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着眼把握战略必争和历史主动,紧紧围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超前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加快国家战略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呈现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发展绿色化、产业链自主化等一系列典型特征。在产业结构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标志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包括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制造业与现代化服务业等。在产业发展方面,现代化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和智能化趋势,必然要求产业结构的绿色化发展。在产业链方面,产业体系的战略安全性,意味着必须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产链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的战略抉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归根到底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关键在于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以资本、人才等关键要素,打造自主安全且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规律,加快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快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技人才,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校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要精准聚焦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推动高校与科技领军企业协同建立科教融合创新特区,创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合作模式,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关键领域的高水平自主人才队伍,强化对科技人才职业的早期支持,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才创新潜能和活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快推动高校新兴学科与未来产业人才培养和布局,促进现代化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发展。战略性产业的融合集群促进了产业高端化发展,但当前高校针对新领域新赛道产业人才的培养仍然不足,亟须统筹推进新兴学科与战略性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因此,要注重强化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育,以人才集聚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要注重加强推进高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重点聚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支持高校建设面向市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培育更多的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培养拔尖人才,也要培养大国工匠、技术技能人才。要以战略性产业任务为导向,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支撑。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注重推动高校基础研究重大突破,促进现代化产业链自主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解决“卡脖子”问题,须着重夯实基础底层技术能力,推动高校基础研究重大突破。高校要注重发挥基础研究“总源头”“总开关”的关键作用。一方面,推动高校基础研究聚焦围绕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应用场景,围绕重要产业链加大高精尖技术和前沿技术开发。另一方面,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跨领域、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科技攻关人才队伍,更有力推动形成基础研究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20日 第02版

作者:杨连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