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转自:纪录公社 Jilu Commune

纪实影像的主角不仅仅可以是人,世界上许多超越人的存在也同样值得被记录。在纪录公社往期讲座以及中,我们曾邀请大家漫步于科学与纪实影像交汇地带,探索实验室生活与星际航行的边界。‍

第十九期“纪录Talk”将延续科学主题的开拓,聚焦科学可视化动画的历史与制造。从早期的手绘图画与摄影术,到今天复杂的数字特效技术,动画与科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合作共同推动了科学研究、知识传播与艺术创作的边界。本期讲座我们邀请到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助理教授庄沐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特任副研究员李浩东分别从电影史与微观结构科学可视化的角度分享动画与科学的渊源、创作实例以及对跨学科创作的思考与期待。

首先,庄沐杨老师将梳理科学与动画的历史,回顾从社会主义科教片手工动画到现代电视台数字动画中科学叙事担任的独特角色。()

△社会主义科教片中的科学可视化动画 ©《小太阳》(196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主义科教片中的科学可视化动画 ©《小太阳》(1963)

“数字时代的科学动画影像除了为我们提供某种当下经验的认知途径,或是面向未来的探索可能之外,也能够从媒介考古的角度为我们挖掘过去的视觉经验。美国电影剪辑师大卫·勒布伦(David Lebrun)在2004年制作的动画影片《普罗特斯:19世纪的视觉》(Proteus: A Nineteenth Century Vision)中,对德国博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1834—1919)的海洋生物插画进行动画化处理。”(《动画与科学—知识生产的视觉建构》)

△ 笼虫亚目 Cyrtoidea(1899) © Ernst Haeckel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笼虫亚目 Cyrtoidea(1899) © Ernst Haeckel

“借助技术手段,勒布伦让这位活跃于 19世纪晚期和 20世纪早期的科学家的精美插画动了起来,而在柯林·威廉森(Colin Williamson)看来,勒布伦对海克尔手绘插图的处理不仅提示了动画对于科学知识视觉化的助益,还可以让我们由此爬梳一部动画与科学互相影响的交互史。此外,海克尔的绘图水平非常高超,称这些海洋生物的插画为艺术作品也不为过,也因此,无论是显微镜对观察与绘画的推动,还是绘画手段(以及动画)对科学观察成果的保留,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借此案例得以彰显。”

“为了尽可能地忠于海克尔的观察与记录,勒布伦从1981年就开启了这部动画的制作,最终在海克尔的记录基础上,完成了对放射虫在内的海洋古生物演变历程的动态化呈现。借助动画,海克尔的观察成果也被纳入到新的一轮知识生产之中,被赋予运动的视觉化建构。这种动画化的视觉建构,除丰富了我们对海克尔研究成果的认知之外,还把海克尔的研究方法或观察方式加以知识化,使得 19世纪的视觉体验本身也成为一种被再生产的知识。”

 【线下讲座】“纪录Talk”第19期预告 | 「实用纪录」:制造科学可视化动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线下讲座】“纪录Talk”第19期预告 | 「实用纪录」:制造科学可视化动画
△ Proteus: A Nineteenth Century Vision(2004)© David Lebrun

同时,李浩东老师将分享微观结构科学可视化的工作经验,解析科学动画如何从数据中建构视觉化形态,在此颇具实验性的创造过程中如何混合科学诠释与美学操控,而仪器、软件和视觉语言作为工具又如何“限制”了科学图像的边界。()

△新冠病毒科学可视化 ©李浩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冠病毒科学可视化 ©李浩东

“其时大概是2011年,我刚读研究生不久。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动画,名为“The Inner Life of the Cell”。这段动画是美国的XVIVO团队和哈佛大学共同制作完成的,十分钟不到的动画,耗时一年多才完成。他们将专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精彩绝伦的细胞内的世界。那里有“飘洋过海”的脂筏,有错综复杂的细胞骨架,有在微管上“负重行走”的马达蛋白,还有“蠕动”的线粒体朝着需要能量的地方进发。那一刻,我的感受只能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我为科学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线下讲座】“纪录Talk”第19期预告 | 「实用纪录」:制造科学可视化动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线下讲座】“纪录Talk”第19期预告 | 「实用纪录」:制造科学可视化动画
△The Inner Life of the Cell ©XVIVO

“这是我第一次沉浸式体验到了科学可视化的魅力,正如单纯的音乐、舞蹈那样,图像同样可以跨越语言文字的障碍,直击人心灵深处。毫无疑问,这段动画真的将细胞生物学带进了人们的生活,首次用直观的视觉表达方式将生命内部最深层的秘密告诉一般的大众。它的背后是完善的制作团队、各种专业的软件工具,以及长期的彼此分工协作。或许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已经有了从事相关视觉工作的萌芽。”

讲座分享结束后,两位老师将进行对谈,探讨科学与艺术如何在视觉领域相互交融,科学图像如何成为一种计算、操纵和设计的实验性成果。科学可视化不仅服务于科学研究,同时也满足了当代观众对美学和认知的双重需求。

如何报名?

纪录Talk 第19期

实用纪录

制造科学可视化动画‍‍‍‍‍‍‍‍‍‍‍

2024年12月28日

14:00-16:00‍

线下讲座‍‍‍‍‍

地点:上海市长宁区近上生新所(报名成功通知具体地点)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扫描二维码,免费报名

报名截止:12月26日 中午12:00北京时间

谁可以报名?

讲座面向所有人免费开放,尤其欢迎对科学可视化感兴趣的创作者、学生!‍‍‍‍‍

报名流程

  • 报名成功后,我们将在活动开始前通过邮箱发送更多活动详情,并通过短信进行活动提醒

  • 如遇到任何问题,可以通过邮箱info@jilu commune.com与我们联系

观众须知

  • 本次讲座语言为中文‍‍

  • 欢迎在问卷的反馈环节给我们多提建议,不限于活动安排、嘉宾及话题选择等,感谢!

讲座嘉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庄沐杨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兴趣包括电影与动画理论、艺术理论和视觉文化研究,研究成果散见于《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艺术评论》等中文期刊,以及Twentieth-Century China, Cultural and Social History, Anima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Mechademia: Second Arc等英文刊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浩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特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学可视化、分子结构可视化。 分别于2010年和2017年在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获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之后相继在复旦大学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17年开始在个人微信公众号“3D科研绘图”发布原创科研绘图教程,总阅读量过百万。科学可视化作品入选Nature、Nature Catalysis、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Nature Chemical Biology、JACS、Angew、Advanced Materials等数十种SCI杂志封面。

△李浩东老师的科学可视化作品和教程

拓展阅读‍‍‍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是利用人工智能在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实现突破的三位科学家。经由社交媒体信息了解科学前沿发展的我们,先以分子图像的形式认知了AI推测的“可能存在的蛋白质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种潜在的植物抗病蛋白 ©AlphaFold Protein Structure Database

蛋白质分子图像作为化学符码“世界语言”书写出来的“知识压缩”,提供了一种非常接近日常的感知经验,往往给人一种“提供了原子事件直接观察”印象,图像恍若呈现了真实世界的原貌。然而,科学图像中的可见之物,并非“真实”,而是“技术”。

原子世界中的单元——无论是在理论上或是现实中——原则上是无法被直接观察的“理论实体”。那些我们在原子过程中所获得的图像——譬如在“扫描探针显微镜法”中——并非来自于对于原子表面“视觉性”,而是“触觉性”的探测。相对于肌肉纤维或是地球表面的图像,原子世界主要的资料来源并非光学的记写,而是动力与(部分)度量的信息。科学家利用已有信息,以眼诠释,以手形塑,主动介入转译图像,使用数字绘图软体、操纵呈现形式(对比、颜色、解析度、视角、投影几何等等),直到显现在他眼前的模式符合他的期待与普遍的展示惯例。视觉性的诠释实际上是一个实验性的过程。图像信息会被不断改动、过滤、调整、校订,直到期待的“模式”与呈现出来的图像产生联系。

而我们如何要如何去决定所见到的是“正确”的图像,而不是人造物?要如何去判断在荧幕上看到的是事物本身,而并非外在的干扰或是使用设备或软体时发生误差所造成的结果?面对这些疑问,制造科学可视化动画成为了某种实现实验矫正与大众普及的途径。而当我们面对这些被制造出来的影像时,抱有观测“实用电影”(Useful cinema)与“操作图像”(Operation image)的自觉,或许这样能离“真实”更近一些。

参考资料:

“誘人的目光:科學視覺化策略的形式與效果” 作者:海恩茲(Bettina Heintz)、胡伯爾(Jörg Huber) 翻譯:李立鈞

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178860851401000/Chi

“Useful cinema”是由电影学者Tom Gunning等人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电影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尤其是在教育、科学、社会传播、宣传等方面的应用。它强调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或艺术表现,而是具有实际效用,能够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具体来说,“useful cinema” 涉及的是电影作为社会工具的功能——它不仅传递信息,也塑造社会价值观和行为。

“Operation image”是由德国媒介理论家Wolfgang Ernst提出的概念,它涉及的是影像在现代社会中的操作性和功能性,特别是在科技、机器、数字化等语境中的运作方式。这个概念并不单纯地聚焦于电影的叙事或艺术层面,而是强调影像如何在技术与媒介的操作中发挥作用。它涉及影像作为一种系统操作的能力,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去组织、调度、操控和控制影像的生产与消费。

关于“纪录Talk”系列

由纪录公社策划的“纪录Talk”系列线上讲座选取值得探讨的纪实影像行业实操或趋势性话题,邀请国内外嘉宾进行分享,希望为从业者提供共同交流与思考的空间,探索如何增强纪实影像领域的专业性,提升真诚的、有创意的纪实故事叙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址:https://jilucommune.com/

邮箱:info@jilucommune.com

微博、豆瓣、B站:纪录公社

纪录你的成长

成长你的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