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体操冠军吴柳芳社交平台账号解禁,粉丝量暴增至631.8万,其退役后凭借“国家运动员”标签“擦边”之事再度引发热议。

截至目前,该事件全网信息总量共64.5万条,累计热搜词条112条。微博相关话题225条,阅读量累计超5.5亿次,互动量超45万次。

(舆情热度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舆情热度图)

该事件网络舆论主要围绕“吴柳芳擦边”“退役运动员何去何从”“吴柳芳、管晨辰疑似炒作剧本”“吴柳芳账号一夜涨粉150万”等话题展开。

01.事件脉络

(事件发展脉络及数据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发展脉络及数据图)

事件梳理及发酵过程

▲11月23日,管晨辰在吴柳芳舞蹈视频下留言后二人拌嘴,其对话引起舆论争议;

▲11月23日晚,吴柳芳致歉;

▲11月24日,吴柳芳社交平台账号被禁止关注;

▲11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及柳州体育局回应称“已关注此事。”

▲11月25日,管晨辰称愿为冲动致歉,但拒绝为其言论道歉;

▲11月27日,浙江共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吴柳芳“擦边”视频号外的生活,我们来讲一讲》一文引发舆论反转;

▲12月1日,吴柳芳社交媒体账号解除封禁,其粉丝量一夜涨粉近150万,再次掀起舆论热潮。

02.传播分析

事件峰值传播速度为832条/小时。

传播主阵地主要以微博、视频、头条号为主,共占比79.8%;参与人群主体为社会公众,共占比94.7%;其次为资讯媒体,共占比2.5%。

传播媒体中,环球时报、南方周末、上观新闻、凤凰网等主流媒体及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资讯媒体均参与了事件传播。

(媒体占比及平台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体占比及平台分布)

03.舆论聚焦

1、媒体观点

(1)吴柳芳有权选择自己的标签

凤凰网体育:举国体制内的运动员的身份属于运动员自己,是否贴上“国家运动员”的标签选择权在自己,不能忽视运动员个体的主体性,更不能定义他们是体制的附属品。

(2)以“擦边”博取流量并不可取

南方周末:吴柳芳作为退役体操运动员,选择利用自己的体操背景,从事网络主播职业无可厚非。若能将舞蹈与体操元素更好地融合起来,打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博取关注和涨粉并不难;但如果幻想走捷径,明目张胆搞“擦边”,最终只能弄丢自己的“形象”,得不偿失。

(3)应当反思退役运动员的支持体系

上观新闻:大部分普通运动员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技能储备去应对职业转型。缺乏系统性培训和支持让他们更容易走向流量化的道路。优秀运动员在退役后如何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定位与价值,这也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2、学者观点

(1)文明不是盯着别人的边,而是守住自己的边

原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曹林:试图将边界前移,将不可能明晰的标准刚性化,用一个刚性标准对弹性“擦边”进行规训,使“擦边指控”成为一个道德大棒,甚至加码为一种“荡妇羞辱”,这真不是一件好事。文明的第一要义,是自己守住自己的边界,尊重彼此的权界,不越过这个边。

(2)不能用双重标准去要求吴柳芳

知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判断事物的标准是从有没有违法和有没有违背公序良俗来决定,如若两点都不违背,怎么做都是人家的自由。不能因为吴柳芳贴着“国家运动员”的标签,就用双重标准去对待她。

3、律师层面

(1)吴柳芳行为若未触犯法律,无需受到指责

北京大成(石家庄)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叔凡:吴柳芳的行为并不违法,强调“法无明文禁止即自由”的原则。只要吴柳芳的行为没有触犯法律底线,就不应受到指责。

(2)应注意吴柳芳“擦边”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标准

芙蓉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平凡:短视频平台主播“擦边”的法律界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违反公序良俗,二是侵犯他人权益,三是违反法律法规。吴柳芳的视频如果违反了这些标准,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

4、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舆论聚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退役运动员也应有个体自由;

(2)认为有损国家形象;

(3)吴柳芳是普通奋斗者的缩影;

(4)应该保障退役运动员的支持体系;

(5)吴柳芳选择擦边是走捷径;

(6)质疑管晨辰和吴柳芳mcn公司老板炒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舆情洞察

1、双重身份带来的撕裂感

在本次舆情反馈中,公众所产生的舆情主要围绕着“曾经的体操运动员转型擦边”这一事件。有网民发表评论称:“她本人主动地带上国家体操队运动员的标签为自己制造反差感,增加流量。这就触及到一些人对于国家队运动员本身带有的国家形象的滤镜。这就跟为什么当网红穿医疗职业者服装,或者带着律师、老师、护士、警察等等已经被赋予特定的正义化的标签时,会引发特别大的舆论效果的原因。”

不难看出,吴柳芳深陷舆论风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双重身份带来的撕裂感。她的第一重身份,是曾经的体操运动员,代表国家出战,荣誉加身;第二重身份则是迫于现实生活压力下转型为“擦边”网络主播的普通人。

社会公众对这两重身份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方面,公众对吴柳芳体操运动员的身份寄托了对体育精神的敬仰与追求,视其为榜样与楷模。当她以这一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公众自然希望她能维持这种形象,保持高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当她以网络主播的身份出现,公众往往难以接受这种身份的巨大落差。

在公众的认知里,冠军的形象应是正面、积极且充满正能量的,这种“擦边”行为似乎与公众心中的预期背道而驰,违背了公序良俗和社会道德规范。公众会觉得曾经高高在上的冠军形象被低俗化、商业化,从而引发广泛的质疑与批判。这种双重身份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横亘在公众的情感与认知之间,直接导致了舆论的强烈反弹与风波的持续发酵。

2、擦边何以成为吴柳芳改变命运的选择

对于吴柳芳事件,《环球时报》评论称:“严控擦边视频,应从算法上第一时间锁死”。公众开始热议,为何在互联网擦边,会成为吴柳芳改变命运的选择。

自古以来,人性对于情色内容的需求客观存在,人性天然会对情色内容感到刺激,而擦边正中大众的爽点,隔靴搔痒雾里看花,在公序良俗的边界游走。

这种需求本身并无对错之分,但它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变得尤为明显。在经济利益和平台的鼓动下,擦边正盛行。对于吴柳芳而言,“擦边”或许是她迫于现实生活压力的选择,所以公众去同情吴柳芳,实际上是在同情那个努力生活无法跨越阶级的自己。但不能因为这一原因就忽略其擦边之举的本质,选择擦边也是选择了一条捷径。

擦边的流行是资本驱动下的人性游戏,努力工作带来的回馈已经比不上擦边。当谈论吴柳芳擦边自由的权利时,更要谈论其自由的限度。吴柳芳作为公民,拥有擦边自由的权利,但这一风气绝对不值得去推广和鼓励。擦边并非是一个可以合理化的东西,如果任由其蔓延,互联网将不可避免的成为低俗的环境,挤压的是正常网民的生存空间。

而如今,吴柳芳粉丝激增至600万,这已经变成了一场庆祝自由和民意胜利的狂欢,当自己无法改变现状,就去用流量托举吴柳芳跨越阶层,参与全民造神的游戏,选择性的忽视“擦边”本质上意味着什么,这是否是对努力生活却无法改变现状的人的又一次无情嘲笑。当擦边成为一个普通人跨越阶级的最快路径,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3、建立健全退役运动员支持体系

为何曾经的世界冠军,如今却需要擦边来博取流量,改变生活现状?有不少网民在面对吴柳芳事件时,不可避免的谈到了邹春兰——昔日风光的世界冠军退役后却沦为搓澡工。吴柳芳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运动员退役后转型的思考。运动员退役后如何选择职业道路,如何平衡曾经的运动员身份与新的职业形象,以及如何发挥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再就业激励制度等问题成为了关注焦点。

在吴柳芳事件舆论发酵时,国家体育总局和柳州体育局在11月25日做出了回应。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已经关注到了此事,由于吴柳芳是退役运动员,领导也还在研究怎么去处理和解决。”

实际上,上级有关部门早已注意到了运动员退役后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在2023年3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体育教练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到了拓宽职业通道。“完善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运动队、各级体校和大中小学校担任教练员制度,加强对优秀运动员从事教练员工作的特点归纳、引导和培养。”

而在教育系统层面,也对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提供了支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10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了“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

退役运动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付出了许多努力与艰辛,值得尊重。为国家、为人民创造了巨大价值的退役运动员人群,也应该得到更多关注的目光。希望通过吴柳芳一事后,有更多专家来研究、体育行业也更积极地关注,怎样让运动员在退役后的“下半场”人生故事有更好的活法。

【参考文献】

南方网:前体操冠军账号被禁止关注,对“擦边”亮红灯;

上观新闻:吴柳芳“擦边”是对还是错?流量时代的“冠军”该有更好的归宿;

凤凰网:凰家看台|谁说吴柳芳不可以贴“国家队”标签;

环球时报:算法不是算计,必须严控“擦边视频”;

新浪财经:体操冠军吴柳芳被奥运冠军管晨辰批评为“擦边”后粉丝暴增!专家解读主播“擦边”边界;

曹林:文明不是盯着别人的边,而是守住自己的边;

马光远:为什么模特可以,体操运动员就不行;

【数据来源】

食安工委舆情大数据研究室、知微数据、微博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