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萌 王雯雯 李艾鑫 谷棣】编者的话:2024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持续为世界注入强大信心和稳定力量。巴勒斯坦14个派别齐聚北京达成内部和解,为持续升级的中东局势带来希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顺利召开,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互利合作提供了有益经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在喀山举行,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全球南方”方案……
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国外交如何保持住稳定性?今年中国外交取得的成绩又将如何影响2025年的国际形势?围绕这些问题,《环球时报》近日邀请8位中外学者对此展开探讨。他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刁大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韩国延世大学名誉教授、前总统统一外交安保特别助理文正仁,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前总理陆克文政策顾问鲍韶山(Warwick Powell),美国罗伯特·莫里斯大学传播与组织领导系副教授安东尼·莫雷蒂,欧洲研究国际中心欧洲—中国项目负责人乔治·佐戈普鲁斯。
8位专家共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这些外交事件给学者留下最深刻印象
环球时报:回首2024年中国外交,您亲身参与或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有哪些?
许利平:2024年的中国外交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周边外交的亮点纷呈。首先,周边国家领导人密集访华,一些领导人,比如印尼总统普拉博沃,甚至在当选和就职后一年内两次访问中国。其次,中国领导人出席了一系列周边峰会,包括东亚合作领导人峰会和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在这些峰会上,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中国方案得到周边国家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第三,中国与一些重要国家的关系出现了缓和,例如印度、日本等,这些都为中国营造了更好的周边环境。
王义桅:在我看来,全球的外交语言更多地使用中国式表达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西方国家正越来越多地采纳我们提倡的“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等理念和术语。
就我个人来说,我9月参与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非盟主席法基在论坛上说:“非洲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他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而非洲国家也是在大约75年前开始逐步摆脱殖民统治的。如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转变让非洲国家深受启发。他们选择与中国深入对接发展战略,而非依赖以前的宗主国,或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接。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能带动非洲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引领力,从话语表达到实际项目,都是实实在在的。
刁大明:今年我最关注的是中美关系在元首外交的引领下如何保持稳定。今年,从两国元首4月2日通电话开始,到4月底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再到8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的来访,以及年末两国元首的重要会晤,元首外交在中美关系中起到了领航掌舵的关键作用,持续保障着中美关系向着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这种发展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崔洪建:今年是各种因素发生变化的关键节点。西方国家进入新的政治周期,“全球南方”国家有进一步突出表现,地缘政治冲突仍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复苏依然缓慢,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今年也会成为中国外交重要的节点。我认为,2024年的中国外交延续了以往的势头,体现出强烈的全球外交特点,实现了全方位发力。此外,今年的中国外交针对性也很强,重点突出,包括全球安全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三大全球倡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这是我对今年中国外交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文正仁:谈到中国外交和对外政策,我们可以观察到两个层面:一个是宏观层面,另一个是微观层面。在宏观层面,中国提出了重要的政策倡议,如三大全球倡议,这表明中国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在微观层面,也有很多积极进展。例如中印边境紧张局势的缓解,以及中国在加沙地区和俄乌冲突中劝和促谈的努力等。此外,中国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中日韩合作、东盟峰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二十国集团(G20)等多边外交舞台上也非常活跃。
总体而言,中国政府做得很好。中国没有直接参与任何冲突,也没有向任何冲突方提供武器。中国一直在努力缓解和调解冲突与危机。我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方面给予非常积极的评价。
莫雷蒂:中国领导人11月的拉美之行取得了巨大成功,秘鲁钱凯港的正式开放是中国与拉美合作共赢的范例。随后在G20峰会上,中国领导人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强调各国共同发展才是真发展。这一信号是在许多国家领导人不确定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将在2025年带来哪些影响的关键时刻发出的,这响亮地提醒着世界各国领导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理念欢迎来自“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的国家,让全世界变得更加安全美好。
佐戈普鲁斯:中美关系趋稳是2024年国际外交舞台上最重要的特征。我希望这一趋势将继续影响2025年的发展。中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支柱,世界各国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都是理所当然的。
2024年,这些中国外交金句令学者们印象深刻
中国将为各国“提供政策协调和对接的支点”
环球时报:《纽约时报》发文称:“世界各国领导人寻求与中国保持(关系)稳定。”这代表了国际上相当一部分舆论的看法,即推动与中国的合作是稳定之路,中国为世界注入宝贵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想请您谈谈,中国外交为什么这么稳?
许利平:中国的外交理念是一以贯之的。我们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与某些国家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每次在国际峰会或多边双边场合提出中国方案、中国倡议或行动计划,都积极践行和落实。通过实际行动,中国为世界带来确定性和稳定性。
王义桅:首先,中国的政治身份是确定的,中国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投票不仅代表中国,也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此外,中国的体制制度、领导力和发展战略都是确定的,这种稳定性不会因国际形势变化而轻易改变。
刁大明:我的理解是,中国的外交实践是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战略指导下实现的。中美关系以及中国外交如此之稳,就是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引领下实现的外交成果。在这一重要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将持续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创新引领力和道义感召力的负责任大国。
崔洪建:中国外交的稳定性主要源自三方面:第一,中国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第二,中国在外交和安全领域展现出足够的战略定力,不会因为一时一地的变化贸然改变自身发展路径和外交原则。第三,中国对于未来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秩序转换有着明确目标。中国提出建设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目标明确、路径清晰。
文正仁:即使是那些在华盛顿、伦敦、巴黎或柏林反对中国的人,也希望与中国保持稳定。他们知道,与中国发生任何冲突都将对世界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也很矛盾:一方面,他们希望与中国保持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政治原因,他们会利用中国并将所谓“中国威胁”作为获得国内某些政治支持的手段。这种矛盾始终存在。
鲍韶山:美国的“单极时刻”早已过去,虽然西方仍试图恢复主导地位,并在此过程中加剧冲突风险,但中国始终保持稳健。一些西方媒体试图贬低中国经济但未能成功,中国经济仍稳步发展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率。同时,中国在对外经济关系上继续扩展。美国政府可能采取的不利于国际协调与合作的政策会削弱多边贸易,中国始终支持开放贸易的立场将为各国提供一个政策协调和对接的支点。
环球时报:中国领导人指出,一个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共同利益和国际社会期待。对于中国“稳”“健”推动可持续的中美关系,您怎么看?
刁大明:在对美外交方面,我们很难把2024年单独拎出来看,因为对美外交是一个进行战略性和全局性议程设置和努力的过程。
在过去4年中,中美领导人的互动对中美关系产生了关键影响。第一次视频会晤中,中方提出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在过去4年中被推进并总结为七点经验启示。巴厘岛会晤,中国领导人指出中美双方需要本着对历史、对世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探讨新时期两国正确相处之道,找到两国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造福两国,惠及世界。去年旧金山会晤进一步明确了中美关系的五根支柱。最近的会晤再次指明中美关系的原则、经验以及未来的展望,明确提出四个“没有变”。这一系列行动让人感觉到,中方通过不断努力搭建起持续稳定中美关系的大厦。
莫雷蒂:中国对美中关系保持乐观,但美国仍目中无人,坚持认为中国想“削弱”美国,这种结论似乎过于简单化了。去年年底,中方宣布,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但美国方面至今未做出任何类似表态。尽管美国国务院上个月降级赴华旅行提醒,由三级“审慎考虑前往”降至二级“提高警觉”,可以被看作华盛顿鼓励美国公民访问中国的信号。但这种警示语言禁不起推敲,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扣留了任何未违反中国法律的美国公民。如果美方的表态是“不用担心被中国拒绝入境或在出境时被扣留”,这又会传递出多么积极的信息。
环球时报:您认为今年的中欧关系也是稳定的吗?
崔洪建:继去年中欧关系实现企稳回升后,今年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在稳定向前的轨道上。中欧交流已在很多层级和领域恢复正常状态,如中国领导人今年对欧洲国家进行访问,欧洲国家领导人和政要访华也几乎贯穿全年。此外我们还对很多欧洲国家采取单方面免签措施。可以说是既有高层推动,又有惠及民生的具体举措。
当然,今年欧洲受到议会选举、欧盟机构换届、一些国家选举以及美国总统大选等内外政治因素影响,这给中欧关系带来了一些挑战。如电动车领域争端,以及在我国周边问题上欧洲不同国家采取的立场,都可能影响到中欧关系的稳定性。
明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方对中欧关系的态度是合理且稳定的。我们要做的是明确合作导向,同时不回避问题,尽量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有效合理管控分歧。
佐戈普鲁斯:2024年中欧关系跟随中美关系的轨迹保持稳定。2025年与中国保持稳定关系对欧盟具有重要意义。分歧肯定会存在,但我认为欧盟和中国都有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作用。此外,我认为中国的免签政策也将在2025年进一步促进中欧人文交流。
西方社会逐渐理解中国“并联式发展”的理念
环球时报:您如何看待今年中国外交对世界的贡献?
王义桅:中国式现代化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叫“并联式发展”,比如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打破西方线性发展陷阱,还有“统筹协调”,比如强调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文化繁荣等多方面的目标。比如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又保障了发展。文化和文明则构成这一切的基石。
在很多国家,人们常常认为在某些方面取得进展可能需要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但中国的理念是,通过正确的方式,可以在多个领域同时取得进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共赢。这种“并联式发展”模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想,在看似矛盾的目标之间找到统一和平衡。如今,西方社会也在逐渐理解中国的这一理念。
环球时报:在劝和促谈等领域,您怎么看中国的贡献?
王义桅:中国在劝和促谈上的努力最能体现中国“和合共生”“以和为贵”的文化。中国外交政策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公正,而非仅仅依靠强制或鼓励。我们讲的“和”,第一步是停战,第二步是和解,包括冲突方各派别的内部和解以及冲突方之间的和解。
鲍韶山:首先,中国在解决巴勒斯坦派别问题上的努力值得赞赏,展现了一种与美国主导的那种“要么接受,要么放弃”的外交做法截然不同的外交风格。中国的做法强调需要在冲突方都参与的共识中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将外部强加的预定方案灌输给当事方。那些冲突方参与并认同的解决方案才更有可能是可持续的。
莫雷蒂:2024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加剧乌克兰和中东危险局势之时,中国发出了冷静而稳定的信息:随时准备协助交战各方寻求和平解决方案。这种语言经常在媒体报道中被忽视,因为无人机袭击、导弹发射或死亡人数会成为头条新闻。中国有希望成为和平卫士,我期待在新的一年里中国有很多机会做到这一点。
佐戈普鲁斯:中国对中东和乌克兰爆发战争不负有责任,因此,期望中国成为冲突停止的催化剂是不公平的。不过,中国正在发挥作用。例如,去年中国在伊朗和沙特之间的成功调解就很重要。伊朗和沙特恢复外交关系后便为地区事务注入动力。
环球时报:如果请您用一个或几个词来形容中国在“全球南方”中的地位,您会用什么词?
王义桅:我认为,中国在“全球南方”主要扮演着3个重要角色。首先,中国是“全球南方”国家的一员。尽管有些国家,如印度,试图成为领袖,并声称中国不再是“全球南方”国家,或美国趁机把中国说成是所谓“全球东方”。但中国坚定自身立场,中国是“全球南方”国家的主要成员之一,不追求所谓“领导者”地位。
其次,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弘扬者。我们致力于扩大“全球南方”国家的声音,并在联合国安理会中支持“全球南方”利益,而不仅仅是中国自己利益。
第三,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团结者,中国努力推动“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合作。这不仅包括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还涉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面向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多边金融机构。
鲍韶山:我认为,中国的角色是促进者。这一点通过中国的实际行动得以体现:一是向“全球南方”国家开放市场,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二是投资并建设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和物流、能源生产和储存以及数字基础设施;三是增加本地增值,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各领域创造组装和制造增值能力,从自然资源到农业,以及电动汽车和电池的组装与生产;四是提升技能,包括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识字、算术等方面的培训,这也是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
面对2025年国际形势不确定性,中国有能力做好充分准备
环球时报:回顾2024年中国外交的成绩以及在国际舞台扮演的角色,您认为这将给2025年的国际形势带来哪些影响?
许利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面对2025年国际形势的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中国有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2025年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一年。中国与印尼将迎来建交75周年,与新加坡将迎来建交35周年。同时,2025年也是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在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方向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刁大明:2025年对全世界来说都充满变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完全可能因美方的变化而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持续展现出的稳定性将进一步得到凸显,并且十分珍贵。面对世界变局,我们应在变化中看到一些不变的因素。比如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没有改变,世界曲折前进的潮流没有改变,全人类推进经济全球化、共享发展和繁荣的意愿没有改变,全人类希望和平发展的意愿和决心同样没有改变。我们应该充分看到这些积极的立场和愿望,并将它们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力量。
热门跟贴