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前村不仅拥有600多年的历史,近百年来更是先后走出了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胡彬夏等数十位近现代知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对无锡地区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近现代乡村教育的摇篮”和“华夏科教文化第一村”。‌

目前,天上村前项目已经入选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之一和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从无锡运河畔出发,沿着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我们一起走进“书香故里”天上村前。

说到村前胡氏的故事,大同大学是必须浓墨重彩讲述的。1912年3月19日,26岁的胡敦复在上海创立了大同大学的前身——大同学院。大同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尤以“理工”著称,在其四十年的大学历史中,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国私立大学中的翘楚,时有“北南开、南大同”之美誉。

一、大同起源

作为从传统教育世家走出来的学子,胡氏子弟虽然出国留洋,接受西方最优秀的现代科学教育,但他们的精神底子早已浸染了儒家子弟浓厚的家国情愫。胡敦复在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任教务长时期,深感课程设置等教务处处受制于美方教员,一心想团结有识之士发展中华民族自己的教育事业。他联合朱香晚、华绾言等11名中国教师成立了立达学社。“立达”两字,取义于《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近取诸身,远譬诸人”一句。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华学堂停办。此前,因谋求教务自立不得而从清华辞职到达上海的胡敦复,带领“立达学社”的年轻人决意创办一所“不附庸于洋人,在学术上独立,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学校。他们以《礼记·大同》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之意,给学校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大同学院”。

1912年3月19日,大同学院挂牌时,胡敦复刚好在这一天过自己的26岁生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同学院校门(南阳里)

二、大同历程

大同学院是一所纯粹的私立学校,没有政府的补助,也没有资本家的资助。胡敦复和他的同伴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办学经费从哪里来?“大同经费,向持不募捐款,不取官中津贴之旨,故全恃立达之补助,立达则仰给于社员”。吴在渊的一句话,道出了实情——经费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立达学社社员缴纳的社费和捐助。开办经费只有228元,这是立达学社的全部积蓄。后来,社员开展了“特别捐”,凑足了一千多元,才把学院的牌子挂了出去。大同的教室是几间租来的民房,连三角板和酒精灯这样的基础教具都配不齐全,首批学生只有91人。

开办之初,大同学院的教员不取分文报酬,他们还自愿按一定比例捐出外面兼课所得的报酬,以补贴学院的各种经费开支。这其中,作为校长的胡敦复,更是将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大同学院。1911年至1918年间,胡敦复累计对大同捐款银元超万两,占总数的1/4。而那个年代,400元钱就可以在北京买下一个三进的四合院。

到了第二学期,大同学院已经声名鹊起。一年后,也就是1913年,大同开始自建校舍。1914年夏,大同的全体师生迁入新校址,时有学生126人。

随着校舍、校具的日益齐备,大同学院的办学学科编制也日趋完善。1916年增设英文专修科及数理专修科,1921年增设大学文科和理科,1922 年春,大同学院增设大学商科和教育科,附设中学部。1922年,正值大同学院创办十周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大同学院改名为大同大学。上世纪30年代,大同大学占地100余亩,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体育馆等一应俱全,已成为沪上私立大学之翘楚。在国内,其规模和教学质量均可跻身第一流高等学府,数理、机电两系的教学质量更是蜚声全国,全校大、中学生近千人,其中大学部学生300多名。至1948年,大同大学部学生人数已达2700人,中学部学生达2500人,稳居沪上榜首,是1912年初办时学生人数的50倍。

1952年,大同大学建制被撤销,分别并入其他名校,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物理、化学三系并入复旦大学;电机、机械两系并入交通大学;土木系并入同济大学;化学系并入新成立的华东化工学院;经济、会计、银行、工商管理四系并入新成立的上海财政经济学院。

三、群星闪耀

翻开尘封的档案,曾就读大同的学生们青涩的照片,对应的却是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响亮名字。

1925年入学的傅怒安,即后来人尽皆知的著名翻译家傅雷;

1928年9月入学的钱秀玲,后来成为被世人传颂的“比利时英雄”;

1930年2月入学的郁中正,是著名科学家于光远院士;

1933年9月入学的华君武,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漫画家;

1935年入学的钱美端,是后来著名的水利水电专家钱正英院士;

1939年9月入学的平鑫涛,是著名出版家,也是言情小说家琼瑶的丈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光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正英

大同大学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物理实验室,开“女禁”,倡行男女同校学习。在创办的40年间,这里走出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其中“两院”院士就有34位。

四、大同经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胡敦复在美国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了大同办学的六条经验:

1、降低办学费用,使用更多的钱用于教学与科研。

2、有一个热情而有能力的工作班子,使开支降低而工作效率增强。

3、有一个能事先规划周详的领导班子。

4、有良好的信誉,博得人们的信赖。

5、取得广泛的信誉后,需要的时候,就容易向外筹款。

6、组成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不为名利,热心教育。

大同大学的办学始末,

还只是村前胡氏振兴民族教育的一个缩影,

一批批胡氏子弟前赴后继地追逐着科教兴邦之梦。

到底是什么为村前胡氏提供了

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和恒常动力,

下周,

我们继续讲述村前故事

天上村前|书香故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所在的村前村坐落于无锡运河畔,被称为“中国近代科教第一村”,历史溯源可至北宋大儒一代宗师胡瑗,胡氏一族至今已孕育出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胡彬夏等近百位教育家、科学家和学者。“天上村前”又被称为“乡村建筑露天博物馆”,保存有百年钟楼、百年积谷仓等明清建筑遗迹99处,建有无锡最早的乡村公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座乡村公园、中国第一个晴雨操场、中国第一座乡村图书馆天上市图书馆等等。目前项目已经入选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之一和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

在网络的“天上”,做世界的“村前”,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旗下阿基米德传媒携手打造运营的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以积淀深厚、文脉传承的“书香”与“科教”作为街区品牌核心抓手,引入图书及相关文化生态作为载体打造天上村前“长三角书房”,以胡氏公立蒙学堂、胡壹修/胡雨人故居、胡汉学旧居、与胡氏积谷仓四馆为主体,辅以线上线下沉浸式科教体验交互,增强品牌认知与客流粘性,将“天上村前”打造成书香场景的线下体验矩阵、科教文化的数字产业前沿、文旅融合的长三角嘉年华、全民阅读的创新实践空间融于一体的大运河文化带创意文化内容产业节点。

— 无锡·惠山·堰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