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兴国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 营养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 辽宁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辽宁省营养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营养师协会副会长 大连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临床营养与健康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姜丹 食品科学硕士,注册营养师 食品科学硕士/健康管理师/家庭教育师 辽宁省营养学会健康宣教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辽宁省营养师协会糖尿病饮食管理专委会副主委辽宁省营养师协会 常务理事 中国老年疾病与健康管理委员会 委员 原创“四格配餐法”,经营“食谱工作室” 撰写《全民营养公开课》《减糖控糖饮食书》《边吃边算管理血糖》等5部科普书籍
文章来源书籍:《科学减重:适度低碳水饮食法》,化学工业出版社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发布
任何人身上的脂肪都不会凭空产生,它们都是由每天摄入的食物转化而来。人类的食物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为人体提供所需的数十种营养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即营养学中所谓的“三大营养素”。它们各自的生理功能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为人体细胞提供能量。能量也称为“热量”“热能”或“热卡”,其国际单位是焦耳,简称焦,非规范单位是卡(calorie)和千卡(kcal),故在很多时候能量又被称为“卡路里”。能量及其变化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最基本的物理学知识。
(图片来源:《科学减重:适度低碳水饮食法》插图)
从根本上讲,我们吃食物其实就是在摄入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酒精(如果饮酒的话)等,它们在身体细胞内代谢时释放出能量,供细胞利用、消耗。能量代谢,即把能量摄入体内然后再消耗掉的过程,是一切生命的基本特征。宏观地看,人体不过是一个代谢能量的“机器”而已,每天把能量摄入体内,再把它们消耗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生命终止。
如果仔细观察能量代谢过程,就会发现人体能量摄入的模式与能量消耗的模式有很大不同。能量摄入是间断进行的,隔几小时才吃一顿饭,但能量消耗是持续不间断的,即使夜里睡觉时心脏跳动、体温维持和呼吸等生命活动都在不停地消耗能量。人体是如何用间断的能量摄入来满足能量持续消耗的呢? 除了肠道消化吸收需要时间逐步完成之外,身体还有高效的食物成分转化和储存机制。
每次进餐之后,肝脏都要加紧工作,把消化吸收的糖类大部分转化为脂肪(并放到脂肪组织中),少部分合成糖原(就地存放),只留很少一部分在血液中即刻被其他组织器官利用。消化吸收的氨基酸(来自食物蛋白质)一般不会直接转化为脂肪,但过多的氨基酸可以转化为糖类,甚至转化为脂肪。
总之,饮食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都有机会变成身体中的脂肪,并使体重增加。甚至酒精也会间接增加体内脂肪。
在进食停止之后的两餐之间,尤其是在漫长的夜间,食物消化吸收结束,腹中空空,但细胞的生命活动还在继续,其所需的能量从哪里来?正是之前合成的脂肪和糖原,以及由氨基酸或其他物质转化而来的糖(该过程在肝脏进行,称为“糖异生”)。也就是说,即使不运动,进食后合成的脂肪大多数也会被基础代谢消耗掉。如果运动或身体活动较多的话,进食后合成的脂肪将全部被消耗,一日之内体内脂肪的“净增量”为零,体重保持不变。
食物与体内脂肪的“互动”说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就能很好地理解食物如何转化为身体脂肪,并令身体发胖。
第一,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大部分会被转化为脂肪。 第二,饮食中的脂肪大部分直接成为身体脂肪(尤其是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充足时)。 第三,身体脂肪在每次进餐后都会增加,但一日之内“净增量”的多寡还取决于基础代谢和运动消耗。 第四,食物变成身体脂肪的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食物成分、饮食搭配、进餐总量和餐次、运动或身体活动形式、身体功能(如胰腺分泌胰岛素、胃肠消化吸收、肝脏代谢转化和肠道菌群平衡等)等。
总体而言,饮食摄入的能量超过80%来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身体内脂肪也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因此,我们推荐的适度低碳水饮食减重首先要瞄准饮食中这两种营养成分,前者包括淀粉及其制品(如糊精等)、天然糖(如水果中的糖)和添加糖(如白砂糖、果葡糖浆、麦芽糖浆、果糖等),后者包括鱼肉蛋奶中天然存在的脂肪,以及在食品加工和烹调过程中添加的食用油。这些成分看似简单,稍加注意即可控制,但实际上它们已经深入当下人们饮食生活的方方面面,控制起来难度很大,且历史上不乏争议。
过去主流观点是低脂肪饮食,即严格控制红肉类、油脂和烹调油的摄入,降低脂肪的供能比例,对碳水化合物摄入要求比较宽松,大致是一种低脂肪高碳水的饮食模式,强调控制饮食中的脂肪。但是,后来有很多研究表明,低脂肪高碳水的饮食模式既不利于体重控制,也不利于心脏健康。相反,高脂肪低碳水的饮食模式要表现更好一些。这种饮食模式要求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要限制摄入米饭、馒头、面包等精制谷物,以及饮料、甜食等添加糖,允许摄入粗杂粮、全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等,允许摄入鱼肉蛋奶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食用油的摄入要求比较宽松,甚至提倡用油脂代替精制谷物。
实际上,各种减重饮食都在寻找最佳的三大营养素比例,那么到底怎样的三大营养素比例才是完美的呢?在过去的20多年里,关于这个问题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已经积累了数千个,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人们逐渐认识到:就减重而言,并没有完美的三大营养素比例,而且三大营养素的比例并不是管理体重的关键,除非它们影响到总能量摄入以及体内胰岛素分泌和脂肪合成机制。或者说,吃什么食物比摄入什么营养素对体重的影响更大。比如,同样都是碳水化合物来源的白米白面和粗杂粮,吃粗杂粮比吃白米白面有益于减重。
我们推荐的适度低碳水饮食就非常强调碳水的具体来源,而不仅仅局限于碳水的数量。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