠生说。
几十公里外的民和县第二全民健身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屹立在入口处。体育场一角加盖起应急指挥室、应急饮用水箱、医疗室、厨房等功能性用房。经过扩建改造,这里能同时容纳约2000人,并能在一段时间内保证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一年来,我们总结梳理抗震救灾工作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批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项目。”民和县应急管理局局长陈文合介绍,目前全县已建立应急小站20个,设立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36处,有力提升了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灾后重建,更多力量正在汇集。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已全面启动2024至2025年度全国冬春救助工作,并会同财政部下拨52.72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12月19日,2024年全国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暨冬春救助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部署救灾救助和岁末年初冬春救助工作。
应急管理部救灾司救灾处副处长李群介绍,今年全国受灾群众冬春需救助人数为3088万人,接下来将指导地方抓紧分配下拨中央冬春救助资金,确保在春节前将资金全面发放到户到人,让受灾群众能够安全温暖地过冬、过节。(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