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考察考古发掘现场
2024年12月16~17日,由天津市文物局指导,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十四仓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专家咨询座谈会”在武清区河西务镇召开。会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钱国祥研究员、中国建筑研究院资深总规划师陈同滨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原博物馆司司长孟宪民、天津市政府参事室原副主任陈雍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教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原召研究员、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黄信研究员、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孙勐研究员等8位国内考古、建筑考古、科技考古、运河考古、文物保护、建筑遗产保护规划领域专家参加。
十四仓遗址2024年考古发掘区全景
十四仓遗址位于武清区河西务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9月至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对十四仓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工作。本年度最主要的发现是完整揭露出1座元代漕仓仓厫建筑基址,并通过重点考古勘探确认一组由12座建筑基址组成的漕仓院落遗址。该遗址布局清晰,规模体量巨大,属国内同时期同类型考古遗存的突破性发现,为元代运河漕仓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古实物资料。
元代仓厫建筑基址内磉墩剖面
与会专家在实地考察考古现场、观摩发掘出土遗物、听取发掘情况汇报、审阅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成果、充分质询讨论后,高度评价此次考古工作,一致认为本次发现是国内首次发掘出元代国家漕运仓储遗址,是中国大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可见证中华文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特征。
2024年度实际发掘面积1538平方米,揭露出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号元代漕仓仓厫建筑基址,坐北朝南,长度约42.9米、宽度约15.2米,系由人工垫土基座、台基(包砖)、墙基、磉墩及排水沟等相关附属设施构成,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根据仓厫建筑基址墙基内侧均匀分布的2排9列磉墩,确认该建筑面阔十间,进深三间;此外,在南墙基外侧均匀分布有11列磉墩,尺寸略小于墙基内侧磉墩,可知建筑应前设有檐楹,其形制与《经世大典》《农书》等文献所载元代官制粮仓信息基本相符。建筑基址及废弃后倒塌堆积内出土的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包括条砖、板瓦、筒瓦、重唇板瓦、兽面纹瓦当、嫔伽等,兼有少量瓷器标本。根据出土遗物、考古层位关系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该建筑始建于元代,毁弃于明代早中期。根据发掘揭露的建筑基址的形制尺寸、营造方式、类型特征,科技考古手段在元代文化堆积内获取到的水稻、小麦植硅体,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该组建筑为元代官制粮仓。
出土元代重唇板瓦
出土元代兽面纹瓦当
出土元代建筑构件
出土元代脊兽和嫔伽残件
专家们指出,通过2022~2023年的前期综合调查与研究和2024年的考古工作,揭示出十四仓遗址是以大运河为依托,由北运河故道、引河、港湾、道路、漕仓、沉船等各类关联遗存构成的元代大型国家漕运仓储系统,未来考古潜力与空间巨大。
与会专家建议,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尽快对本年度发掘区域进行妥善保护处理,做好周边重点遗迹埋藏分布区域现场保护,抓紧启动编制《十四仓遗址总体保护规划》,根据最新考古成果,对遗址边界做出准确划定。要秉持大考古理念,制定长期考古工作计划,对重要遗迹分布区域持续开展系统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揭示其年代、性质、功能与分布范围等。要加强考古整理研究,通过考古、历史文献梳理及多学科合作研究,为全面认识和系统保护十四仓遗址提供考古依据。建立十四仓遗址考古工作基地,为十四仓遗址后续开展连续性考古工作提供保障。
与会专家最后指出,要基于世界文化遗产视角,加强十四仓遗址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地位研究,包括元代漕仓体系研究、元代仓厫建筑遗址复原研究、历史环境专题研究、十四仓遗址遗产价值体系研究等,用于指导考古、保护管理、阐释展示等各项工作。
未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将在天津市文物局领导下,切实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积极推进十四仓遗的考古与保护工作。
(来源: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